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十二)~H 第293经(甚深经):本经为佛为异比丘宣说因缘法,即十二因缘的顺法与逆法,此即为无上“甚深法”。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33

  第293经(甚深经):

  本经为佛为异比丘宣说因缘法,即十二因缘的顺法与逆法,此即为无上“甚深法”。

  作为佛弟子,对佛陀的普遍认识是:佛大彻大悟,觉悟了世间所有的真理;不仅如此,佛陀还使他人获得了觉悟。佛陀本人也是作如是说,比如本经中他对异比丘说:“我已度疑,离于犹豫,拔邪见刺,不复退转。”证得佛果,“不复退转”是勿庸置疑的;问题是,佛陀的弟子们倘若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是否会出现“退转”?对于这个问题,原始佛教的观点是一致的,即罗汉果位见思二惑悉皆消弭,不可能再出现退转。后期佛教开始不满意于阿罗汉果位,认为罗汉是“自了汉”,只顾自己解脱,不管他人死活。于是又在罗汉果位上面,加了个“菩萨”果位,从而将罗汉的声闻乘贬为“小乘”,甚至还主张阿罗汉如果不求上进,必定退转。关于这个问题,也不是我们一两句话解释得清楚,佛教史上对这个问题争论了一千多年,至今尚未分晓。

  不过有一个问题我们似乎可以适当探讨一下,即一般所说的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先不说菩萨乘,声闻乘与缘觉乘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些人将声闻喻为小乘,缘觉喻为中乘,菩萨喻为大乘,所谓声闻以四谛为乘,缘觉以十二因缘为乘,菩萨以六度为乘。从这里我们似乎觉察到缘觉乘要殊胜于声闻乘。一般的解释是,声闻是听闻佛教教导觉悟,缘觉是无师自通,自己参悟出真理。我个人以为,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声闻与缘觉的莫大误读。

  从修持法门上讲,声闻修四谛,缘觉也修四谛;缘觉修十二因缘,声闻照样修十二因缘。因此,从修持境界上讲,二者无有差别,无有高下。二者唯一的差别,就是一个是有老师指点,一个是无师自通。通俗地讲,一个是科班出身,一个是自学成才。如果硬要将二者作一比较,事实上也很难比出个所以然来。在《杂阿含经·393经》中说“若得辟支佛道证,彼一切知四圣谛故。”这里说得很明白,辟支佛也修四圣谛,因为四圣谛与十二因缘本来就密不可分。兹举一个十分具有典型意义的例证:佛陀的上座弟子摩诃迦叶以苦行为第一(《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十二头陀难得之行,所谓大迦叶比丘是”),我们不妨作一试想:如果摩诃迦叶此生没有遇着佛陀,他们不会成就道业?回答是肯定的。在《增一阿含经》卷五如此记载:“世尊告曰:‘迦叶!汝今年高长大,志衰朽弊,汝今可舍乞食乃至诸头陀行……。’迦叶对曰:‘……若如来不成无上正真道者,我则成辟支佛。’”从这段经文中,我们可以获知在没有佛陀的教导,或者未闻佛法的前提下,同样可以获得解脱。尤其是在佛法式微的末法时期,证悟辟支佛果位仍然不乏其人,虽然概率极低。

  其实,将阿罗汉喻为“自了汉”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例如佛陀的十大弟子中,个个都是阿罗汉,可是据记载,除了摩诃迦叶外,其他诸大弟子均是弘法利生的行家里手。而真正属于“自了汉”的,便是辟支佛。为什么?缘由是辟支佛属于无师自证,他擅长于用心体会,却不善于用口述的方式进行宣传教化;从秉性上讲,辟支佛性好寂静,与孤独为侣,不适合世俗的喧嚣吵闹。

  佛陀在本经中对弟子们说,他已没有什么疑惑,只有正见而无有邪见,故而其“心无所著”。既然“心无所著”,为什么还要为弟子们(众生)说法呢?原因是佛实在不忍心眼睁睁地看着众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无动于衷。在本经中,佛陀即为弟子们宣说十二因缘的顺逆法。所谓顺法,即从无明至老死,用偈颂概括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逆法,即若能灭无明便可最终阻断老死,偈颂概括为“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论顺法还是逆法,皆说明十二因缘的各支皆处于相互依存的关系。正如经中所说:“断诸径路,灭于相续,相续灭灭,是名苦边。”(6月21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二)~I 294经(愚痴黠慧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二)~G 第292经(思量经):叙述若次序思量观察众苦生起之因,进而观照十二因缘,则可尽苦际。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九)~B 802经叙述修习安那般那念
 漫说《长阿含》(卷十五)~A 一、种德经
 漫说《杂阿含》(卷五十)~E 1330经:本经叙述并赞叹舍利弗的堪忍之..
 漫说《中阿含》(卷十八)~A 一、天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F 1228经~1230经:本三经记述波斯..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A 《杂阿含经》第三十四卷与三十五卷多谈及..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O 1077经:本经叙述佛陀感化贼人并度其..
 漫说《杂阿含》(卷十)~F 第264经(小土抟经):佛陀以小土抟为喻,..
 漫说《杂阿含》(卷十二)~K 第298经(法说义说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B 第832经叙述戒、定、慧三学,并对三者加..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如何做个修行人[栏目:白云禅师]
 所谓最后一口气,是指断气的那一刹那,或者神识离开人身的时候?[栏目:临终助念问答·净空法师]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第二章 道 第一节 道的选择[栏目: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初级佛学教本 第十五课 四摄法 四无量心 四弘誓愿[栏目:初级佛学教本]
 学佛要修戒定慧 To Study Buddhism, We Must Cultivate Prece..[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塞车的禅修[栏目:传灯法语·乘宗法师]
 与时俱进是佛教的特质与品格[栏目:向学法师]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九三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屠夫真言讲记四[栏目:屠夫真言讲记]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三十课 焰口召请文(宋·苏轼)[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十二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