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圣者言教 第八课(十三)所见非净当反躬自省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79

圣者言教 第八课(十三)所见非净当反躬自省

  我们说过,当内心不清净的时候,即便是到了诸佛菩萨的刹土,你仍旧不会觉得清净。例如功德圆满的佛陀在业力沉重的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眼中,只是一个欺骗信众的骗子而已,众生的业力有多沉重,可见一斑。反过来再问问自己,当佛陀呈现善知识之相来救度我们期间,我们是否也如善星比丘与提婆达多一般,时时讲解善知识这点不好,那点不好?

  往昔我们说过,成办解脱要具备三个条件:传承法脉清净、导师功德圆满和弟子信心普遍。因此无论你是否与某位导师有缘,都不应讲解导师的过失。当内心生起这样的分别念时,第一时间要把心收回来,知道是自己的过错。这样讲解的依据在于何处?

  首先请问一下,当你说导师有过错的时候,你是以什么标准进行判断的?难道你真的证得佛的境界,是以佛的境界来判断他是否符合标准吗?如果你真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你可能比他更糟糕。正是由于我执太强的缘故,所以无法做到净观,时时以自己的标准作为判断依据,这样恐怕见解永远不会清净,还有可能触犯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中的前三条,这也是凡夫平常容易产生烦恼的最大根源。因此要记住,正是我们自己眼根不净,业力沉重的缘故,眼前才会呈现不清净的显现。当懂得这些道理以后,就要懂得如何去调整。

  我们不仅要通过调整令自己的现实生活越来越幸福,还要依靠这样的力量,令自己在临终时获得自在,并且能在未来的时候获得究竟的解脱之乐,这不就是我们如今信仰佛法的真正目标吗?往昔由于不懂如何调伏内心烦恼的缘故,即便天天念诵佛号,实际当中烦恼可能没有一丝改变。当然,念诵佛号的功德是具有的,但要记住,修行就是修心,因此无论你是口里念诵还是身做礼拜,都要反观自己内心的烦恼是否减少。若能如是造行,我想你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相反,若不懂得调伏内心,内心没有达到平等清净,即便亲赴如来刹土,可能看见的也只是三恶趣的景象。

  例如在汉地,由于不是全民族信仰佛法的缘故,有些信众把佛像请回家,可能第二天就被家人全部扔进了垃圾桶。在信仰佛法者面前,种种佛像最是清净庄严,是天天祈祷的对境。但没有信仰者在面对这些佛像时,可能不仅不会生起这种恭敬心,甚至生起的是烦恼心。因此,一切外境的显现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当内心被业力束缚时,清净也变成不清净,刹土也会呈现三恶趣的情景。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圣者言教 第八课(十二)显现清净与否在于业力的感召
下一篇:圣者言教 第八课(十四)调伏内心才能获得真正的自在
 圣者言教 第二十九课(四)轮回之因不消尽轮回之苦无绝期
 圣者言教 第二十五课(二)阿赖耶识之状态
 圣者言教 第八课(五)求法不要高攀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六课(十四)不要轻视十不善业
 圣者言教 第二课(二)对治分别心方能成办解脱
 圣者言教 第一课(十一)如何让自己的修行充满法喜
 圣者言教 第十课(九)万法摄一的必要性
 圣者言教 第十一课(十五)上下错谬而持
 圣者言教 第二十二课(十二)断除执著获得解脱
 圣者言教 第九课(十三)善巧运用殊胜方便才有可能即生成就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The Widows Mite, And The Three Merchants[栏目:The Gospel Of Buddha]
 黄莲集 存养篇 八 三宝为尊[栏目:黄莲集·如觉法师]
 复李荫亭居士书[栏目:太虚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六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三集]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二十四)[栏目: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
 中观宝鬘论广释 科判[栏目:其它善知识]
 让佛经适应时代,适应社会,适应大众[栏目:体恒法师]
 文昌帝君生命流转的故事(净界法师)[栏目:积德改命]
 佛遗教经讲记(八)[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法门无高下,如对治药物[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