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D 四、说无常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62

四、说无常经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观察五阴为无常、苦、非神,而修习三十七道品、正思正念,而遂得漏心解脱。并说此世间中,阿罗汉为最胜最尊。

  有关“苦”与“无常”的话题,相信我们都很熟悉,对佛教稍稍涉猎的人,大约首先接触的,就是诸如四圣谛、三法印、八正道这类名词。若教外人向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佛教到底讲什么?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佛教界的四众弟子回答也许会各不相同,而把佛学当作一门学问作研究的专家们,更会给予我们别样的回答。那么,佛教究竟讲什么?是“慈悲济世、广度众生”吗?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吗?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吗?是主张“世界和平,人类大同”吗?等等。当然,我们还可以作出更多的更精辟的回答。这些回答对不对?当然是对的。但是,它们是佛教的特色吗?如果说以上的回答就是佛教,那么试问一下,难道其他合法宗教就不主张这些?比如说基督教教导人们要行善,要努力赎罪,这样才能步入天堂之路;伊斯兰教教导为们要帮贫扶困、严禁贪污腐化,真主站在天国的大门口,时刻准备接引着信徒的光临。可以说,凡是合法存在并流传千古的宗教,都有着劝诫人们止恶行善的社会功能。佛教主张人类去实施的善行,其他宗教也同样主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上述回答均不能从根本上概括佛教的特色。

  根据我个人的心得,我试图将佛教的特色归纳为八个字,即:“因缘法则、四谛法门”。很多人或许会根本不同意我的观点,认为我所归纳的是小乘佛教,没有把大乘佛教的特色纳入其中。但是我不认同这种反对意见。第一,“因缘法则”乃为佛教的核心理论,它是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核心概念。像古印度的婆罗门教、发源于两河流域的犹太教——后来发展为天主教和基督教,以及公元七世纪左右诞生的伊斯兰教,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承认有一个无所不能的、全知全能的、永生自存的、独一无二的造物主,他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也是最高的和最终的领导者。针对于此,佛教不主张这些,而是主张事物的因缘假合性、短暂性和无有恒常性。离开了因缘法则,佛教就不能称之为佛教了。第二,四谛法门是佛教修持道路的理论基石。无论是小乘佛教,还是大乘佛教,比丘们出家修道,信士们居家学佛,其出发点,最终都可以归结到一个现世的“苦谛”之中。比如说,观音菩萨是“千处祈求千处应”。众生为什么祈求观音菩萨来救渡?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现世有着太多的不如意,处处皆苦,因此菩萨才大发慈悲,“苦海常作渡人舟”。在四大洲之中,北俱卢洲为什么没有佛法?根本原因在于那里的生活条件太好了,他们感受不到痛苦,处处都是快乐的,想要什么有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此一来,佛菩萨在那里就全无用武之地了。我们为什么要念佛?我们为什么要习禅?原因很简单,我们麻烦事太多了,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时时刻刻都为烦恼所束缚,因此我们想静一静,想给心灵找个归宿,于是就开始习禅修定,念佛往生西方。往生西方的主要目的,其落点还是要放在“离苦得乐”上面。佛陀所说的八万四千种修行法门,不就是四谛之中的“道谛”吗?因此,“因缘法则”和“四谛法门”乃含摄了大小乘,为一切佛子所共修。

  正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灭,因此它们不是恒常不变的,而是无常的。在这部《说无常经》中,世尊提出“五蕴”无常的、为苦的、非神(非我)的观点。所谓五蕴,就是指色、觉(受)、想、行、识。我们平常在读诵《心经》,其中就提到“五蕴皆空”。实际上,“无蕴皆空”就是上述“无常”、“为苦”、“非我”三者的综合与提炼。当我们明白了五蕴为无常、为苦、为非我之后,再去修习三十七道品,那么就可获得三种“漏”解脱:欲漏心解脱、有漏心解脱以及无明漏心解脱。下面对“三漏”略加解释:

