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掌中解脱 第十七天 七重因果与修心七义之一
 
{返回 掌中解脱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7537
掌中解脱
 
 
  第十七天 七重因果与修心七义之一
 
 
  (嘉杰.帕绷喀仁波切首先引用寂天大菩萨的话说:
 
  「何人生此珍贵心,我即敬礼彼士夫!
  谁令害己者得乐,我即归敬彼乐源!」1
 
  说明相续中发菩提心的人,能将造毁谤等恶因的人安置于究竟安乐等。在介绍了一些菩提心的利益之后,大师接着又说:)
 
  简言之,怀有此心所作的一切既是法的修行,更是成佛之因、大乘之法,所以我们在修行时,不要除了修修本尊、念念咒之外便什么也不做,我们必须以「菩提道次第」,尤其是道次第中的「菩提心」,作为所修法的根基。否则,就算一辈子住在人迹罕至的深山里,自以为是地修一些别的法,也丝毫无法靠近佛位。所以,我们必须以菩提作为修持的中心。
 
  (帕绷喀大师又说明了菩提心的生起依赖于修心教授等情况。在简示如何改正动机之后,大师将已经讲述的各科回顾了一遍,接着又重述了菩提心的利益与平等舍修法。)
 
  修菩提心七因果教授中,第一节是「知母」,这一点在相续中极难生起,但生不起「知母」之心,其后的因果便无从修起,所以对此应当郑重努力。
 
  辛二、知母
 
  所谓「知母」,就是要认知一切有情是我们最亲爱的人我们的母亲。假如在相续中未生起此一认知,与菩提心的缘分就断了。
 
  其它甚深空性等内容,可以运用多种不同的正理来思考,所以要理解空性不算很难;但对「知母」来讲,如果只用某一则经教来思惟,在心底深处是难以生起定解的,利根随法行的人士还需要用正理来成立。然而,能够运用的正理只有一条,所以很难通达。这一条正理即《释量论》中所说的:
 
  「最初受生时,呼吸、根、觉等,
  非不待自类,唯从于身生。」
 
  这里我们先要证明心的存在是没有上限的,今天的心是昨日心的延续,昨日的心是前日心的延续,这样一路推溯:刚从母胎出生的婴儿的心,是其出生那一刻心的延续,刚入胎的心是入胎前那一刻心的延续。由于轮回没有开端,所以也没有所谓心的起始点,进而成立我们的受生并没有开端。该命题若成立,就能证明受生的次数不可计算,受生的时间并无上限。
 
  我们今生有母亲,同样的,以前在胎生与卵生中受生时,每一次也都会有一位母亲。受生一百次,就有一百位母亲,受生一千次,便有一千位母亲。如此推演下去,母亲的数量是无法计算的,所以不能不推到一个结论:没有一个有情未曾做过我们的母亲。
 
  对此,有人或许会说:我们虽然肯定有过许许多多的母亲,但未必无量无边的一切有情都是母亲。当知:不只是从总体上而言,我们受生的次数众多,分别来讲,我们所受取的鹿、羊、虫蚁等每一种身也有无数次。因为我们曾经无数次地受取过每一类有情的身体,所以受生的次数要多于有情的数量。而母亲的数量也必须与我受生数量相同,因此,一切有情不仅都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而且还做过许多次,否则母亲就不足数了。
 
  《亲友书》中说:「虽将地丸如柏子,数母边际未能尽」等,虽然正说的是母亲之母,母亲之母之母等,但此处根据上师的教授,可略加改变来思惟:假如将大地上的泥土做成许多像柏子仁那样大小的丸子,然后计算:「这是我今生之母,这是前世之母,这是二世之前的母亲……」丸子全部数完,也不及母亲数量的百、千分之一。因此,若不是一切有情都做过我的母亲,母亲的数量就不足额了。
 
  不仅如此,因为一切有情决定会成佛,所以有情终有穷尽的一天,而自己的轮回又没有上限,因此,我们受生的次数要多于有情的数量。由此观之—切有情若不是每一位都曾无数次做过我的母亲,母亲的数量也不足额。
 
  所以,每一位有情都曾经是我们的母亲,而且还曾做过多生多世。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有情身我不曾受取过,而且次数多至不可胜数。以受取人身为例,此洲中没有任何地方我们未曾受生,受生的次数也无法统计。同样的,我们在东、西、南、北等各世界中均受生无数次,并且次数要多于有情的数量,所以一切有情非但做过我们的母亲,也都做过受取人身时的母亲。为此,我们应当将所有有情都看成自己的母亲。如果经思惟后还是生不起这种感觉,就要自问:我是否根本就没有母亲?此时就会想到我有今生之母这一事实!然后再将她看成是前一世等时候之母亲。
 
  以上关于「知母」的修法,《乐道》与《速道》中仅简略提及,我现在将此科再予以开广。这个如教授般的科判是我在上师跟前苦修的成果,以本法为定课和肩负宏法重任的人士,若能将这一轨矩保持下去,将极有助于人们生起「道次第」的证悟。
 
