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法华经》之研究法
 
{返回 周叔迦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630

《法华经》之研究法

周叔迦

绪 言

《法华经》为如来一代时教之总旨归,亦即如来家业之总簿记,明乎此而后知如何发心,如何进趣,如何归宿。是故欲研习经教,必以此经为首。初是经全本,凡有六译,三存三缺。别生单品,凡有二译,一存一缺。其目如下:

《法华三昧经》六卷吴支疆梁接译。缺。

《萨芸芬陀利经》六卷 西晋竺法护译。缺。

《正法华经》十卷 西晋竺法护译。

《方等法华经》五卷东晋支道根译。缺。

《妙法莲华经》七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凡二十八品。但《提婆达多品》于译初成时,长安宫人请人禁中,淹留在内。故江东所传,止得二十七品。至梁陈间始补人。又《普门晶》无重颂,至隋时补人。

《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

隋闍那崛多、达摩笈多译。即于秦译添药品喻品后生盲一喻,《提婆达多品》合人《见宝塔品》,《陀罗尼品》次《神力品》后,为第二十一,《嘱累品》在卷终,余诸字句间亦间有改定。以上皆全经也。

《佛以三车喻经》一卷 吴支谦译。即《譬喻品》异译。缺。

《萨昙芬陀利经》西晋失译。即《宝塔品、天授品》少分异译。以上别生也。

研习之法,约可分为四重次第:第一,先讽读经文,第二,精思西土论轨,第三,阅览东土古德疏记,第四,分宗研究。今略言之。

第一讽读经文

《法华经》初《序品》中言佛说《无量义经》已,人无量义处三昧,从是定起说《法华》。可见《无量义经》乃《法华》之前茅,故于《序品》特述其名,以示后人欲习《法华》,当先读《无量义经》。《法华》中言,佛一切差别教门,皆为令一切众生得佛知见,所谓究竟诸法实相。而《无量义经》云,一一教门,具无量义。此无量义,从实相生。是故如来所说是一法,而众生随类得解。是故必先知《无量义经》所说一切末从本起,而后方能信《法华》所说一切末皆归于本也。此经古有二译:一,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今佚。二,萧齐昙摩伽陀耶舍译,即今流通本。世无注解,古有萧齐刘虬注,今失传,但存序一篇。云如来设教之次第及渐顿之义,载在经首,可玩习也。

《法华经》最后为《普贤菩萨劝发品》,略说持经之法,当行普贤行,而未详说修行之方。《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说忏悔六根罪及端坐观实相之法,智者大师《法华三昧行仪》完全用《观普贤经》中文,可见《观普贤经》为《随喜品》中持经最要之方。此经有三译,两阙一存。第一为东晋祗多密译《普贤观经》,二为姚秦鸠摩罗什译《观普贤菩萨经》,此两译本皆佚。三为刘宋昙摩密多译《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即今流通本。其注解传世仅有宋如本之《普贤观经义疏》;虽宗天台,而于天台教观懵然未解,不足取也。是故历代以《无量义》、《法华》、《普贤观》三经称为“法华三经”,欲研习《法华》,先将此三经轮流讽读,使经中大旨,仿佛能了贯于心。

第二 精思西土论轨

既于经文讽读有素,然后应阅西土释经之论。良以解经须重传承,不可妄逞臆说。古代大德所有疏解者,非得自译场,面禀教益,即是遥宗西土之论,而申明发挥。所以西土诸论为一切经解之祖。《法华》之论,约有二部:

一,世亲菩萨造《妙法莲华经优婆提舍》一卷,元魏菩提留支译。广释《序品》及《方便品》,略及七喻,以十无上发明经宗,为千古之定论。此论有二疏:一为三论宗之作,唐吉藏撰《法华论疏》三卷,二为法相宗之作,唐失名撰《法华论述记》,原本二卷今只存上卷。

二,唐不空译《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此轨乃是密教行者依经修观之轨,亦即法华三昧之行仪。先有归命二十八品偈,次如欲成就此法者,须具四缘:一亲真善知识,二听闻正法经王,三如理作瑜伽观,四随法行修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夫智者之法华三昧行仪,虽明忏悔诸罪净六根之法,而于实相禅观,所说甚简。此轨所说瑜伽观行,深可为助。又姚秦鸠摩罗什译《思惟要略法》中,有法华三昧法一则,可互证之。

