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安然此山,不为出世而隐世
 
{返回 悟澹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48

  安然此山,不为出世而隐世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记得林清玄老先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广大,书房就广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你的心如窗,就看见了世界;你的心如镜,就观照了自我。”田园生活就是一种自我观照的生活模式,在寸土之间、寸心之间、进退之间,在种内心宁静的深处,给灵魂一个世外桃源。

  以前每每读到田园古诗之际,我都会想到隐士,那种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农家晚归的景色,在心中就像一幅动态的画面,让我随着文字的勾勒去憧憬和羡慕,那时的我认为隐士的生活便是如此。

  后来我发现文人对隐定位三层境界“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不为红尘牵绊,在得失之间游刃有余,澹泊花开花落,无谓云卷云舒,方可是心灵的清修境界。

  看破红尘,不在人海中滚滚,隐于深山绿水之间,远离世俗是非的烦恼,这就是所谓的小隐;身心在人世繁杂的环境中清静无为,提升自我这是中隐;在权倾朝野之间安然自若,热闹喧哗之中救世情怀不曾动摇,这就是大隐。

  关于隐,唐朝的文人士大夫跟别的朝代有所不同,在唐朝乃至各朝各代,隐可以来说是非常低调的事情,但是在一些文人士大夫的隐特别有意思,他们为了入世才去隐世。唐朝的李白就是一位非常有意思的隐士。

  李白的隐跟北宋梅妻鹤子的林浦不一样,李白的隐是对世的不满想有一番做为而隐,李白的隐过于哗众取宠,他的隐居目的不纯,李白一生隐居过很多地方,既然是隐,李白为什么要如此折腾呢?

  其实仕途不平的李白,利用隐居博得大众对他的关注,他的隐是唯恐天下不知,直到被玄宗知道后召回入京,李白的隐才显得有“价值”。

  其实类似于李白这样的隐,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终南捷径。唐代卢藏隐居在终南山,然后大众人云亦云终南山有一位很厉害的人,最后口口相传到皇帝耳里,召回京中为朝做官。朝廷一请便出,这不是真正的隐,所以在唐朝隐士的隐表现的极为高调。

  在诸多关于隐的诗句中,贾岛这首《寻隐者不遇》显得特别真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为哗众取宠,不为人世往来,任谁问南北,人事奔东西,依然安然此山中,隐逸在云间,贾岛将隐诠释的淋漓尽致。


{返回 悟澹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素瓷盛滋味,诗茶含人生
下一篇:天行有常,随法方可自然
 包容,换来一种人生的自在
 当今社会教育,法海你懂不懂爱
 青竹是法身,黄花非般若
 浅谈佛教文化与美学色彩
 修行、做人直指人心方可练达
 不辜负 一生为你沏茶的人
 禅意,自然无形方可明心见性
 无家处处是家,修行之心扎根落地
 迷和悟,往往只是在于一念之间
 悟欲为苦本,无欲是菩提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胜鬘经 9 空义隐覆真实章[栏目:胜鬘经·白话文]
 King Suddhodana desires to see the Buddha[栏目:A Manual Of Buddhism]
 真正的念佛[栏目:仁焕法师]
 妙喜世界之善快--速疾见佛闻法[栏目:不动佛·文集]
 阿毗达摩 第三讲 两种谛与两种教法、阿毗达摩的特点及学习阿毗达摩的意义[栏目:阿毗达摩讲记]
 我们应当成为自己的戒律师[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人间佛教的释经学危机[栏目:吕凯文博士]
 佛识慧集 <二>二空真如[栏目:佛识慧集]
 壹贰零 心包[栏目:老和尚的禅机之饮水思源]
 缘来缘去皆是福[栏目:幸福禅]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