  修「知母」时,先观修今生母亲曾多次为我前世之母,然后观父亲、再及于其它亲友、中庸人士。一旦生起很好的感受,再以仇敌为对像来修,最后以一切有情为对像来修。
 
  有人也许会想:「如果他们是我的母亲,我应该会认识。而我却不认得他们,所以他们并非我的母亲。当知在佛看来,没有一个有情不曾做过我们的母亲,一个也没有,不管我们自己是不是认识,事实就是如此。今生的母亲,后世可能受生为狗来到我们面前,但我们不认识。单纯的不认识,不能成为否认的理由,例如莲华色比丘尼的故事,与「食父鞭母」的故事2。
 
  已过去者也不能成为否认的理由。否则,上半生的母亲将不是下半生的母亲,昨天的母亲也不是今天的母亲,因为她们都已成为过去。这是微细无常的道理,不经听闻难以通达。例如,拿这条披单来说吧,去年还是新的时候,既无气味、也未破洞;到现在,这条披单既有气味而且破洞,好象前后两者是不同的东西。就像去年救我命者,今年仍需念其恩德一样。既然已过去者不能作为否认的理由,我们就必须想到:前后世两位母亲,就其同为母亲而言,并无差别。
 
  经这样再三修习之后,「知母」在相续中生起的标准是:当我们见到任何有情,即便是一只蚂蚁时,我们都会明显地想到当自己是她的子女时,所有生计都要仰赖这位母亲等情形。(帕绷喀大师指出,我们应当如阿底峡尊者那般在相续中生起「知母」的证德。)
 
  辛三、念恩
 
  (七因果教授的)第二节为「念恩」。既然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的母亲,那么我们应该思惟一下她们做母亲时所给予我们的深重恩德。
 
  以今生的母亲为例,在初、中、后三个阶段,母亲的恩德都很深。起初,在我住胎的九个月零十天期间;母亲因为怕伤害到我,对一切饮食、住行均十分小心,呵护有加。那时候,母亲真可称得上是护理专家,要不然,我们现在不可能有机会接触并学习正法。这不是我们自己精明能干的结果,而是母亲的恩德所致。
 
  在我出生之后,什么都不懂,就像一只肉虫,母亲却以十指捧玩,高兴地像呵护什么宝贝似的。她用体温温暖我,将我放在柔软的褥垫上,待我以慈爱的微笑。因为担心用手替我擦鼻涕会碰伤我,便用嘴来帮我吸吮;担心用木条替我清除残粪会刮伤我,便用手来帮我擦拭。如果当时她丢下我不管,在一天甚至一个小时之内,我肯定会因野狗嘶咬、老鹰衔走或从高处坠落等意外而死。她要时时刻刻保护我不出意外,并总把孩子的苦乐放在首位,即使在睡觉的时候,仍然一心想着孩子,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安怡自在。不仅如此,走路、说话、饮食等行为举止,都是在母亲的教导下逐渐学会的,我们现在能自如地行走、谈话等,不是都得自于母亲?
 
  当我长大后,母亲会将自己从来舍不得用、比自己身体还珍贵的钱财倾囊授予,要知道,这每一分钱都是她不顾造罪、恶名与辛苦所赚来的。她又将房产交给我们,为我们操办婚嫁,或是安排我们出家等,耗尽了全部心血来养育我们。简言之,母亲用尽了全部智慧与能力来帮助我,为我造就一切利乐,消除损害与痛苦,她的恩惠实在是无量无边。父亲等其它一切有情都同样以恩情来养育我。
 
  单是我受生为人时,一切有情做我母亲的次数已无法计算,她们都像现在的母亲一样以恩情养育过我。同样的,当我受生为其它种类的众生,如野鹿之类,有道是舐犊情深,作为我的母亲,她们也同样的克尽慈母之责哺育我成长。
 
  当我受生为鸟类时,母亲用翅膀孵化我达一个月之久,遇到有人用棍棒来打我时,虽然她有翅膀可以飞走,却因爱子心切而舍命保护。外出觅食虽然只获得一条虫子,她也要留下来喂给我吃。这种事并非只有一次、二次,母亲时时刻刻都在照料我,她的恩德是数也数不尽的。过去果洛有个盗匪将刀刺入一匹母马的腹部,马胎堕地,母马死前还用舌头舐抚幼马,那名强盗深受感动,从此洗手,不再干打劫的勾当。我们谁也不敢保证,那时候的那匹幼马不是自己,而那匹母为不其它某位有情,就像今生之母深恩养育我,当思一切有情都曾以同样的方式恩养过我。
 
  辛四、报恩
 
  《集学论》中说:
 
  「烦恼狂痴盲,于多悬险路,
  步步而蹎踬,自他恒忧事,众生苦皆同。」
 
  假如我们今生的母亲是个瞎子、又无人引导,心神狂乱,快要从悬崖边跳下时,这位母亲不去指望她身边的儿子,还能指望谁?这个儿子不去救他母亲还要救谁?同样的,一切有情缺乏辨别法与非法的眼目,每一剎那都受到贪欲与邪行的影响,每走一步都被恶行所绊倒,没有遇到像导肓者一般指导是非取舍的善知识,心被烦恼三毒魔所忧乱、神志不清而疯狂,跳下恶趣的悬崖,多劫之中身体与火无法分开。此次我们好不容易与善知识相遇,遇到了大乘法,稍知取舍之理,与那此有情相比,情况算是好多了。所以就应该想到,救护那些有情的担子就落在我们肩上。
 
