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六)~C 三、闻德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38

三、闻德经

  说法地点:胜林给孤独园

  参加人员:生闻梵志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生闻梵志讲说有关“博闻诵习”的差别及其功德。   

  这里的“闻”,是指博闻,通俗地讲,就是见多识广,懂得知识多,但是它指的是对佛法的见识,是对善知识的亲近,是对佛典的广泛而深入地诵读与研习。而这里的“德”,是“功德”之义。若将“闻德”二字联系在一起,即“博闻的功德”之义。

  这部经典是佛陀与梵志生闻之间的问答语录。梵志生闻所问的问题,可谓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很有逻辑性。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谈话内容:

  问题1“沙门瞿昙弟子或有在家,或有出家学道,以何义故博闻诵习耶?”意思是说,佛陀的四众弟子,博闻诵习的出发点是什么,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要博闻诵习?

  回答1“所以博闻诵习,欲自调御,欲自息止,自求灭讫。”意思是说,通过自我禅定修炼,最后达到除灭生死。

  问题2博闻诵习是否有差别?

  回答2博闻诵习肯定是有差别的。

  问题3既然博闻诵习存在着差别,那么这种差别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回答3它们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十四个方面:

  1、多闻圣弟子白天会尽心尽力地努力工作,目的是为了求取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利益。如果没有达到求取利益的目的,他们不会因此而忧愁烦恼甚或啼哭——此处是指佛弟子在工作或事业(工、农、士、商等)方面如果遇到不顺利,他们也会泰然处之。

  2、多闻圣弟子有时会遇到一些生死离别或者失去关爱的情形,但是他们不会因此而忧愁烦恼与懊悔不已,更不会为爱念而发疯发狂。

  3、多闻圣弟子皆能认识到财务乃身外之物,所有财物皆悉无常,唯有思念出家学道。

  4、多闻圣弟子观察到财物为无常之后,便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而去学道。

  5、多闻圣弟子出家后,能够忍耐饥渴寒热、风吹日晒等各种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哪怕是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也能够忍耐到底。

  6、多闻的圣弟子在忍耐各种艰难困苦之后,能够做到心无所著,了无痕迹。

  7、多闻的圣弟子能够忍耐各种恐怖之事或恐怖之念,当恐怖生起之后,内心能够做到“心终不著”。

  8、多闻的圣弟子若生三恶不善之念(贪、嗔、痴),便会将其灭除,并能做到“心终不著”。

  9、多闻的圣弟子能够离开欲念,远离恶不善之法,从第一禅一直修证到第四禅的境地,并自作证成就游。

  10、多闻圣弟子能够将“三结”全部灭除干净,从而证得须陀洹果位——三结是指:身见、戒禁取见、疑。

  11、多闻圣弟子能够将三结断尽,并将淫、怒、痴都已消除得十分微薄,从而证得斯陀含果位。

  12、多闻圣弟子能够将五下分结灭除殆尽,得不退法,不还此世,而证得阿那含果位。——五下分结是指:贪、瞋、身见、戒禁取见、疑。

  13、多闻圣弟子能够“有息解脱,离色得无色如其像定,身作证成就游,慧观断漏而知漏”。——其中的“息解脱”,是指“无色界定”,包含“空无边处”到“非想非非想处”。“慧观断漏”是指运用自己的智慧观察,从而断除细微之惑。

  14、多闻圣弟子具备“如意足、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此处所讲的就是证悟到阿罗汉的果位后,自然而生起的六种神通,获得了彻底究竟的最高解脱。

  上面所讲的,就是“博闻诵习”的十四种差别。有的人或许只能做到其中一种,而有的人能够做到二、三种乃至八、九种;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人能够做到全部的十四种。如果能够把十四种差别全部做到了,那他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大阿罗汉!

  问题4“此博闻诵习有此差别,有此功德,颇有更有差别,更有功德,最上、最妙、最胜耶?”意思是说,在修持境界上,还有比阿罗汉更高的吗?

  回答4“此博闻诵习有此差别,有此功德,更无差别,更无功德,最上、最妙、最胜者。”就是说,阿罗汉是个人修持的最高境界,除此之外,没有比阿罗汉更高的修行层次了。

  在本文结束之际,我忽然打了一个妄想:佛陀既然说在阿罗汉之上,再也没有“最上、最妙、最胜”的修持境界了,那么佛的境界与阿罗汉的境界,它们之间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佛的境界比阿罗汉高超呢,还是与阿罗汉处于同一个层次呢?这个问题比较敏感,还是不思考不讨论为妥罢!  (09.07.16,界定,于南海普陀山)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三十六)~D 四、何苦经
下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三十六)~B 二、象迹喻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F 1299经:本经叙述修习十善业可以上生..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三)~C 五、拘楼瘦无诤经(分别无诤经)(169..
 漫说《杂阿含》(卷五十)~S 1354经:本经叙述一女子欲投河自尽,被..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二)~B 906经名叫“法相坏经”,所谓昔日制戒..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八)~D 759~760经:第759经叙述三受乃..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三)~D 925经乃为八种德经,此经重点叙述良马..
 漫说《杂阿含》(卷三)~I 第11经(有身经、罗汉经)
 漫说《长阿含》(卷十八)~D 三、世记经·转轮圣王品
 漫说《杂阿含》(卷八)~E 第201经(漏尽经)
 漫说《杂阿含》(卷五十)~E 1330经:本经叙述并赞叹舍利弗的堪忍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释迦牟尼佛传 第十四章 苦行林中劝谏仙人[栏目:释迦牟尼佛传]
 重阳节日话敬老[栏目:心律法师]
 众生的苦难在哪里[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二]
 宗喀巴<现观庄严论金鬘疏>“大乘廿僧”释义[栏目:五部大论专集·现证庄严论·参考]
 佛学的组织法 第一篇 三藏十二部[栏目:佛学的组织法]
 谈五阴空与世间灭[栏目:许智铭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