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安众和众
 
{返回 消除烦恼的方法·智慧10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181

安众和众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六十华严经卷六净行品》

这一偈子是说,自己认同了这个和乐融洽的团体,也希望所有的人都来信赖它、维护它、尊重它、尊敬它。彼此间相互关怀照顾,不为私利争执,便能够和众、安众,没有任何障碍。

此所谓“僧”,是梵文“僧伽”的简译,是有组织规范及伦理体系的社团。佛教分为出家众及在家众,又分大众及小众、男众及女众。也分圣贤众及凡夫众、沙门众及菩萨众。而在佛教圣典中所称的“皈依僧”,必定是指出家的沙门众,它是象征着:一、少欲知足,二、清净无私,三、和谐无争的精神。

僧是学法、弘法、护法、依法共同修行,依律共同生活的团体及其成员。在佛的时代,主张全民*,财物属于团体共享,个人也属于团体共有;个人在团体中有接受培育照顾及发表意见的权利,也有爱护团体、维系团体,以及遵守团体纪律、认同大众利益的责任。

佛也尊重团体,并且主张“佛不领众,佛也在僧中”。佛是指导人生方向的导师,至于大众之间的各种问题,均交由团体的会议来处理。佛是至高无上的智者,不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心。

佛教重视的三宝,就是因为要依“僧”学“法”,法由“佛”说,以佛为法的源头,以僧为体验佛法、弘传佛法的老师。所谓高僧,就是团体中的高明之士,能为大众以身作则,使大众安定和谐,给大众解惑释疑,异中求同,即是为大家排除障碍困难的人。

“皈依”是尊敬、认同、接受、信赖的意思。如果仅皈依佛而不皈依法与僧,只是一种神格崇拜,不能接受到提升自我精神领域的讯息。若只皈依法而不皈依佛与僧,则仅相当于学问的探究,不能接受到经验的传承。如果只皈依僧而不要佛也不要法,就好比结拜义兄义弟,或认义父义母,那仅是世俗感情的结合,而与平等超越的佛法不相关了。因此,皈依僧并不仅仅等于拜一个师父,而是以一个安众和众的清净团体,作为修习智慧之学的依止及榜样。


{返回 消除烦恼的方法·智慧10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在眼前
下一篇:开启智慧
 不如无知
 摄心入定
 求学要诀
 差别平等
 生活规范
 菩萨的心
 如法实践
 永不疲倦
 语言艺术
 勿出恶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三十三天和地狱各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地球之外是否还存在别的有情?[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跃出水面的鱼[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杂阿含经卷第六(一二五)[栏目:杂阿含经]
 太虚大师的佛教革新思想及其当代反思(四)[栏目:能利法师]
 13.一次施舍的福德[栏目: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 六下 四 建立服务的人生观[栏目: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
 添油香 1994.5.1~1994.5.15[栏目:星云日记]
 解疑除惑 教学相长——华师大政法学院佛学座谈[栏目:索达吉堪布]
 往生极乐世界,是不是一定要证悟空性智慧呢?带业往生,是否也要证悟空性?[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相对论的哲学意义(罗嘉昌)[栏目:佛教与科学]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