  又如《弟子书》中所言:
 
  「诸亲趣入生死海,现如沉没漩涡中,
  易生不识而弃舍,自离无愧何过此!」
 
  母亲有情正陷于轮回大海的漩涡之中,而此番我们已有救度的方法,如果不救援,我们将是最卑贱的人。因此,应想到救度众生之责就落在自己肩上而勤修报恩。
 
  至于「报恩」的含义,如《中观心论》所说:
 
  「昔由惑魔使,伤害已成疮,
  我如注硝盐,反令苦病苦。
  若有于余生,慈敬及恩益,
  欲极其恩惠,除涅槃何有?」
 
  惠施有情食物、衣服等,只能暂时消除他们的饥渴、寒冷,并没有究竟的利益。能使有情具足一切安乐、远离一切痛苦,对他们就有稳固而重大的利益;若能将有情安置于佛位,有情便能具足一切安乐、远离一切痛苦,所以,我们应该想到:「我应将一切有情置于佛位!」
 
  (帕绷喀大师又打比方说,当母亲发疯持刀欲杀其子时,儿子不仅不会恨她,反而会力求治愈她的疯病;同样的,我们也应对怨家、仇敌报恩。)
 
  辛五、悦意慈
 
  「悦意慈」是一种珍视、爱护众生的心态。格西博朵瓦对一位老太太说:「悦意慈就是您对儿子妥勒廓的那种慈爱。」将一切有情视如悦意之子,即是「悦意慈」。
 
  此处不需另修所缘,修上面三节——「知母」、「念恩」、「报恩」,如果已发起体验,「悦意慈」自然就会出现。
 
  一切有情的相续中不仅没有无漏之乐3,连有漏之乐也没有,现在他们自称的所谓快乐,本质上全是痛苦。所以,我们应当想:「如果现在一切有情能具足一切安乐该有多好!愿他们具足所有安乐吧!我要帮助他们达到这个目标!」
 
  关于修「悦意慈」的利益,《宝鬘论》中开示说:
 
  「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
  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
  天人皆慈爱,彼等恒守护,
  喜乐多安逸,毒刀不能侵。
  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
  设未能解脱,得慈法八德。」
 
  有获得「慈法八德」等极大的利益。根据修慈对像数量的多寡,我们将来便能受生为统治该数量群众的轮转王或大梵天。此修慈法又称「梵住」,道理即在于此。如果以遍虚空际一切有情为对像来修,当得大梵无住涅槃4。
 
  辛六、悲心
 
  大悲心是力量强大的成佛不共亲因。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修菩提心次第」科判中特别提出:「开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以及「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经5中也说,大悲心如轮转王之轮与人之命根,大乘一切道果均观待于此。
 
  正如吉祥自称在《入中论》篇首所说:
 
  「悲性于佛广大果,福犹种子长如水,
  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请大悲心。」
 
  大悲心最初重要如种子——它是大乘的决定因素与发菩提心的根本;大悲心中间重要如水肥——它是生起对佛子行不退缩「披甲精进」的动力;大悲心最后重要如果实——它是成佛后利他事业恒不间断的保证。
 
  菩提心力量的强弱,视此大悲心而定,菩萨们修道的速度快慢也由大悲心力量的大小来决定,有些菩萨入密宗门求修速道,且能快速完成,也是因为大悲心的力量。
 
  当孩子掉入火坑时,父母会立即设法救出他们,但亲戚就未必会有那么急迫的行动,这是因为悲心有强弱的关系。
 
  我们修悲心时,若以即将被屠夫宰杀的羔羊等为对像来观修,比较容易生起感受,所以此处应思惟羔羊被杀的惨状:它被摔倒在地,四脚朝天,羊蹄被细绳绑住,再怎么使劲也无法挣开。虽然它清楚死亡就在眼前,却无法逃脱,没有依怙与救星。它流泪不断、眼睁睁地望着屠夫的脸,心中充满了难以忍受的恐惧与痛苦。就在这种情形下,被各种残酷手段屠宰致死。我们看到羊被宰杀时,心里会想它哪里知道将发生什么事,然而它们是知道的。过去有个屠夫,在宰杀了许多头羊之后,正当他用绳索将下一头羊绑起来时,屠夫的刀掉在一头羊的附近,那头羊急忙用蹄子刨土,想把刀埋藏起来。所以说,它们死时一定有着难以忍受的恐惧与痛苦。那些在山上放养的羊,虽然目前没有在屠宰场面临开膛剖肚的场面,但也只是迟早的问题罢了,实际上与屠宰场里的羊并无区别。我们应该想到,这些羊在过去生做我母亲时的情形,从而修习悲心。
 
