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初级佛学教本 第十七 四圣谛
方伦居士 著
{返回 初级佛学教本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307

第十七 四圣谛

诸佛说,总不离四圣谛的范围。谛是真理义,四圣谛亦称四真谛,或四谛法,释尊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 (1),为五比丘 (2) 说此法,嗣后对于当机者 (3),又复重说三次,称为三转*轮 (4)。

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四法。苦谛是指一切众生,轮回六道时,心身上所受的诸苦,这些苦,都是属于逼迫性。集谛是指一切众生,在身口意上,所集起的一切思想和行为,这些惑业,无量无数,都是属于招感性。灭谛是指一切圣者,经修道后,所证得的涅槃 (5),其境界永恒净乐,无论小乘或大乘的涅槃,都是属于可证性。道谛是指一切圣者,趣向涅槃时,所修的正法,无论声闻道,缘觉道,抑或菩萨道,都是属于可修性。

若照因果说: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由有过去的集因,乃有现在的苦果,这是世间迷界的因果。行人觉悟诸行无常,思欲出世,由是乃修道入灭,永证真常悟界的因果。这流转和还灭的两重因果,包括出世一切诸法,罄无不尽。

若顺入世和出世的因果次序言之,应该是集、苦、道、灭。佛所以先说苦谛,后说集谛者,乃欲行者:先厌于创深痛钜的苦,然后再告以苦的由来,乃出于集,使其不敢再作,这是儆惕过去的方便教法。所以先说灭谛,后说道谛者,乃欲行者:先欣于清净安乐的灭,然后再告以灭的由来,乃出于道,使其勇于向前,这是策励将来的方便教法。

【注释】

(1) 鹿野苑,在中天竺波罗奈国,为佛最初说四谛法,度五比丘之处。
(2) 佛最初所度之五比丘。一、陈如,二、额,三、跋提,四、十力迦叶,五、摩男俱利。
(3) 佛的说法,契当众生的根机,使之获益,谓之当机。
(4) 佛成道后,首在鹿野苑,说四谛法,度五比丘,是为初转*轮。嗣又重说三次,故亦称三转*轮。一、示转:佛对利根者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使其一闻即悟。二、劝转:佛对中根者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使其信受奉行。三、证转:佛恐钝根人,仍不能信解,于是便引已为证,以明非虚。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使其破除疑虑。
(5) 又译作泥洹、或灭、灭度、解脱等,为圣者所证的究竟境界。


【习题】

(一) 释尊最初说四谛法,度五比丘,是甚么地方?
(二) 佛转四谛*轮,有示转、劝转、证转之别,试述这三转的不同处。
(三) 四圣谛的内容,是那四法?
(四) 四圣谛中,何谛为何谛的因?何谛为何谛的果?
(五) 佛于四圣谛的两重因果中,皆先说果,后说因,此是何意?


{返回 初级佛学教本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初级佛学教本 第十八课 声闻四果
下一篇:初级佛学教本 第十六 僧与六和敬
 初级佛学教本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 综合指要
 初级佛学教本 第十八课 声闻四果
 初级佛学教本 第十二课 六波罗蜜 (二)
 初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三课 无间地狱与阎罗王
 初级佛学教本 第十课 中国四大名山 (二)
 初级佛学教本 第七、八、九课 综合指要
 初级佛学教本 第十九、二十、廿一课 综合指要
 初级佛学教本 第十六 僧与六和敬
 初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五课 三十七道品 (二)
 初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四课 三十七道品 (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对命运的看法 (星云大师讲述)[栏目:基础佛理]
 人间佛教之“三时”略说(朗明)[栏目:人间佛教]
 佛教与科学关系中的融摄现象(王萌)[栏目:佛教与科学]
 庚子句[栏目:鸡足山随缘诗话生活禅]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思考题[栏目:入行论学习]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迹1000例 四、弘法 应化[栏目: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迹1000例]
 我丈夫是无神论者,他不信佛法。最近还经常去钓鱼,我的心如刀割,我该怎么办呢?[栏目:开愿法师答疑]
 《阿弥陀经》大意(慧净法师、净宗法师)[栏目:净土宗文集]
 论三法印的现代意义[栏目:圣凯法师]
 跋:智慧的艺术(1)[栏目:包容的智慧]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