第三 阅览东土古经疏记

西土论轨既已蕴藉于胸,然后阅东土疏记。两晋六朝经师之作,言简而义醇,文显而旨远,最可为人道之基。且其时佛法东来未久,尚无门户之见,习之不致有偏执之弊。但《法华》古注传世者希,今有二家:

一、宋竺道生之《妙法莲华经疏》二卷。此疏但略解文句,兼申要论,标宗而已,无多发挥也。

二、梁法云之《妙法莲华经义疏》三十卷。云公讲《法华》,感天雨华,空中声云,灯明佛时已讲此经,故时称之为云法华。以一乘因果为经宗,开三显一以明因,开近显远以明果,深得经旨也。

第四 分宗研究

《法华》为众经中王,是故各宗无不奉为根本。今世言教者为三论、慈恩、天台、贤首四家,旨归虽一,方便不同。学者应就性之所近,各习一宗。

甲 三论宗

三论源流至唐而斩,令所传者只唐初嘉祥大师之作。然嘉祥学说迭有变迁,晚年定论多是新解,不复依关中、摄山之说,故其《法华》之注先后三本,各有所长。学者应将三疏互相考证,辨其同异,方得深入。

一、《法华玄论》十卷

凡有六重玄义:一弘经方法,二大义,三释名,四立宗,五决疑,六随文解释。此论作于开皇十五年居嘉祥寺时,纯是三论宗本来面目,一以三论宗旨为归,多明关中睿、朗旧义。

二、《法华游意》二卷、《法华义疏》十二卷

此为嘉祥之第二作。《游意》中十门分别玄义:一大意门,二旨归门,三释名题门,四辩教意门,五显密门,六三一门,七功用门,八弘经门,九部党门,十缘起门。盖与《义疏》同是开皇、仁寿间居京兆时所作。其时已从灌顶习天台教观,故所立义与玄论多有不同。

三、《法华统略》六卷 此为藏公晚年定论,所谓新三论宗之说也。多有抉择前二作处,大旨则依天亲论也。

乙 慈恩宗

窥基大师之《妙法莲华经玄赞》四十卷·习慈恩者研习《法华》所当以奉为圭臬者,厥为《玄赞》一书。不仅在基公著作之中为最善,即在各家经疏之内,罕得其匹,故唐代此书风行一世。学者先将《玄赞》细绎其科判义旨,三五遍后,再考证唐贤之《玄赞》释记等。凡有六书如下,

《妙法莲华经宗要》一卷

唐新罗元晓撰。文开六门:初述大意,次辨经宗,三明经用,四释题目,五显教摄,六消文义。但第六门无文。谓此经以一乘实相为宗,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为用,以四义释妙法,以四义释莲华。元晓于海东独树一帜,遥宗慈恩,兼通性相。虽非正传,亦可参证。

《妙法莲华经玄赞义决》一卷

唐慧沼撰。就窥基《玄赞》引申其义,发明幽奥,别进殊解。凡有一百一十则,于法相宗义颇能提絮纲领。间引南岳嘉祥师说,盖是宣演《玄赞》时发挥己意之作。

《妙法莲华经玄赞摄释》四卷

唐释智周撰。周为慧沼弟子。此释作于开元四年。约于分为七例:一明法数,二破疑难,三述异解,四记因缘,五明训诂,六详古义,七正错误。文中亦引吉藏师解及慧沼《义决》中已通辩者,此中但牒云具释如决而已。

《妙法莲华经玄赞抉择记》二卷

唐释崇俊撰,法清集。此记原八卷,今仅存前两卷。释玄赞自序王始至释经序分护众叹德止。前有大历三年沙门藏诸序,称其博考旧文,或据新义。考,俊为义净弟子,故此记中称为荐福三藏而不名。法清又为崇俊弟子而旁承智周者。记义颇精审,虽未全,然不可废也。

《妙法莲华经玄赞释》一卷

唐失名撰。乃《续藏》中所收敦煌经藏本。释玄赞六门分别中第二明经宗旨,至第六释文通序中说教时分止。简明而切要,于诸家解《玄赞》诸记中,最为平允精确,堪为入门之要助。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三十一卷

唐释栖复撰。复事迹未详。此书前自序云,,作于太和以后。原本三十五卷,今阙卷二十二、二十三、三十、三十四卷。唐世《玄赞》,盛行于世。钞释殆数十家,今多不传,存者不过五家。此书最晚出,故能集诸异说,近二十家,可谓集大成者矣。

