[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无常作苦 寻求出离(晓亮)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72

无常作苦 寻求出离
 
晓亮

  佛教的解脱首先在于对娑婆世界的苦生起厌离心。而娑婆世界为什么是苦,厌离心从何生起,这就涉及到对“无常故苦”、“无常即苦”与“无常作苦”的了知。通过经验与理智发现现实世界是无常变化的,由无常变化而感知觉受现实世界为苦,由苦而生厌离,由厌离而导之以行, 走向解脱,这是佛教的解脱理路。
  为什么说“无常故苦”呢?苦乃苦受。受即领纳之意,亦即领纳违、顺、俱非等之触及外界之对象,以此而感受苦、乐等感觉之精神作用。故“受”为外界影响于生理、情绪、思想等,所产生之痛痒、 苦乐、 忧喜、 好恶等感受,由此有利(顺)、不利(违)、无利害关系(俱非)等境界,产生相应之苦、乐等主观感受,而引起远离违境、追求顺境等一连串爱欲活动。“无常故苦”就可说对诸行, 因为无常而导致的觉受是苦性。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是对生老病死的感知是苦,二是喜怒哀乐等感官觉知是苦。如《瑜伽师地论》83卷云:“所言苦者有二种苦,谓生等诸苦,及诸所有受,皆说为苦。此二种苦如其所应,由见生身展转有故而得悟入。谓死无间,有生身生。生已复有老等诸苦。是故说言无常故苦。故苦由见生身展转有,故悟入苦性。”一般人都有对生老病死的感知,因而生起人生的无常感、虚无感、荒谬感,这是毋庸置疑的。喜怒哀乐等感官觉知变化无常,因而生起厌离感,这也是毋席置疑的。两者皆是感官觉受,因此所谓的苦即是感官上的苦。正是见之于人有生,生有老、病、死等,并且感官的觉知变化不定,才说无常故苦。
  为什么说“无常即苦”呢?《阿毗达摩杂集论》六卷云:“何故经说若无常者即是苦耶?由三分无常为缘,苦相可了知故。谓生分无常,灭分无常,俱分无常。生分无常者:谓本无今有,苦品诸行,体是逼迫。由此无常为缘,苦苦性可了知。灭分无常者:谓已有还无,乐品诸行不可爱乐。俱分无常者:谓粗重诸行相续流转,若生若灭,俱不可乐。由此俱分无常为缘,行苦性可了知。”生分无常从一切法的存在本身来讲,事物本无今有,存在了之后又急速的朝向毁坏,人生与事物是如此的匆匆忙忙。灭分无常谓存在必要归于毁灭,对于希望乐著的无法把握。俱分无常谓生生灭灭的存在本身没有什么可爱的。从这三个方面,因此说无常即苦。这三个方面又都依赖于人的感官觉受,因此可谓诸所有受皆苦。
  为什吃说“无常作苦”呢?《瑜伽师地论》九十二卷云:“云何无常所作众苦?谓顺乐处,有背失故,起变坏苦。随顺苦处,现在前故,起厌离苦。一切自体于终没时,皆灭坏故,有灭坏苦。当知是名三种无常所作众苦。”即是说对于可爱的必定归于变坏,因此生起变坏苦。苦境现前必定想着逃离,因此生起厌离苦。一切法于终了时,必定归于毁灭,因此有灭坏苦生起。
  无常之理一部分固然可以经验感受及理智分析,如对生死无常的一般感受,喜怒哀乐的体会,对极微的比量分析及认识发生机制的分析而了知宇宙无常及身心无常,但是无常法实相真理之认知则远远超过了凡夫的理智分析与感觉经验。如《瑜伽师地论》卷34所言:“世尊依彼有情世间说如是言:苾刍当知,我以过人清净天眼,观诸有情死时、生时,广说乃至身坏已后,当生善趣天世界中,由此法门显示世尊以净天眼现见—切有情世间是无常性。又世尊言:苾刍当知,此器世间长时安住。过是已后,渐次乃至七日轮现,如《七日经》广说,乃至所有大地、诸山大海及苏迷卢大宝山王,乃至梵世诸器世界皆被焚烧。灾火灭后,灰烬不现。乃至余影,亦不可得。由此法门世尊显示诸器世间是无常性。”无常之实相真理实乃世尊于甚深禅观中以清净之天眼通所照见,则非凡夫的感觉及理智所能了知。可见理解无常的真实含义并不容易,只有学佛修习无常观才能如实了知无常之理。
  无常观乃入佛门第一要事,古来先圣多以此为发菩提心之根本。上面佛陀以清净天眼所观照的无常实相真理,实际上已经明确了无常观法的观照对象为有情生命及器世间,也即本文第一部分省略的对有情身心及器世间“为什么是无常”的分析。但是第一部分省略部分仅仅是理论而已,此处所说的观照乃是实实在在的实践行动。然不管有情生命还是器世间都可以“五蕴”含撮,因此“诸行无常”的永恒意义必须先观察那具体的五蕴生灭现象。体会了“五蕴炽盛”的诸苦后,从诸多苦果当中,分析抉择,了知“无常故苦”,从而肯定不移于“诸行无常”的普遍性真理。无常观是一种“微观”,如显微镜般精细的观察生命世界的生灭变化,它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光赞经》卷七对“微观”的观察作了详细的论述,所观的对象包括进止屈伸、着衣持钵、饮食卧寐,入息出息,念头迟疾,四大诸种,身之不净等等。在每一蕴整体的或局部的观察,而体悟无常的理则,进而产生厌欲、离染、离欲,而得到解脱自在。
  最后以《瑜伽师地论》中的无常偈作为本文的结束,《瑜伽师地论》卷第十八云:诸行无常,有生灭法。由生灭故,彼寂为乐。

摘自《广东佛教》2012年第6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用心念佛(清虚)
下一篇:心性解答(李炳南)
 工作与学佛
 佛教徒对世间相护法的态度(喜饶嘉措)
 一与十
 唐代中原著名高僧 一行和尚(李豫川)
 生气(贝弗丽)
 故乡土,慈母心(寂果)
 心宗医心病(慧明)
 导致失败人生的13种个性
 怎么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一人荼毒 祸殃五代——人贩子的家族命运(西门柳)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禅者的初心 第一部 身与心的修行 6 一错再错也是禅[栏目:铃木俊隆]
 佛法要义 结语[栏目:陈燕珠居士]
 得悟[栏目:鸡足山随缘诗话生活禅]
 弥勒问佛随喜《法华经》的功德(耀智)[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8. The Buddha and the Farmer[栏目:Life of the Buddha]
 怎样保持婚后之爱[栏目:瑜伽士陈健民上师文集]
 第十回 显神通太后施钱 转轮回蛤蟆下火[栏目:济公活佛传奇录]
 《普门品》图文释义 13、现帝释身图[栏目:普门品图文释义]
 The Last Scene[栏目:The Buddha, His Life and Teaching]
 寺院的功能[栏目: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