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九)~L 第249经(舍利弗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83

  第249经(舍利弗经):

  本经是一部很有哲理性的经典著作,思辨色彩浓厚。

  经中主要是阿难与舍利弗之间的对话语录。从对话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一个信息:从佛法修证的角度上讲,阿难与舍利弗相比,还相去甚远。阿难是“多闻第一”,而舍利弗却是“智慧第一”。阿难只是听得多,但是从领悟能力上讲,舍利弗要比阿难高出一大截。因此一直对佛陀灭度,阿难也没有证得阿罗汉的果位——对于此事我们一点也不值得意外:一个人即使知识渊博,然而从个人的修证心得上讲,却不见得有多大的帮助。画饼难以充饥,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

  有一次,阿难向舍利弗请教一些问题。

  1、阿难问:“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更有余不?”

  舍利弗答:“莫作此问。”

  2、阿难复问:“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无有余耶?”

  舍利弗答:“莫作此问。”

  3、阿难再问:“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余无余、非有余非无余耶?”

  舍利弗答:“此亦不应作如是问。”

  我们注意到,阿难连续问了三个问题,舍利弗均给予了“不应作此问”的回答。也就是说,阿难的问法有问题,如果按照阿难的问题进行回答,就会落入邪见,因为阿难提出问题的本身,就存在不合理、不如法的因素。

  那么阿难的这种问法错在何处?我们知道,所谓六触入处,就是六根与六境相结合后所产生的各种认知。这种认知的“存在”,并不会因为我们“离欲”之后,这种认知就不存在了;当然,也不会因为我们灭尽息没之后,这种认知是继续存在的。只能说,我们在做到离欲之后,能够做到不会受到这些认知的影响(左右或“所转”)。阿难的第一问中,“更有余不”的前提是承认这种认知的继续存在(实有),这就落入了“常见”;在第二问中,“无有余耶”即是落入一种断见,即彻底否定认知的存在;第三种也同样是一种边见,因为我们既不能说是有余或无余的,也不能说它们是“非有余非无余”的。因此,阿难的三个提问,皆是看似合理、实在荒诞的“伪命题“。

  那么怎样提问,才是正确的提问呢?舍利弗最后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余耶?此是虚言;无余耶?此则虚言;有余无余耶?此是虚言;非有余非无余耶?此则虚言。若言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离诸虚伪,得般涅槃,此则佛说。”

  舍利弗的这段论述十分精辟。他说,阿难的三种假设性提问,都是虚妄之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真正的涅槃解脱境界,乃是一种不可以用言语去表达、不可以用逻辑去推理、不可以用意念去揣度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完全脱离现象上、形式上的任何表述。如果我们试图用种种方式去阐解它、说明它、描述它、分析它、论证它,都将落入错误的形式主义,即邪见。对于什么叫“六触入处尽”,什么叫真正的“离欲”、“灭”、“没尽”,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去说得清楚的。而《金刚经》上的“不可说”、“不可思”、“不可议”,则很好地概括了这种高妙的修证境界。因此舍利弗在这里用了一句“离诸虚伪”,真是旷世经典之语。这种境界,只有真正彻悟的圣人才能够心领神会,阿难作为尚未开悟的有学之辈,是很难究竟参透的。

  舍利弗不愧为佛陀所器重的上座大弟子。后世曾有人将舍利弗与文殊菩萨视为同一人,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文殊菩萨是智慧绝伦,而舍利弗在十大弟子中被誉为“智慧第一”,二者难道仅仅是历史的巧合么?(4月10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九)~M 第250经(拘絺罗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九)~K 第247经(习近经)
 漫说《中阿含》(卷三)~C 三、度经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三)~H 八、无经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E 五、请请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O 1162与1163经叙述佛陀遇到一对老..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六)~D 四、想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E 1111经~1113经叙述帝释天虽为自在..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八)~E 五、求解经(186)
 漫说《长阿含》(卷四)~D 八王分舍利
 漫说《中阿含》(卷十三)~A1 一、乌鸟喻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六)~J 第452、453经、454经:本三经叙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许多网络游戏都是打打杀杀的,玩这种游戏会造恶业吗?[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七章 声闻未度变易死[栏目:楞伽经白话解]
 赞扬法华之特胜[栏目:太虚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46-147卷[栏目: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
 第二册 佛教的真理 第五课 戒律[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二册]
 广东阳江闸坡念佛堂开示[栏目:妙量法师]
 一足显[栏目:太虚法师]
 佛教与自然生态(下)[栏目:星云大师论文选]
 学佛问答 第四一卷[栏目:学佛问答·净空法师解答]
 迷惑冰消 第一章:蕴分别[栏目:觉音尊者]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