丙 天台宗

凡天台宗徒,欲研习《法华》,于经文论轨古注之后,更可分为四重步骤:一、研习智者大师之《玄义》、《文句》。二、研习荆溪之《玄义释簸文句记》。三、研习荆溪以下各家关于疏记之钞释。四、宋元以降各家节略疏记以注经,但以资参考而已。

一南岳天台诸作

《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

陈慧思撰。南岳教人修习法华三昧,恒以安乐行为方便。此为兼明《法华玄义》,以三法、四念处释安乐行,实为南岳教授门人之口诀也。

《妙法莲华经玄义》十卷

《妙法莲华经文句》十卷隋智颤撰。智者大师亲证法华三昧,照了法华经义,若高晖之临幽谷。达诸法相,如长风之游太虚。《玄义》总明旨趣,《文句》消释章段。《玄义》五重:谓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也。《文句》有四释:谓因缘释、约教释、本迹释、观心释也。以十法界、十如是、三世间明心念。以四十生、四悉檀、三谛明观法,三惑以示迷,六即以昭位。佛法东渐以来,立纲陈纪,为万世法者,斯为上首矣。

二 荆溪诸作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籤》四十卷

唐释湛然撰。世称荆溪尊者。天台一宗自灌顶而后,百年之间,明道若昧。至荆溪而大弘。所撰《玄义释籤》、《文句记》、《止观辅行》,称为天台三大部。名释籤者,谓随诸问者,籤下所录,积久遂添润成书耳。于百界千如备彰诸法实相之旨,顿显十方佛土中无二无三之说。佛之知见,得此开示,了无余蕴。释迹妙末,立十不二门,以融会观教,尤为精妙。

《妙法莲华经文句记》三十卷

唐释湛然撰。盛唐之际,慈恩、贤首、三论诸家,门庭施设,其端非一。台宗圆义,将近晦蒙,是故荆溪揭厉法流,祖述章句,以决前疑,开发后滞。记中申宗旨,辩曲直,考同异,定品次,皆能甄简权实,而使一家教观,悉归于正。俾后之宗者,确知其守。

《妙法莲华经大意》一卷

唐释湛然撰。以三门广释《法华》二十八品大旨。第一述大义,第二释品名,第三入文科判。与《法华文句》科文皆相符合。文极藻丽。虽于四教三观之义,一乘因果之宗,无多启发;然初学读此,于《法华》事相可以了然。日本诸家古目云是荆溪门人明旷作。

《法华五百问论》三卷

唐释湛然释。此论乃破窥基《玄赞》之作,凡有三百九十九则。言五百者,举大数耳。始自《玄赞》初六门分别,以迄文竟,凡科判之当否,撰义之允违,文字之乖顺,一切巨细难易之处,皆先设问征起,次举《玄赞》之义为答。后以难诘破斥,证其谬误。

三 荆溪以下唐宋诸家解释疏记之作

《妙法莲华经文句辅正记》十卷

唐道暹撰。暹为湛然弟子。此乃其亲承教益时所作,兼释经文及智者《文句》,以《》,、记》之不足。《普门品》一章,《记》文甚略,亦广为补益,甚为精萃。所牒《记》文与今通行本间有不同处,盖是未定之稿。所述文字普训法相名数,皆极恳切简约。于慈恩、贤首之说,详辨差异。所引颇有佚典,如《法华圆镜》、《摩腾对咨录》等。为习荆溪《记》者,必应参考者也。

《妙法莲华经义缵》六卷

唐释智度撰。度为湛然弟子。日本传教大师最澄将来目录中,有《天台第七祖智度和尚传》,可见其学继踵荆溪。然此书中于天台之《文句》,荆溪之《记》,文义之深隐处,多因俱舍、唯识之说以诠释之。释智者《文句》,又多与荆溪不同,且往往用法相名义及己所见抉择荆溪《记》之未当,又多破嘉祥之说。《普门品》重颂,隋时补译,智者无疏,荆溪亦未释,此中略解之。

《妙法莲华经文句私记诸品要义》二卷

唐释智云撰。云事迹未详。所释只方便、化城喻、法师、见宝塔、达多、劝持、安乐行、涌出、寿量、分别功德、妙音,凡十一品,中智者《文句》之奥义,发其隐微,而于《法师品》、《安乐行品》发挥最详,可与荆溪之《记》相参证也。

