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认识生命
 
{返回 济群法师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46

认识生命

济群法师 

   问:1.什么是贪、嗔、痴?
   2.何为心、意、识?
   3.为什么有阿赖耶识?
   4.阿赖耶识与业力、佛性各有什么关系?
   5.什么是转依?

  答:1.贪,是一种染著的心理。所谓染著,就是对自己喜爱的对象产生贪念。贪的表现形式很多,吝啬就是其中之一,贪财的人,不但舍不得将钱财与人分享,甚至舍不得自己享用。骄慢也是其中之一,自恋的人,往往特别贪执自己的长处,觉得高人一等。谄曲还是其中之一,因为贪著别人的财富地位,就去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嗔,是对自己讨厌的对象排斥抗拒,也有很多表现形式。有因厌恶产生的嗔恨,有因嫉妒产生的嗔恨,也有因得不到产生的嗔恨。痴,是愚痴,如不明事理,不知因果法则,不了解无常、苦空及解脱之道,都属于愚痴的表现。贪、嗔、痴在佛教中被称为“三毒”,即三种危害心灵健康的病毒。
  2.这属于佛教心理学的内容。小乘佛教讲六识,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大乘佛教则讲八识,在六识外增加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前六识属于意识范畴,第七识和第八识则属于潜意识范畴。
  心、意、识三个概念,虽名称不同,有时也会通用。当它们分别使用时,心是指第八阿赖耶识,为积集义,储藏有情生命中曾有的一切知识和经验。意是指第七末那识,为思量义,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即根源于第七识。识是指第六意识,为了别义,主要作用是对世界进行认识和判断。
  3.这就好像问:为什么有这个世界?佛教不主张问此类问题。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但我们总想以这有限的能力考察无限,提出一些超过现有理解力的问题,自然难以找到答案。我们的一生能积累多少经验?人类几千年历史又能积累多少文明?而宇宙却是无始的存在。仅地球就已存在了几十亿年,更何况,地球之外还有浩瀚的星空,我们怎能用如此有限的认识去追问:宇宙什么时候开始?世界有没有边?这些问题的本身,就有问题。
  阿赖耶识也是同样,它是无始以来的存在,不能说什么时候开始。在有限的经验范围内,我们可以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来到这个世界、什么时候开始上学、什么时候开始学佛。至于阿赖耶识和世界的开始,就超出了现有的理解范畴,不必究根问底。
  4.阿赖耶识中,保存着我们无始以来的业力,这是导致众生流转生死的力量。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的储藏,业力就不能存在;如果没有业力的推动,阿赖耶识就不能去受生。可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业力失去无明烦恼的基础,有情就可超越三界。那时,我们就不是随业力沉沦,而是随愿力选择未来去向。
  如果说阿赖耶识代表虚妄生命的积累,那么,佛性则是清净、真实、远离颠倒梦想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就是虚妄和真实的区别。唯识宗认为,修行就是转识成智的过程,舍去虚妄的识,才能将本具的佛性开发出来。如果生命以虚妄的阿赖耶识为主,就仍处于生死杂染中,佛性就无法得到显现。
  5.修行,就是转依的过程。这也是佛法和哲学的根本区别所在。所谓转依,就是一种实践,是对生命的转变!我们了解生命,目的是为了改善生命,将充满缺陷的生命改造为解脱、圆满的生命。我们认识世界,目的是为了改善世界,将充满污浊的世界改变成清净、祥和的乐土。在唯识宗的修行中,转依就是转识成智,转染成净,将有漏、杂染的阿赖耶识转变为清净的无垢识。从对空性的迷惑状态,转变为觉悟的状态。
  

 


{返回 济群法师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闻思经教
下一篇:为什么佛陀要有大因缘才说法?
 如今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该如何引导?我总在敬香,为什么还会生病?..
 企业家热爱佛教精神,是否会成为企业经营中的一个心理障碍?
 如何面对欺骗行为?是否无条件地接受?
 为什么佛陀要有大因缘才说法?
 南大答疑 三·价值取向
 是一辈子做该做的事,还是一辈子随性地做事?
 如何在修行中根治情执?
 经济救助和心理呵护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去呵护人的心理健康?..
 你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吗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我对安祥禅的体会(斯朋锡)[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相应120-122经 畜生人地狱等经[栏目:相应部 56.谛相应]
 有一种爱既不会使我们受苦[栏目:海涛法师·菩提心语]
 修行要回光返照[栏目:宣化上人]
 从此不养猪[栏目:禅门一念·传灯法师]
 时时以菩提心摄持而发愿[栏目:阿松活佛·利乐心语]
 历代高僧大德弘扬净土的概况怎么样?[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金刚经注疏六 无为福胜 尊重正教 如法受持[栏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
 放生的本质[栏目:实修教言]
 丑太子二娶月光公主[栏目:佛本生故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