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九)~F 810经~812经:此三经叙述比丘若修习出入息念,能令四念处、七觉支、明、解脱满足。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40

  810经~812经:此三经叙述比丘若修习出入息念,能令四念处、七觉支、明、解脱满足。经中为阿难尊者向佛陀请教:“我独一静处,思惟禅思,作是念:颇有一法,多修习已,令四法满足,乃至二法满足?我今问世尊,宁有一法,多修习已,能令乃至二法满足耶?”

  阿难在禅思之中,虽然已经思惟到有“一法”的作用很大,但是他并不太明白究竟是哪种法。佛陀认为此“一法”便是安那般那念。“何等为一法?谓安那般那念。”所谓四法,就是四念处。“(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能令四念处满足”,不仅如此,“四念处满足已,七觉分满足;七觉分满足已,明、解脱满足”。对于四念处和七觉支我们都很熟悉;所谓“明”,乃是无明的对立面,即对人生终极真理的彻底洞察与明了,或者觉悟到世间因缘所生法的真谛所在。既已“明”,便即“解脱”;既“解脱”,自然也就已“明”。

  经中与安那般那念的四个名相有着次第的关系,比如说修安那般那念,能满足四念处,说明修习四念处是一定要修习安那般那念的,即安那般那念是成就四念处的要件之一;而四念处一旦满足,即可使得七觉支满足;七觉支满足,即可获得“明”;既已明,当然也就获得了究竟解脱。安那般那念、四念处、七觉支、明与解脱,上述共为十三个要件,称之为十三法。经末说:“是名法法相类,法法相润。如是十三法,一法为增上,一法为门,次第增进,修习满足。”从这里可以看出,修学的确是有次第的。作为凡夫俗子来说,如果基础没有打牢靠就想一步到位,实际上是很危险的。我们现在不少法师张口闭口总是“性空缘起”,将大乘“般若实相”作为口头禅,而对于“无我”、“无常”等基本理念却是嗤之以鼻,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对于修学者来说,“一法为门,次第增进”是完全必要的。

  813经叙述比丘当精勤修习四念处,正观出入息。在本经中,佛陀在谈到四念处时,作了一些譬喻。

  身念处:“譬如有人乘车舆从东方颠沛而来,当于尔时践蹈诸土堆垄不?”

  受念处:“譬如有人乘车舆从南方颠沛而来,当践蹈土堆垄不?”

  心念处:“譬如有人乘车舆从西方颠沛而来,彼当践蹈土堆垄不?”

  法念处:“譬如四衢道有土堆垄,有人乘车舆从北方颠沛而来,当践蹈土堆垄不?”

  经中所述便是修习四念处时,一定要正观出入息,否则容易陷入散入不定之中。(3.30)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九)~G 第814经叙述比丘修习出入息念,就不会疲倦。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九)~E 809经主要还是叙述修习出入息念的功效。
 漫说《杂阿含》(卷二)~D 第39经(种子经)
 漫说《长阿含》(卷四)~A 游行经后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G 621经是阿难向佛陀请教:对于年少比丘..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B2 支离弥梨经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九)~A 一、婆罗婆堂经
 漫说《中阿含》(卷十七)~B 有关长寿王的故事
 漫说《杂阿含》(卷十五)~H 393经(善男子经):本经所阐述的是出家..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F 1150经:本经记述佛陀教导波斯匿王如..
 漫说《长阿含》(卷七)~C 担麻之喻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七)~A 一、猎师经(178)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信仰的利益[栏目:佛网文摘]
 谈怎样功夫才得力[栏目:净空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四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三集]
 The Buddha assented by His silence[栏目:A Manual Of Buddhism]
 一个出家人的随笔日记 代序 生活中的禅意[栏目:一个出家人的随笔日记]
 前世今生因果分类直指 六、善业异熟[栏目:前世今生因果分类直指]
 心居自然[栏目:达真堪布]
 清净道论 第十三 说神通品[栏目:觉音尊者]
 当代人间佛教应是对初期佛教的继承(释宏智)[栏目: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
 夺之不去[栏目:索达吉堪布·微教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