  当我们生起悲心体验时,便应回忆以前在自身上所修的恶趣痛苦,然后推及其它有情,观修他们现在正遭受种种痛苦:有些母亲在地狱中被燃烧的铁线烧灼,在烊铜中炖煮;有的受生在饿鬼中受饥渴所苦……如是等等,如此思惟生起悲心。
 
  对恶趣有情生起悲心之后,接着再以善趣众生为对象。就像在山上放牧的羊与正被宰杀的羊,除被杀的时间有先有后,此外并无其它区别;现在住在人群里那些藐似精明的汉子,迟早也会坠入恶趣,实际上与已堕恶趣者并无两样。
 
  然后再对今生之母修习悲心,因为她正在造作苦因。其它亲戚、朋友等人也是为现世的享受而一味造罪犯堕。虽然他们目前处于人天善趣中,却依然为三苦所折磨,同时造集比现在的痛苦尤为强烈的恶趣苦因。不仅是他们,一切有情都在承受痛苦和造作苦因,所以我们应当生起悲心,心想:「如果这些具恩母亲能远离痛苦与苦因该有多好!我要帮助他们达到这个目标!」
 
  对于较难生起悲心的对象尤其应该特意修习,例如对梵天等难以生起悲心,便应按照中土道中所讲的来思惟,由此即可生起。
 
  大悲心在相续中生起的标准是:像慈母一心系念身患重病的爱子一样,下至饮食亦都祈愿一切有情远离痛苦。单是希望远离痛苦的悲心,是与声闻、独觉共同的悲心;欲救拔痛苦的悲心,才是大乘的不共悲心;我们要生起的是后者。
 
  纵然这些悲心难以生起,仍然要努力起大精进,力求生起。
 
  当我们看到别人生病时,回想起自己以前所受的病痛,便能生起悲心。同样的,我们应将中、下士阶段在自身上所修的轮回与恶趣苦,扩展到别的有情身上。
 
  珍视、爱护有情的「悦意慈」,与「欲令具乐慈」两者,虽然都是慈心,但略有总、别之分。「悦意慈」是由「知母」、「念恩」、「报恩」三者引生的,由于能生起「大悲心」,所以是「大悲心」的必要前提。「欲令具乐慈」与「悲心」则无一定的因果关系。《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将「欲令具乐慈」修法放在「报恩」后面讲,所以在有些论着中;也是放在「悲心」前面修。这种作法虽然可行,如果按照教授派的修法6,则是在「悲心」之后修「欲令具乐慈」,然后再修「增上意乐」。因此,我们在此处主修「欲令具乐慈」。另外,根据《菩提道次第广论》科判,也应在「悲心」之前配合「悦意慈」稍作思惟。
 
  辛七、增上意乐
 
  正如子女要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为一切有情除苦、予乐的担子就由我来承担,由我独立将有情置于佛地,这就是胜过声闻、独觉的「增上意乐」。「慈心」与「悲心」好比不忍见到母亲掉入深坑而希望有人出手相救,「增上意乐」则是毫不迟疑地决定由自己亲自救她出离险境。总的来说,虽然声闻、独觉也有「慈心」与「悲心」,但却没有这样的「增上意乐」。
 
  根据我大宝上师的口授,此「增上意乐」与「报恩」二者间承担利生责任的关系,就好比商人准备购买货物与决意购买货物,有尚未决定与决定的区别。
 
  辛八、正修发心
 
  在勇敢地担起利生的责任之后,再观察一下自己是否具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将发现,现在自己连利益一位有情的本事都没有。我们应当研究一下究竟谁具有这种能力,以及自己是否也能达到他们的水准:这个世界上,地位最高的是梵天、帝释之辈,但他们丝毫无法利益有情;声闻、缘觉、阿罗汉尚未解脱一切系缚,所以利生事业也不圆满;初地菩萨的利生事业虽然极为广大,却无法与一生补处菩萨相比,一生补处菩萨无法与最后有菩萨坐在菩提树下一天的利生事业相比;菩提树下菩萨的利生事业,无法与诸佛相比,事业大小犹如处空与手掌之别。因此,只有诸佛的利生事业才是无与伦比的,诸佛能根据有情不同的界、意乐、种姓,毫不费力任运自然地利益有情。当获得佛位之时,便能拥有以前皈依部份中所说种种功德,所以想要利生就一定要获得一切智,为此必须发起为了利他而希求圆满菩提之心。
 
  「平等舍」、「知母」、「念母」、「报恩」是发起希求利他心的基础;「慈心」、「悲心」、「增上意乐」三者是发起希求利他心的正行。发心欲求圆满菩提者,如所谓:
 
  「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7
 
  合格、圆满的发心,不仅是为利他成佛,也要为自身断证功德等自利的圆满而求成佛。当然,这不是纯粹为了自利,应该像先前「慈心」、「悲心」、「增上意乐」各节中发起希求利他之心一样,为了利他发起获得圆满菩提之心。
 
  如此修习之后,真能获得圆满菩提吗?一定会的。因为发菩提心的时机没有比现在更殊胜了,我们得到的这个人身,能用来修行成佛;所遇到的法是佛的圣教,而且是佛教中的大乘法,甚至是能即生成佛的密宗教法,这是各宗所共有的殊胜处。
 
