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圣者言教 第一课(九)大圆满方便教授乃针对次第根机者之修行方便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23

圣者言教 第一课(九)大圆满方便教授乃针对次第根机者之修行方便

  我们这次传法,比较重视方便,但这种传讲风格不是由于我们的传承是这样讲解的,所以必须这样做,而是由于我们是次第根机者,只能依靠方便,成办智慧。若舍弃方便,高攀胜法,恐怕对我们的解脱有害无益。

  去年冬天由于身体的缘故,我在不同地方看病期间,接触了很多修行的居士和出家人。其中一些修行很好,让我很欣慰;但也有不少修行者,存在一些修行不圆满的现象。究其原因,多数来源于轻视方便。

  我们曾经在讲法中多次举过这个例子。比如有两百斤重的东西,需要你背回家。在背东西回家的过程中,有一个真正有经验的老人提供指导。如果你现前只能背一百斤重的东西,他绝不会强行让你把两百斤重的东西一次性背走。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既背不走东西,还可能让你受伤。所以他会告诫你:把东西分成两半,一次背一百斤,两次达成目标。

  这个好心的老人如是安排的目的,不是说他的经验有限,指导人背东西必须分次,而是背东西的人每次只能背一百斤。如果遇到一个大力士,这位老人就会让他把东西一次性扛走。如果遇到一次只能背五十斤的,他就会让他分四次背走东西。

  若不顾自己的体力,不听从这位老人的话,只想一次性把东西背走。当然若有这样的能力,自然一次就能到达,所花时间也短。但若没有这样的能力,即便你在旁边怎么观察,怎么思维,终究抬不动。别说两百斤,连一斤都抬不到你家去。

  我们现前修法也同样一个道理。当自己的内心和法不相应的时候,就不能消尽烦恼,增上功德。诚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所说:“自心与法不相融合,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我们时时讲解修法不能高攀的原因也就在此上。

  类似这样的道理我们时时都在传讲。比如达摩祖师初次到汉地的时候,梁武帝安排所有的汉僧都去听天竺喇嘛的教言,当时达摩祖师讲经不用口,也不做表示,以心对心的方式印证禅宗的实相般若,但最终没有一个开悟者。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由于弟子根机不够。法虽然很深,导师功德很高,也无法令弟子当下开悟。

  现前有些修行者一听到密宗的时候,把方便搁置一旁,甚至以诳言来传递一个完全不切实际的道理。比如说:作为一个修持无上窍诀大圆满者,绝不能以方便成办智慧。因为方便必须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则完全失去了真正大圆满的特色。所以修行大圆满,必须在完全没有执著、完全超越一切戏论当中成办自性。说虽可以这样说,但做能做得到吗?

  就像上面举的例子一样,如果我们无视一个人的年龄、性别、体力如何,都要求他一次性把两百斤的东西背回家,如果做不到,就认为他是无缘的人。但若因此而与佛法擦肩而过,等待我们的只有痛苦啊!

  因此为了度化不同根机之众生,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广宣八万四千法门,目的就是为了应机施教,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认识自性,离苦得乐。大圆满也不例外。针对上根者,以真实教授直指心性;针对次第根机者,则以方便教授次第引导。所谓一切众生皆本具如来藏。不舍弃一个众生成佛,既是佛法的殊胜所在,也是佛法的方便宗旨。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圣者言教 第一课(八)观想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而淡泊现世
下一篇:圣者言教 第一课(十)修行密宗必须先圆满加行吗
 圣者言教 第二十二课(四)信心圆满是成办解脱的必备条件
 圣者言教 第四课(十九)行持孝道就是真正的修行
 圣者言教 第二十五课(十六)不舍小善不纵小恶
 圣者言教 第三课(二十三)进入佛门修行佛法的功德
 圣者言教 第二十四课(四)以止观交修的方式修学寂止
 圣者言教 第六课(十八)修学密法不可忽视修行方便
 圣者言教 第十三课(十六)应珍惜闻法因缘
 圣者言教 第十五课(二)初行者的修行要点
 圣者言教 第六课(一)调伏内心才是真正的功德
 圣者言教 第十一课(七)初步修行必须依靠改造意念之正念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宣隆大师传 29、 法住(Dhamma Vihāra)(开示)[栏目:宣隆古创迦韦大师·宣隆大师传]
 圣行与妙果(才旺瑙乳 编著)[栏目:圣者传记]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十一 2 四正勤 [栏目:宽见法师]
 小画家沈施主[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五阴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二[栏目:慧律法师]
 佛教修持与现代心理学(陈兵)[栏目:佛教心理学]
 道,就在你心中[栏目:慧律法师]
 三二三 梵与王本生谭[栏目:第四篇]
 占察善恶业报经 6[栏目:梦参法师]
 四摄[栏目: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