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佛教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
 
{返回 佛教心理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83

佛教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

  西方心理学家佛洛依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也是西方学术史上首位重视人类潜意识作用的思想家,他以此发明,媲美牛顿与哥白尼在科学上的成就。其实早他一千多年的东方佛教徒已造出《八识规矩颂》,以第八阿赖耶识为名,对潜意识作了详细的分析、说明。
  佛洛依德的著名弟子荣格,继续阐扬潜意识理论,他对东方的佛教、禅、瑜伽等,有相当精深的研究。荣格吸收东方佛教思想,进一步将人的精神领域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个人无意识就像一座记忆仓库,储存着个人被压抑的心理情结;集体无意识则储藏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潜在原始意象;这些理论与佛教所说的“阿赖耶识”十分相近。这是佛教对现代心理学产生影响的实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学术界崛起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为代表,他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他引用佛教“正受”、“开悟”的概念,诠释自我实现者的理想境界,认为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生命体验,神秘神圣,令人心醉神迷,几乎达到超越时空,相对忘我的地步。马斯洛经常用佛教的“涅槃”境界来描述这种生命体验,并主张佛教“无我”与佛性“真我”的哲理能引导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利益社会大众。
  另一位人本心理学家弗洛姆,对佛教禅学有浓厚的兴趣与精深的研究,极力推崇佛教“慈悲为怀”、“令诸众生毕竟大乐”的宗教情操,他认为勇于为他人牺牲奉献的生命理念,有助于医治西方人的社会病态。
  晚近由人本心理学派分化出来的“超越自我心理学”,融和佛教教义与西方心理学,扩大传统心理学的范围,被誉为“充满现代智能气息的心理学派”。该学派研究的内容包含超越自我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意义、临终关怀、个人与全人类的关系、个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主张透过冥思以超越心境,并用现代科学原理论证说明佛教心理学中过去很难解释的某些精神现象。上述范围几乎接近佛教所主张的“同体共生”的内涵。
  超越自我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傅兰克,十分重视生命意义与死亡归处的探索,他认为人类可以透过自身的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展现生命的意义。又进一步提到人类在面临痛苦或死亡时,若能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外在环境,将会体验到生活更深刻的意义,活出毅力与尊严来,傅兰克因此创立“意义治疗法”。
    意义治疗法可以说是从佛教“万法唯心”的教义引伸发展出来的。《维摩诘经》云:“心净则国土净。”佛教一向重视日常生活的体验与实践,特别是如何超越生死的问题。当前超越自我心理学派的学者已经开始重视生死智能与现代人心理解脱的关系,未来必定也走向融汇西方精神治疗与东方佛教解脱的趋势。
    人们生活在社会经济成长迅速,科技文明发达,物质富裕的现代,精神食粮却相对的匮乏。当身心受到外在环境种种的压力,或挫折伤害,无法调适克服时,心理则易生病,产生苦闷、燥郁。
    佛教心理学指出一切痛苦的根源,昭示生命的意义价值,引导众生认识心中的秘密,抛弃内心的贪、瞋、痴,防范心理疾病的产生,帮助人类建立健全的身心,享受幸福快乐的生活。
  二十世纪五○年代以来,西方心理学的主流思潮,广泛吸取东方文化智能,并多方展现佛教的思想特色,足见佛教心理学是最究竟、最完整的心理健康学。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佛教心理学必然更能因应时代的需求,为现代人类解决更多心理的问题,造福社会。


{返回 佛教心理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心理学的二十六原则
下一篇:精神分析与佛学——相关的一些概念(张天布)
 慈怀普治世间疴(济群法师)
 佛教心理学鸟瞰(惟海法师)
 宗教接引与心理治疗的比较研究(惟海法师)
 准提法修习过程的心理治疗作用浅议(傅文青)
 佛教和心理学关系的定位——一种自体心理学观点的阐释(徐钧)
 佛教修持与现代心理学(陈兵)
 正念学——佛教心要的现代理解与应用(温宗堃)
 精神分析与佛学——相关的一些概念(张天布)
 藏传佛教四个梦的自体心理学分析(徐钧)
 佛学与心理学(衍空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徒的家庭生活 The Buddhist Way of Life for Householders[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What Buddhists Believe?]
 戒尘小和尚的个人画展[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赞师大乘道功德(2006年能海上师圣诞开示)[栏目:傅味琴居士]
 具足善根、具足信心、相续成熟自然能明心见性[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生与死的禅法 二、让心自在于生死[栏目:谈锡永居士]
 临命终时念佛,是否需要观想?[栏目:临终助念问答·净空法师]
 五台山大智容百家[栏目:文殊菩萨专题文集]
 心经广义 第二章 破诸相 第三节 十二支空[栏目:冯达庵居士]
 佛堂讲话 第六辑 三、勉期求证,一心不乱[栏目:道源法师]
 一、至道无难[栏目:心的诗偈·信心铭讲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