  在宗喀巴大师的耳传教法中,不仅有能在人寿十二年中成佛的法,还有更快的在三年又三个月中获双运位的多种殊胜教授,由以前嘉瓦父子8等祖师们的传记,便可明白。
 
  我们总喜欢说现在是浊世,然而现在所拥有的好运与良机是前所未有的。杰‧密勒日巴与温萨巴的身体并不比我们这个身体优越,因此,我们就像吐谷浑跛子骑野骡一样9,现在就要努力修法。我们怕修「道次第」胜过怕死,大多数人喜欢以读书、学习、念诵等度过一生,这是不得要领的作法。因为谁也不确定以后是否还会获得这样的身体;纵然得到,恐怕也很难遇到佛法,尤其是圆满无误第二胜者宗喀巴的教法。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考虑,在失去这个身体之前,是否能够发起菩提心——圆满菩提之因。若能发起,则自他二利均能成就。以前某个地方发生饥荒,有家老少濒临死亡时,偶然得到一腿牲畜肉,父亲心里盘算,这块肉若分给大家吃,每人仅能得到一小块,仍解除不了饥饿,终究于事无补。于是,他决定自己将肉全都吃了,等身体有了力气去外边找食物,这样家人才会得救。那位父亲便把所有的肉都吃了,后来果然找到食物,全家人因而得以继续生存。
 
  我们无论是在修密法的时候,或念「嘛呢」的时候,或游学辩经院的时候,都要怀着菩提心。一旦发起为利有情欲成佛的「有励力觉受」10,即不过是发起了如甘蔗皮一般的菩提心;等到一见有情便能自然发起为利此有情欲获圆满菩提之心的「无励力觉受」,才是在相续中发起了真正的菩提心。由此进入大乘资粮道,也是三大阿僧祗劫积集资粮的开端。若发起这样的体验,我们将生起无边功德,例如获得「菩萨」与「佛子」的称号等。在这个基础上修密宗道,则更是锦上添花,肯定很快将成佛。
 
  发心按体性来分,有「愿心」与「行心」两种;按阶段来分,有「胜解行地」11等四种;按方式来分,有「如王」12等三种。另外,了解一下有关二十一种发心的论述13也很重要。
 
  庚二、由自他相换之门修心法
 
  以上是讲由七因果之门发心法,接着讲寂天大菩萨的自他相换之门修心法。
 
  虽然以上述七因果教授来修心也能发菩提心,但为了使力量更勇猛,我们还需要以自他相换的方式来修心。这一修法在以前是保密的,并与「取舍」修法分开来讲,名义「修心」。对非器来讲,这一自他相换的修法,不太容易接受,正如《入行论》中所言:
 
  「若人欲速疾,救护自与他,
  当修上密诀,名自他相换。」
 
  所以,从阿底峡尊者到切喀瓦14这段期间里,此法是作为「密印法」隐密传授。有关修心法类的著作,如《孔雀化毒论》15等虽有很多,但开示全圆「修心」道体的,则为《修心七义论》。因为修习此法的效益要胜过其它,所以我现在根据《修心七义论》16根本文古本,将此引导供养给大家。各派讲解此论的方式不一,这里我依据欧曲瓦父子17的引导传承来讲。
 
  先讲「作者殊胜」,本法由大师释迦牟尼佛传下来,一直到阿底峡尊者,尊者将此法密封传予仲仁波切。仲仁波切为弟子们公开传授「道次第」,而将此法秘密地传给博朵瓦等人。博朵瓦将之传予朗日塘巴与霞惹瓦二人,霞惹瓦又传给继承菩提心法的及门弟子──格西切喀瓦。从切喀瓦开始,此法才公开传授。
 
  格西切喀瓦出生于,宁玛派大密宗师世家,对五明等十分善巧,仍不以为足。后来,他看到朗日塘巴写的《修心八偈》,为了弄清楚偈中「胜利归于他,亏损则自取」等的意思,特来拜访朗日塘巴,那时朗日塘巴已去世,但遇到了霞惹瓦,于是他求了修心教授修习,在相续中发起了菩提心。后来,他将此法传给很多痲疯病人,这些人修了之后,病都痊愈了,所以此法也被称为「痲疯病治法」。切喀瓦感到将此法密传太可惜,于是便为大众普传,并记录成文字,形成分为七节文义的《修心七义论》。
 
  所谓「甘露藏教授」,是指「修心」乃是能获得无死佛位的究竟教诫。
 
  「法殊胜」,比喻此法如金刚宝的道理,以前讲本法的利益时已讲过了。又如同少许日光却能消除黑暗,本法能消除我执之暗;如少许药树叶片即能除病,本法能法除我执之病;在五浊恶世18、修法难以入道的时代,以此「修心」法为伴侣,即能免受恶缘侵扰,如是等等,本法有许多殊胜处。
 
