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人们应该怎样理解“空性”?
 
{返回 希阿荣博堪布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84

问:“空性”是佛教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但也是最常被人误解的概念。您觉得人们应该怎样理解“空性”?

答:空性是现象最本质的属性,现象是空性的表达。正如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观察现象,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空性。

我们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我”的观念。什么是我?你会说这个身体是我。身体由地、火、水、风这“四大”组成,也就是肌肉、骨骼、器官、毛发、水分、呼吸、气脉、热量等。这其中包括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单个来看,我们很难说肌肉、骨骼、水分、呼吸是“我”,否则,减肥成功后,你会感觉自己不完整了,因为有一部分“我”被减掉了,而实际上,你根本不会这么想,反而会觉得自己比以前更加完美。同样,我们吐唾沫、呼吸的时候,也不会认为自己被吐到了地上,或者被呼出去又吸进来。可见,“我”不存在于各别的四大中。

那么思想、意识是不是“我”呢?思想意识只是一个个念头,心念的相续,迁流不住。任何时候当你想捉住念头,都处于前念已灭、后念未生的状态,如果念头是“我”,“我”在哪里?

“我”也不存在于身体和心念之外,没有人会认为自己身心之外的某个人或某件物品是“我”。

“我”是建立在身心组合体上的一个概念。既然是组合体,就是相对、依赖其组成部分而存在,没有独立固有的自体。又因各组成部分皆在不停的变化运动中,所以整体形成的同时自然处于解构的状态,不具有恒常性,且当体即空。然而,人们却坚信有自在实存的“我”,并由此生出对“我的”的执著,想方设法呵护保全。

人如此,物、事亦如此。比如一张木桌的存在,依赖于木头、钉子、木匠的劳动、我们的觉知和观念等等。木头由树而来,树由种子、土壤、气候、阳光、雨露而来,种子由另一棵树而来……仅木头这一项,其由来就可以无穷追溯。其他各项亦复如是。可知,平常如一张木桌,也或远或近地与整个宇宙相关。

任何一法,都或远或近地以一切法为缘而生住。诸法互为缘起,这是佛教的一个基本原理。懂得缘起,就不难理解空性。

上面我试图从一两个比较容易理解的侧面简要地介绍了空性。我们虽然是通过言语、概念、分别心去初步地理解空性,但不要止于言思分别,这些只是路标,是指月的手指,顺着它或许可以到达目的地,可以看见月亮,但是路标、手指本身并不是目的地和月亮。

空性不仅是概念,它是人、事、物本身。不论你理解不理解空性,空性都未曾有一刻离开过我们,但空性慧,即证悟空性的智慧,是佛教中独有的,也是我们需要通过闻思修逐步显发出来的。

“你见与不见,我都在那里。”见到了,才知道一直在那里,从未离开。没见到,自是咫尺天涯,相逢不相识。见,要靠智慧,而智慧由戒定而来。所以,人们较为常见的一个误解,是认为凭世间聪明,靠言思分别,可以证悟空性,而不愿去老实持戒,对治烦恼。

在空性的理解上,另一个常见的偏差是执著断灭,认为什么都是空的,善是空,恶是空,因果是空,修证是空,所以不用行善,不怕造恶,随心所欲,就是最高明的境界。祖师们一再告诫:宁执实如须弥山王,不执空如芥子许,要修行者千万警惕的正是这种对空的邪执。

不思善,不思恶,是入定的境界,并且非初学者所能了达,而出定后,仍然要谨慎取舍善恶因果,积累福慧资粮,不可荒废了修行。

问:修行的本质是什么?

答:就是您前一个问题中提到的远离痛苦烦恼。


{返回 希阿荣博堪布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痛苦烦恼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痛苦烦恼?
下一篇:修行时应如何循序渐进?应该经过哪几个步骤?要点分别是什么?
 所谓诸法空相,那极乐世界这些花语妙香、金沙宝树又有什么可向往的呢?..
 劝杀生的人转行,却害了人家生计,爱畜生不爱人,似乎不合情理?
 很多信众喜欢在佛菩萨诞日、吉祥日放生,这样好吗?
 我们放生购买动物时,与商贩打交道应该注意什么?
 有的动物在放生过程中死掉了,怎么办?
 若他人回报你的慈悲以冷漠、不关心甚至厌恶,何以我们收获的是安乐?..
 有的上师在带领弟子放生时将系解脱搁放在所放生命的头上加持,这样有什么意..
 不起疑,我认为不足信。疑了,然后求证,体证了,然后才能信。但是佛家又讲..
 母鱼肚子里的鱼子有没有生命?
 人们应该怎样理解“空性”?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藏文正字学·智者生源·中观法类[栏目:格鲁巴诸大德著述]
 在调心中寻找中道?[栏目:雪漠]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第二十七回 拜婆须密多女[栏目: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圣者言教 第十三课(七)修证过程的三个阶段[栏目:圣者言教]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八、六证显七识是有[栏目:韩镜清教授]
 礼敬佛像 如同真佛 (隋 慧偘)[栏目:释门法戒录]
 持明表示传[栏目:历史源流]
 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王雷泉)[栏目:王雷泉教授]
 慈悲是一切美德的根本 Compass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vir..[栏目:佛教文章·中英文双语阅读 Buddhist Article · Bilingual Reading]
 33 真正的自己[栏目:活得快乐]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