《妙法莲华经文句私志记》十四卷

唐释智云撰,释智者《文句》而未完,唯至《譬喻品》释文初止,疑其后半佚失。以义推之,原书应有三十卷,卷一中有大历末年句,是作于贞元之际。所释较荆溪《记》为详,约可一倍有半,于疏文讹字多所考定,于荆溪《记》亦有微词,所引他家之说,如全云、定云、祥云等,未知何许人。又引真谛、元康之说,盖于三论、法相皆所精通。其《序品》中释佛字明六即义,于《方便品》释权实十双八门义,于十如是明相修之旨,及一实五浊等章,皆极明达。

《法华三大部注》十二卷

宋释有严撰。严为四明再传弟子。三大部中,唐贤但释《文句》、《记》,宋人始兼释《玄籤》及辅行,此三部注中释《玄籤》者名《玄释备检》,释《文句记》者名《文句记笺难》,释《辅行》者名《辅行备览》,各有四卷,淹贯教典,该通书史,难者易之,略者广之,讹误者刊正之,简明切要,可为良助。

《法华三大部补注》十四卷

宋释从义撰,义为四明三传弟子,虽系出山家正统,观门大途依据四明,而教理诠述实同山外,故《佛祖统记》黜于杂传世系之下。此注兼释经文及智者、荆溪之文,《玄义补注》三卷,《文句补注》七卷,《止观补注》四卷。于贤首、慈恩、禅宗、儒家多所弹刻,迨好辩之徒欤。

《法华三大部读教记》二十卷

宋释法照撰。照为南宋时人,四明之六传弟子。此记不释文义,乃就天台宗诸义门,先汇集智者、荆溪、四明、孤山诸疏中要言,而后以己意贯通申叙之,总凡一百五十二章。《法华玄义》有七卷,凡六十四章。《文句》有七卷半,凡四十三章。《止观》有四卷半,凡二十八章。诸部谓《金光明》、《十六观》、《净名》诸疏,有二卷,凡十七章。可与窥基之《法苑义林》,慧远之《大乘义章》并称,诚可为习天台教者不可不读之书。

《法华三大部格言》五卷

宋释善月撰。月南宋时人,为四明下七世。三大部中今只存《玄义格言》二卷、《文句格言》三卷,专料简文段之会通,而无繁琐之训诂。

《妙法莲华经玄籤证释》十卷

宋释智诠撰。诠之事迹时代未详。此书释缘起序及玄义,与《释签》之文,一一求其证据,为之简要解释,多引用天台先德之著述及外典,为讲述《玄籤》者之良助,盖有严等作,多明义理而简略,此作侧重训诂而极详备。

四 宋元明诸家节略疏记以注经之作

《妙法莲华经义疏》十二卷 宋释道威撰。

《妙法莲华经科注》十卷 宋释守伦撰。前附宋释与咸之《法华经》前六意,及宋释祥迈之《法华经弘传序注》。

《妙法莲华经科注》八卷元徐行善撰

《妙法莲华经科注》七卷 明释一如撰

《妙法莲华经纶贯》一卷、《妙法莲华经玄义节要》二卷、《妙法莲华经会义》十六卷

明智旭撰。以上五家皆是因智者《玄疏》、《文句》,重绎其辞义,俾简明易晓而已。五家之中,守伦之作详叙事缘,徐氏之作略申义趣,藕益之《会义》详述理致,一如之作,折衷事理,道威之作,最为该练。

《妙法莲华经授手》十一卷

清释智祥撰。前有康熙乙丑佘云祥、金简、熊震、廖连翼四序,次为自述缘起。谓受其师狮峰浮木老人之嘱,汇诸名解同为一解,庚申夏取《科注》、《直指》、《要解》、《知音》、《大寂》五书而融会之,四年而就。次为凡例,谓品节宗悬山,解文宗元愚谷之科注,折衷参订焉。次为大意及释弘传序,与科文合为卷首。疏文凡十卷,然要解、通议、大寂皆贤首宗作,是谓滥杂;然愚谷科注今不传,于此可知其大略焉。

《妙法莲华经演义》二十卷

清一松撰,广和治定。前有清光绪二年广和自序云:“《法华演义》,一松大师之讲录也。”师不知何许人,亦未明时代。原于咸丰八年东瓯寂光寺宇坚老人逝世,一切经书散尽,唯留是稿。惜当时门人灵述嘱康世缁居士转录者,字多错失。光绪丙子广和于古越传灯寺将此稿繁者删之,错者订之,失者补之,欠者足之,不得仍名讲录,易之曰演义。