  本文开头所说的「敬礼大悲」,并非是向圣观自在敬礼,而是像阿阇黎月称在《入中论》篇首礼赞悲心一样,是礼赞大悲心。
 
  修心正行分七节。
 
  (一)开示加行基础法
 
  即是在下、中士道中修心,因为与「道次第」中所讲的内容并无不同,所以此处不再赘述。
 
  (二)修两种菩提心
 
  菩提心分为胜义与世俗两种19,是根据大乘种姓的利、钝来区分的。古代的引导文,都是先讲胜义发心修心。如果在方便分20尚未坚固时就开示胜义发心修心法,便有可能像大成就者朗波果跋巴21一样22。因此,此处按照彩林雍增的轨矩23,不先讲胜义发心修心,而留到后面与「般若波罗蜜多」合起来讲。24
 
  第二、世俗菩提心修心。关于本教授的出处,见之于《亲友女因缘》等,以及大悲大师过去在有学道位,受生为地狱中牵车力土时发心等故事25。共分五节:
 
  辛一、自他平等
 
  先修前面所讲的「平等舍」至「悦意慈」以下各节。次应根据《供养上师仪轨》中所说的「痛苦虽微终不欢」等26来思惟。现在我们对所谓的「我」十分珍视、爱护,对别人则不然,这是自他不平等所致。然而,从道理上讲,自他两者并没有这么大的差别,应该思推:自他双方都想要快乐、不要痛苦,二者平等。关于这一节除上述所说外,没有其它众多理则27。
 
  「修心」中的「知母」、「念恩」、「报恩」三节,以及后面的「增上意乐」、「菩提心」两节,与前述「七因果」中的相关内容并无二致,但「悦意慈」与「悲心」两节,则有强、弱的差别:在修「念恩」时,「七因果」只提到有情做我们母亲时的恩德;「修心」则讲到有情未做我们母亲时的恩德28。
 
  辛二、由众多门思惟我爱执过患
 
  在修「自他相换」之前,需要思惟违缘我爱执的过患,与顺缘他爱执的功德。这里先讲前者。
 
  《供养上师法》中说:
 
  「观我爱执如重病,引发非爱众苦因。」29
 
  《入行论》中也揭示:
 
  「尽世所有苦,皆从自利生。」
 
  又说:
 
  「世间诸灾害,所有怖畏苦,
  悉从我执生,留此魔何益?」
 
  本论根本文中也提到:
 
  「众过归于一。」30
 
  我们不想要的所有麻烦都是由我爱执产生的。兵刀、毒药、天龙等非人的侵害,受生于地狱、饿鬼、畜生等,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作杀生、悭吝、轻蔑他人等恶业所招来的。同样的,现在所患的风、胆、涎等病,敌人的威胁、诤讼、官家法令的惩罚等,也都是因为贪爱口腹之欲等,以及放不下对衣、食、名三者的贪着,缺乏坚忍等缘故而造成的。大到国王与臣民之间的争执、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小到市井小民的不和、出家人之间的打斗,这一切都是我爱执招来的。如果能够不起我爱执,而对他人说:「这对我无所谓,悉听尊便」,前面的所有过患就不会出现。
 
  我们对小偷、强盗,甚至是将糌粑袋拖进墙洞的老鼠感到很讨厌,这也是我爱执的反映。有人被毒药毒死、或是饮食不当而死,这也是因为有我爱执而乱吃东西所致,真正致命的是我爱执而非毒药。我们现在无故受到诬陷,也是因我爱执加害他人的结果。
 
  我爱执就像是斩断善趣与解脱命根的刽子手,身背三毒之袋偷窃善业收成的盗匪;在无明田中播下恶业种子生成轮回收成的耕夫;为了谋利而冲锋陷阵的贪心汉;一旦吃亏便怪罪上师、亲教师、父母的薄情寡义、无耻之徒;无始以来不曾积累一件善功德的空手裸汉;无事自优的庸人;对高过我者起嫉妒心、对同与我者起竞争心、对低于我者起轻蔑心;赞则起慢、毁则生瞋,世界上一切不祥之事的召集者;一切不善的生源;无始以来使自己遭祸、受苦的枭头鬼。
 
  驱鬼拋朵玛的时候,由于魔就在自己的心中,所以应当拋到自己的心上。平时拋朵玛时,我们总是将它拋到母亲有情的头上,认为他们是敌人,这是错误的。称我爱执是传报凶信的蓝头鸟、「修心」是驱魔法,道理也在于此。
 
  我的大宝上师曾经提到这么一件事:过去有个觉巴31,抢了厉鬼的一块地盘。有一天,觉巴的两位施主发生争吵,觉巴前来调停,结果被其中一位杀害了。这类事件的发生,根本源由也归咎于我爱执。
 
  《入行论》中说:
 
  「意汝欲自利,虽经众多劫,
  以诸大辛劳,汝惟今我苦。」
 
  从无始以来让我们在轮回中受苦的,就是这个我爱执。
 
  虽然我爱执与我执有别,但因为这两者十分近似,在《修心》中说来却是同一件事,简言之,都是一切过失的根本:一个是将「我」执为实有,一个是舍不下这个「我」而舍命保护。
 
  总而言之,一切过失都是内心深处的自私心造成的,所以,如果不将这个我爱执调伏,我们不可能会有快乐。以前我们没有深查造成痛苦的根由,现在已经找到了,所以要将这个我爱执视如怨敌,想办法消灭它。
 