  欲漏——是指因欲贪而引起的烦恼,此为欲界众生的烦恼;

  有漏——指因生存而引起的烦恼,它是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

  无明漏——因无明引发的烦恼。

  最后谈一谈有关阿罗汉的话题。

  当我们的“三漏”都悉数断灭的时候,所证的果位是什么?就是阿罗汉的果位。很多人将阿罗汉的果位视作“小乘果”,我不同意这种说法。饭要一口一口地讲,修行也要讲究个次第,哪有一步登天的道理?能够做到“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对于穷数劫之力而证脱生死之功,我们应该软语赞叹才是,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呵斥罗汉为“焦芽败种”?佛陀在此经之中,明确地对弟子们说:“若有众生及九众生居,乃至有想无想处行余第一有,于其中间是第一、是大、是胜、是最、是尊、是妙,谓世中阿罗诃。”就是说,阿罗汉的果位,远在九居众生之上(九居众生是指:人天、梵众天、极光净天、遍净天、无想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以及非想非非想处)。在世间之中,阿罗汉是最为安隐快乐的,任何众生都没法和他堪比。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话题。在印度部派佛教期间,比丘们曾经为一些教理分歧问题争吵不休。“阿罗汉是否会退转”就是大家争论的重点论题之一。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阿罗汉决不可能退转!我们对四果稍加分析:处于预流果位的须陀洹已断三界见惑,斯陀含在贪嗔痴三毒上已是十分微薄,阿那含已断除欲界九品之惑,故称不来;阿罗汉已断尽三界之中的见、思二惑,其烦恼不是暂时地降伏断尽,而是达到了“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就是说,阿罗汉从此以后不再受到六道轮回的束缚,哪里会有再度生起烦恼退失果位的道理?佛陀在这部经中,也明确地告诉我们阿罗汉是“无着第一乐,断欲无有爱;永舍离我慢,裂坏无明网。彼得不移动,心中无秽浊;不染着世间,梵行得无漏”。甚至在经中,佛陀还将阿罗汉视作“妙称上朋友,佛最上真子”。如果证得阿罗汉的果位,就有资格作“师子吼”了,因为他是“世间无上觉”。

  最后,让我们完整地看一下,在本经中,佛陀是如何赞叹阿罗汉——

无著第一乐,断欲无有爱;永舍离我慢,裂坏无明网。

彼得不移动,心中无秽浊;不染著世间,梵行得无漏。

了知于五阴,境界七善法;大雄游行处,离一切恐怖。

成就七觉宝,具学三种学;妙称上朋友,佛最上真子。

成就十支道,大龙极定心;是世中第一,彼则无有爱。

众事不移动,解脱当来有;断生老病死,所作办灭漏。

兴起无学智,得身最后边;梵行第一具,彼心不由他。

上下及诸方,彼无有喜乐;能为师子吼,世间无上觉。

(2009.06.17)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E 五、请请经
下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C 三、说处经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A1 一、念身经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八)~B 二、须闲提经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五)~B 二、伤歌逻经
 漫说《长阿含》(卷八)~D 二、众集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七)~H 728经略述七觉支,729经述若修习七..
 漫说《杂阿含》(卷十二)~I 294经(愚痴黠慧经)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A 一、昙芦园经
 漫说《杂阿含》(卷九)~F 236经(清净乞食住经)
 漫说《长阿含》(卷十五)~A 一、种德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E 975经是外道补缕低迦向佛陀请教的话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2 基本的准备说明[栏目:毗婆舍那实修法要]
 11 金鼠[栏目:佛经民间故事]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一集[栏目:天台小止观讲解·成观法师]
 真如实相常伴随[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时刻观察自己[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大智度论阅读笔记 第二十六卷(上)[栏目:大智度论阅读笔记·学诚法师]
 清净的智慧 说经营理财[栏目:清净的智慧]
 佛法与你 第一课 生命的真相[栏目:达摩难陀长老]
 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 5[栏目:创古仁波切]
 佛教文化是觉悟文化[栏目:仁焕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