丁 贤首宗

《妙法莲华经要解》七卷

宋戒环撰。前有靖康丁未沙门及南序,及祥迈之弘传序注。环为温陵沙门。宋代贤首一宗有前四家后六家之称,温陵为后六家之一。此解先以五段开解:一通释经题,二通达己意,三通叙科判,四传译时人,五正解文义。贤首一宗解《法华》者,此为先著。

《妙法莲华经击节》二卷、《妙法莲华经通议》七卷

明释德清撰。憨山与雪浪同受业于无极悟勤,勤为普泰弟子。明末四大师者,莲池之于净土,紫柏之于禅宗,憨山之宏贤首,藕益以倡天台,晚世象教之中兴,于此为盛。

《妙法莲华经大窾》

明释通润撰。润万历间人,为雪浪洪恩弟子,于普泰为三传,盖以贤首而兼慈恩者。润有《圆觉》、《楞伽》、《楞严》、《起信》、《唯识》诸解,于明四大师外,独树一帜。

《妙法莲华经大成》十二卷

清释大义撰。义为康熙时人,乃高原明昱三传弟子。前有张希良序及自述论集始末,次为提纲一篇,次为悬谈一卷。于第九总释名题后,兼解南山弘传序。次为疏文九卷,首有科文一卷,则为弟子隆庆所排。末附音义一卷,为弟子净升所集。

《妙法莲华经悬谈》一卷、《科拾》七卷

清普德玄科,智一拾遗。德康熙时人,力弘教乘,称贤首再起。创立科文,未及再治,遽行迁化。弟子智一赞述其旨,性相不紊,台贤攸分,悬谈以七门总释,并释南山序。

《妙法莲华经指掌疏》清释通理撰。理为乾隆时人。首载制疏始末,次列凡例,次为法古提纲一篇,次为科文一卷,悬示一卷,总启十门。十门之中至第八释南山序止。第九、第十释题解文,即是指掌疏。末附事义一卷。有清一代贤首独盛,南推柏亭,北称通理,赐阐教大师之号。贤宗法华疏中,此为首矣。

戍 禅 宗

《妙法莲华经合论》七卷

宋慧洪、张商英合论。以禅而兼教者,永明之后,首推慧洪。洪于临济宗中为黄龙下二世,通《唯识论》。此论于每段华文下发挥其理致,多用唯识家八识四智之说,以法相宗判教解一代时教,又兼用天台、贤首、南山诸义,以述教禅不二、显密一致之理。每品之末附以张商英论,概括一品大意。然二家之说,为当时禅宗所未尝赞许者焉。

《妙法莲华经句解》八卷

宋闻达撰。达事迹来详。此书前有景定二年自序云:“直须向释迦老子未开口时,便知落处,分明荐取,不被他瞒。”今解字义,为彼初机而已。盖亦禅宗者流。句解者,每句经文下增益文字,使易了解而已,不加阐发也。

《妙法莲华经大意》二卷

明无相撰。前有嘉靖丁巳法聚序及无相自述开经启,唯于《序品》及《方便品》逐段经文发挥理致。《譬喻品》下二十六品,但解品题及一品大旨而已。

《妙法莲华经知音》七卷 明如愚撰。疏题金陵石头庵沙门,事迹未详。前有自序,补作于万历三十年,言论多未究竟,不足取也。

《妙法莲华经意语》一卷

明圆澄撰。前有万历四十二年自序,及崇祯庚午门人明海序。但就经名及每品各述其大旨,为文二十九篇耳。澄有《思益经》、《金刚三昧经》注,皆前人所鲜道者也。

 


{返回 周叔迦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般若经》之研究法
下一篇:《方等》五经之研究法
 唯识研究 第十八章 六度
 唯识研究 第六章 识有四分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
 唯识研究 第七章 阿赖耶识的异名
 唯识研究 第十五章 佛性
 唯识研究 第二十三章 天台宗、贤首宗与唯识哲学的比较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略疏
 唯识研究 第二十章 三学
 唯识研究 第八章 阿赖耶识的四分
 行深般若的第一步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皈依(十)[栏目:达真堪布·百日共修开示]
 浅议佛学“十二缘起”之无明[栏目:印良法师]
 所言句句属实[栏目:日常的佛心]
 骨癌挫败女强人--拜药师经癌症消 体证法师修药师法门重生的故事[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洛阳城西伽蓝记卷第四(杨炫之)[栏目:宋元居士名家文集]
 “礼”与生活禅[栏目:论语禅]
 《圆觉经》讲座 七[栏目: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人间净土[栏目:觉醒法师]
 什么才算是学佛?[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真诚爱心是化解冲突的根本之道[栏目: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