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全息哲学科学观
 
{返回 真圆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36

全息哲学科学观

真圆阿阇黎

今天当人们被狭隘的现代科学所左右的时候,对于“神性”抑或精神性的现象便只能感叹为“超自然”现象,甚至人们连神性存在与否都持怀疑态度。
在现代科学的引领下,技术的发展无可厚非地带动了人类文明的长足发展,然而这种一味片面的“科学”痴迷却更加将人类引向机械、物质的恶性循环中,人类的精神层面越来越萎缩,几乎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人们一夜醒来会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被物质化的追求所包裹,灵魂的自由追求几乎被窒息。

人类被现代科学引向繁荣还是正在走向灭亡?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无不缘于精神性的衰竭。

所谓全息即包含全部信息,换言之一个点可以涵括面的信息,可以涵括多维的信息。好比生命体的一个细胞涵括整个生命体的全部信息,一个生命体涵括其生存环境的全部信息,亦即一个生命体涵括整个地球的全部信息,而地球涵括整个太阳系的信息,太阳系涵括银河的全部信息,银河涵括宇宙的全部信息,换言之一个生命体的细胞涵括全部宇宙的信息。

全息哲学科学的另外一个层面便是精神性,在宗教中人们谓之曰信仰,在行为我们称之为善恶,在哲学谓之曰形而上。如果人类要正常有序地发展文明就不得不考虑精神性的升华。

在96年和钱学森先生书信讨论的时候末学曾经提出这个概念,这也正是钱老先生回信的契机:一粒尘埃携带宇宙全部的信息。

全息哲学科学的两个层面,一者物质科学,二者精神科学,二者不可偏废。物质科学乃我们今天所言的现代科学,其研究必然遵循可观察、可操作、可重复;精神科学乃是我们心灵活动的领域,要靠我们的心解读感受,不可观察、不可测量、难以重复。当一个疑问者提出“请你证明给我看精神性”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已经从根本上把物质性与精神性混为一谈了。你今天做了一个梦,你明天能否操作设计再重复做这个梦?

现代科学的最幼稚处就是完全忽略了精神性,所以现代科学于今日发现自身的发展已经穷途末路,与此同时也将人类引向灭亡。日益复加的各种流行性疾病、自然灾害都是明显的预兆,在佛教我们将其称为众生的共业。

一个系统要维持其稳定发展,各种因素就必须维持相对稳定,如果其中一种因素改变则可能导致系统的不可逆变化。好比大脑的思维,离开躯体的大脑和活动着的大脑所表现出来的指标必然不同,一个肢体残缺的大脑和肢体完善的大脑其活动指标也必然有异。这就是局部对于全体的影响。

物质性和精神性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在人类发展的今天再辩论谁决定谁似乎意义已经很微弱,我们似乎更应该看到两者的不可分裂性。

生命体的存在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不仅是物质化的生命链,同时还延续为涵括生死的精神化生命链。精神性的生命体通俗讲乃是“神、鬼”,不能因为你没有看见没有听见就否认它们的存在。在这精神化的存在不能用物质实证手段验证,而是靠我们的心灵感知和解读。

全息哲学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便是物质与精神的互相转化,在佛家亦即“色空不二”。

东方哲学最突出的观点便是“天人合一”,这正是全息哲学科学思想的特征。“我与宇宙乃为一体,我与其他一切生命体乃为一体”。这种一体性乃是精神的一体性,并非我的物质之身就是你的物质之身。在佛家的“他心通”、“宿命通”便是表达这种全息哲学科学观。

《周易》、《黄帝内经》、《道德经》等无不是全息哲学科学的典范,更遑论佛教,佛教乃最完美的全息哲学科学体系。

本次参加香山科学会议,几位德高望重的院士也都提及了精神性亦即神性的哲学观点。

科学乃求真之行,求真就应该更重视真理性,如果变成物质化盲从便不复称为科学了。


{返回 真圆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和气生财
下一篇:杂说
 心若死灰
 供养的意义
 试解经络的全息意义
 密宗的祈雨修法
 灌顶
 感恩铭
 如何供养三宝
 和气生财
 爱染明王
 珍惜人身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Eight Great Awakenings Sutra (佛说八大人觉经)[栏目:佛教经典·中英文双语阅读 Buddhist Sutras · Bilingual Reading]
 印祖故事 94、毒乳杀儿太凄惨,老僧慈悲发广告[栏目:常惭愧僧印光法师的故事]
 生活中的佛教 蕅益大师的九华山胜缘[栏目:林克智居士]
 义净~在西国怀王舍城[栏目:禅诗三百首]
 《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二十二讲 三心章,深心五(就人立信3)[栏目:纯祥法师]
 藏传净土法 第四课[栏目:藏传净土法学习讲记]
 14.谈法度双妻 Speaking Dharma to cross over his two wiv..[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三[栏目:道隐法师]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章 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 第二节 见闻觉知与全体大用[栏目: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鸠摩罗什答慧远大师问[栏目:慧远大师作品解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