  辛三、由众多门思惟他爱执利益
 
  寂天菩萨曾说:
 
  「尽世所有乐,悉从利他生。」
 
  《供养上师仪轨》中也提到:
 
  「爱护诸母令享乐,视为无边功德门。」32
 
  《修心七义论》中也说:
 
  「思众皆有恩」
 
  善趣的身体、受用,轮回中的一切圆满,都是从他爱执而来。因为爱惜其它有情的生命、断除杀生,不杀生的善果成熟,便得善趣与长寿等,因为他爱执而布施、不偷盗等,感得巨大财富。简言之,正如所谓:
 
  「此何须繁就,凡愚作自利,
  能仁行利他,观此二差别。」
 
  以及《供养上师仪轨》中所言:
 
  「总之凡愚为自利,能仁专修利他行,
  了知功罪利害心,自他相换愿加持。」
 
  最初大师佛陀也是与我们一样在轮回中流转,因发起他爱执,才断尽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二利臻于究竟。我们则因为从无始轮回以来抱着我爱执不放,一味地想着自己的快乐,结果到现在连一件自利的事也没有完成,乃至于不坠恶趣的方法也无力成办,而只有受苦的分。如果我们以前就已改正这一心态,像大悲大师一样,非但现在不会有这些痛苦,而且必能具足妙乐,利他也已圆满;正因为我们以前未能这么作,所以才沦为现在这个局面。
 
  这些原则也可以运用到修「酬补仪轨」上,达波地区有位格西,在某寺修「酬补」时,将《修心利器轮》33中说的「由此我获敌,……我执无疑」34一颂汇入仪轨中修,这是当危机出现时,懂得如何认识真正敌人的作法。
 
  (帕绷喀大师又讲了两个故事:过去有个咒师,对许多盗贼施法,多人因此丧命,拉准35的儿子嘉瓦顿珠(胜者义成)发愿将法力引到我爱执头上,因为他不起我爱执,所以咒师的法力不能伤他一根毫毛。竹巴衮勒(普善)36为其弟却嘉作佛事时,出于打击我爱执的用意,他未将朵玛拋到外面,而将它拋到弟弟的怀里。)
 
  大悲大师因为有他爱执,所以过去受生为「具莲」王时,为了消除瘟疫,决定受生为洛希达鱼,用自己的肉来治疗众多有情的疾病。大师受生为海龟时,将五百位堕入湖中的商人救起送到岸边,并将身体布施给八万只蚊虫;(大师又详述了「胜军」王施舍一半身躯,「项宝」将顶髻摩尼宝割下来赠与他人;「大心力」王见一母虎饿极欲食其子时舍身饲虎,以及「月光」施头等本生故事。)
 
  大悲大师能够如此,我们却除了自私之外没有其它想法。要做得像大悲大师一样固然很难,至少也应该从发愿开始修习。
 
  而且,爱执他人也是应该的,因为现前的衣、食等一切,都需依赖有情才能出生,有情就像能生长丰硕果实的大地或如意宝一样。有情不仅在作我母亲时有恩于我,在未作我母亲之时,也还是要依靠他们的恩德才能生存,例如,我们吃的糌粑,先要有人耕种、有人浇水、有人推磨等,经过无量劳力工作才能享用;我们的房屋也归功于很多人与牲畜运上、砌墙、伐木、送水等才能建成;这件被单要有人剪羊毛、有人编织、有人裁剪,现在才可以穿。此外,现前暇满身的获得、究竟菩提心的发起、学行、成佛,这一切也都是有情的恩德所致,因为有情是我悲心生起的对象、发心的对象、布施的对象、持戒的基础、忍辱的对象。正如《入行论》中所言:
 
  「有情与诸佛,同能生佛法,
  如是敬信佛,何不敬有情? 」
 
  我们之所以能够成佛,一半是因为上师的恩德,一半是因为有情的恩德。由此缘故,朗日塘巴也说:
 
  「我视诸有情,胜过如意宝,
  能办殊胜利,愿恒常爱执!」37
 
  有情如同如意摩尼宝,能成办现前与究竟一切利益,所以,爱执他人是应该的。
 
 
 
 
  注释:
 
 
 
  1、引自《入行论》。
 
  2、参见本书「第十四天」。
 
  3、凡夫之乐能增长烦恼,故称「有漏乐」;见道位以上之乐不会使烦恼增长,故为「无漏乐」。
 
  4、指不住轮回、小乘涅槃两边的大乘佛位。
 
  5、《正摄法经》。
 
  6、两种发心教授合一的特殊修法传承,它将发菩提心法分为十一类所缘,详见本书「第十九天」开头部分。
 
  7、引自《现观庄严论》。「心」是指菩提心。
 
  8、指宗喀巴师徒。
 
  9、以前吐谷浑家族有个跛子偶然掉到一头野驴背上,他因此高兴地唱起歌来。别人问他为何唱歌,他说:「如果一个跛子有机会骑上野驴,此时不唱更待何时?」同样的,我们也应利用这个侥幸获得的暇满身来修法,此时不修更待何时?
 
