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六、凡夫真的能成佛吗?
 
{返回 东宝·仲巴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226

六、 凡夫真的能成佛吗?

未曾修行的人以为成佛可能并不难。一经修行,才叹佛法高深注[2],业力强大,习气深重,烦恼无尽,成佛好难。你也不禁会问:一个地地道道的凡夫能成佛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

1、一切众生本具佛性(如来藏)

一切众生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只要具备必要的条件,并用功修持,必定能成就。

⑴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佛性,又称如来藏(成佛的因素)。正如《三昧王经》云:“一切诸众生,皆具如来藏。”《大涅槃经》云:“就象黄油潜存在乳奶中一样,如来藏也普遍地潜存在一切众生中。”

六道中无数的众生为什么历经无数劫仍未成佛呢?回答是,仅仅具有如来藏佛性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如下的条件:

⑵成佛所依“人身宝”,就是说,要成佛,必须具有能修持佛法的“暇满人身”。

⑶成佛之缘善知识,就是说,要想修法有成就,必须依止能给予成佛指导的导师。

⑷成佛之法的口授,就是说,要得到正法并正确修习,必须得到善知识口授修法秘诀。

2、凡夫与佛只是“一念迷”与“一念觉”之差

其实,成佛不是要学会什么你本不具备的东西,也不是要把你自己变成什么,更不要你到什么地方去,只是让你回复到最简单、最自然、清净无染的状态。众生是迷了的佛,佛是觉了的众生。一切众生的本性就象一面镜子,本来清净,只因执着、烦恼和业障的尘垢将其光明的功能掩盖了。只要拭去上面的尘垢,他清净光明的本性就会展现出来。这正如神秀大师的禅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进一步说,无论“身”与“心”还是“树”与“明镜”,其本性都是“空”,当你拭净“心镜”上的“尘埃”时,就会了悟慧能大师的禅诗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3、没有理由不学佛

很多人有不少看似充足的“理由”不学佛。但是我说“没有理由不学佛”。我这么说,是不是太武断了呢?不,且听我道来。

有人说:“我只相信科学,不相信宗教迷信”。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首先,科学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及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的发展是一个经过“去伪存真”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而且每一种科学理论都是在一定适用范围中才是真理,超出其适用范围就成谬误。在宏观世界里,对于常速运动的物体,牛顿的经典力学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在接近光速的运动状态下,就得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微观世界里,就得用薛定咢和亮德尔的量子论。在近光速和微观状态下,牛顿的经典力学就不成立了。现在,人们不会愚蠢地硬要用牛顿的经典力学去否定相对论和量子论,但很多人却可笑地用物质世界的规律来衡量精神领域的东西。这是作为高智能动物的人类应该深刻反省的。其次,要明白宗教和迷信是完全不同的,这在世界各国的法律或政策的界定上都是有本质区别的。把宗教与迷信混为一堂,是无知的表现。此外,我们还要懂得一点,佛教,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国家的政策中都认为它是宗教,但就本质而言,它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因为佛教不仅仅只给人们以精神寄托或心理安慰,它能真正解决人类的心灵问题,提高人类生命的质量,直到最终了生脱死,获得永恒的幸福。

有人说:“那是空虚者的精神寄托,我过得很充实”。在很多人看来,老人们信佛教是因为愚昧或空虚,其实不然,我想肯定会有人一开始是因为无知和空虚而信佛教的,但他会因为信仰了佛教而变得有智慧起来,因为佛教即是智慧之学。如果一个人觉得很充实,那么就不必要寻求任何精神寄托。然而,充实的人不等于没有痛苦,或许他正被痛苦“充实”着,来不及空虚。佛教的真正功用,是解除心灵痛苦的。当然也有人自己觉得没有痛苦,但那只是相对的。关于这一点,在《共四加行》中有论述。

有人说:“吃斋念佛很好,但那是老头老太太的事,我等退休以后再说”。修学佛法不仅要改变来生的命运,而且要提高今生的生命质量,为什么要等老了,一切都来不及了,才开始一项对今生来世都极为重要的事业呢?

有人说:“我还想过俗人的生活,暂时还不想皈依”。皈依三宝,并不一定要放弃俗人的生活,只是要你不再作恶业,让你和你周围的人过得更幸福。

有人说:“佛法太高深,我学不了”。佛法太高深,那是因为人太复杂。如果你的心不复杂,你学佛就更容易成就。再说,作为一个专门从事佛法传播的人士,肯定要掌握很多佛法的知识和实修的能力,因为他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要教会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在实修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一般的人,只要明白了佛法的基本道理,学会一个适合自己的法门,照着一个不损人利己的原则去做人就可以了。这一点,人人都做得到。

有人说:“我又要管家又要上班,没有时间学佛”。如果一个人能专门修学佛法那当然好,但学点总比不学要好。一个人太忙是因为没有福报,修学佛法,可以很快累积福德资粮,可以改变一生被动忙碌的局面。为什么不争取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呢?

有人说:“我的心总是很乱,静不下来修法”。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的心乱,那他还算不太乱。真正心乱的人,是那些心灵太暗钝或乱得已经没有自知的能力了的人。其实,真正要修学佛法的人,无一不是因为心不静、不安。正因为心不静、不安,才要修学佛法,因为佛法就是教人如何静心的。

还有人说:“我很想学佛,但不知从何开始学起。”下面就告诉你如何开始修学佛法。

 

[1] 情器世间——即有情识之众生的世界和无情识之物的世界。

[2] 佛的“境界”,一法不立,是最简单的,任何思维和语言都是多余的。是众生的烦恼和业力千变万化,佛不得不说了那么浩繁的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

 


{返回 东宝·仲巴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七、修学佛法三要点——见地、修证、行愿
下一篇: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五、认识佛
 修行与生活
 证悟者的心藏之宝 夏扎仁波切道歌讲解
 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十一、依持上师 受法入道..
 心经的殊胜功德
 丽江市藏传佛教的现状
 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十四、金刚乘修证的开端——共四..
 江地是度母化导的地方
 开显我们的自性光明
 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十一 附一、如何供养和承事上师..
 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十一 附三、事师五十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Twirling a flower, the Buddha revealed the mind-to..[栏目:The Chan Hand book]
 大音希声 二、徐恒志老人书信 答陆晓先居士[栏目:大音希声]
 永嘉禅中级班19讲《实相法供养》内容概要[栏目:达照法师]
 梦中梦因果问答 49 我和祖父、祖母的关系很密切,无论多么辛苦他们...[栏目:梦中梦因果问答-泰国高僧]
 漫话“吃茶去”(企愚)[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五百罗汉 130、宝幢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佛教因众生而设,法门因众生而立[栏目:万行法语]
 人生格言系列7:成就必经之三法(索达吉堪布)[栏目:法师法语格言]
 华严原人论 3 斥责偏浅的教义——指修习佛学而不了解教义的人[栏目:华严原人论·白话文]
 菩提道上的障碍[栏目:海涛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