  10、关于「有励力」与「无励力」觉受的定义,请参阅本书第一册附录《菩提道次第体验引导修法教授》
 
  11、资粮道与加行道为「胜解行地」;前一地为「增上意乐清净地」;后三地为「成熟地」;佛位为「离障地」。
 
  12、「如王」发心:愿自己先证菩提、然后引导一切众生抵达佛地;「如牧者」发心:愿先将一切有情置于佛位而后成佛;「如船长」发心:愿自他一切有情同证菩提。
 
  13、《现观庄严论》中列名说:「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道,车乘与喷泉,雅音河流云,分二十二种。」
 
  14、法名为耶协多杰(慧金刚,1101~1175)。
 
  15、作者为法铠法师,阿底峡尊者之师。此论收录于《修心百论》。
 
  16、《修心七义》根本文有多种版本流通于世,帕绷喀仁波切根据数种可信的版本作了考证,并出了校订本。全文以及墀江仁波切依据此文造的《贯注》汉译本见本书附录。
 
  17、指欧曲‧达麻跋达惹(法贤,1772~1851)师徒。欧曲瓦着有《修心七义笔记‧佛子心宝》。
 
  18、五浊恶世即:① 命浊;② 劫浊(此二浊削弱维系有情生命之食、药效力);③ 烦恼浊;④ 见浊(此二浊增长五欲乐之贪求与烦恼粗重);⑤ 众生浊(此浊削弱有情身心健康)。详见世亲《俱舍释》。
 
  19、这两种发心的定义详见本书第一册(第五天)注14、注15。
 
  20、大乘道具有「方便」与「智慧」二大要素。方便分指菩提心、广大行等方面;智慧分指空性见、奢摩他等方面。
 
  21、又名摩觉格巴,龙猛弟子之一,系「集密」传承祖师,见第一册。
 
  22、故事不详。根据欧曲瓦《修心七义笔记‧佛子心宝》中的说法,先讲世俗发心,次讲胜义发心,是针对钝根讲的,否则,他们有可能心生恐惧而退心;先讲胜义发心,次请世俗发心,是针对利根讲的,利根者因证空性而起大悲心,进而发心成佛利生。并说这两种方法并无相违之处。
 
  23、策楞雍增造有两种重要的《修心七义》引导文:① 《大乘修心引导文‧甘露藏》,以实修为主;②《大乘修心引导文‧善慧密意庄严》,以讲解为主。
 
  24、指毗钵舍那,见本书上册「附录三」。
 
  25、出自藏文《佛说善巧方便报恩经》。
 
  26、全颂为:「痛苦虽微皆不欢,快乐纵多终不足,自他不二愿加持,见他受乐心欣喜。」
 
  27、经论依据请参阅《入菩萨行论》第八品后半部。
 
  28、称为「殊胜念恩」,见本章稍后部分。
 
  29、全颂为:「观我爱执如重病,引发非爱众苦因,应当怨彼记恨彼,加持降此我执魔。」
 
  30、「一」指我爱执。
 
  31、修「施身法」的人。
 
  32、全颂为:「爱护诸母令享乐,视为无边功德门,纵使众生仇视我,爱彼如命愿加持。」
 
  33、全名为《斩断仇敌命脉利器轮》,印度法铠论师造。
 
  34、全颂为:「由此我获敌,亦捕隐藏贼,扮我欺诳者,是我执无疑。」
 
  35、全称为玛基‧拉季准玛(1062~1129),「施身法」传承祖师。
 
  36、约为十一世纪早期,竹巴噶举派大成就者,教授风格以生动幽默见长。师有颂曰:「吾失我爱已数载,四处寻觅无踪影,今日却见于大寺,我爱易名称党执。」
 
  37、引自《修心八偈》。
 
 

{返回 掌中解脱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掌中解脱 第十八天 修心七义之二
下一篇:掌中解脱 第十六天 发菩提心利益
 掌中解脱 第八天 意乐依止法
 掌中解脱 第十八天 修心七义之二
 掌中解脱 第十一天 三恶趣苦
 掌中解脫 第十三天 深信业果—一切安乐之本
 掌中解脱 第十六天 发菩提心利益
 掌中解脱 第二十二天 毗钵舍那
 附录三 《菩提道次第体验引导修法教授》
 掌中解脱 第四天 加行法之一(第一、二、三加行)
 掌中解脱 第二天 阿底峡尊者生平与藏地道次第引导的起源
 掌中解脱 第二十四天 发心仪轨(正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米觉多杰教言(第七天)[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甲申年起七法语[栏目:明海法师]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制度支撑[栏目:温金玉教授]
 149.问曰:众香城在何处?[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在第二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吴立民教授做学术总结[栏目:吴立民居士]
 在家律讲课记录·2002年01月06日(则慧法师)[栏目:戒幢寺首届网络班·在家律讲课记录]
 对于「救贫」和「救急」,我们如何拿捏分寸?[栏目:问星云大师]
 修持菩提心之重要性[栏目:太桥旦曾堪布]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二课[栏目:中观庄严论解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九九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