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生命与信仰的探索—圣严法师与龙应台的对话 面对死亡的两种层次
 
{返回 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智慧对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60
生命与信仰的探索—圣严法师与龙应台的对话
 
   面对死亡的两种层次
  
  龙:如果死亡是一个边界,那么在边界的后面是什么?是生命的延续?还是一片黑暗、虚无?
  
  师:这个问题,在宗教上有两种层次,一种是把死后的生命,寄望于未来的天国或佛国净土,也就是与自己的信仰相应,至于什么时候走,则不必在意。这是每个宗教都有的层次。
  
  另一种层次,则如《金刚经》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发生,就是现在也是短暂、虚幻的。
  
  但是这么说并不是消极的,因为《金刚经》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谓「应无所住」,就是不在乎过去、不在乎现在,也不在乎未来。至于「而生其心」的「心」是什么?指的是对人的慈悲心、对己的智慧心。只要还有一个众生仍在苦难之中,就代表自己的责任未了;只要自己还有烦恼未断,那就是自己的责任未了。
  
  断除自己的烦恼是智慧,帮助他人解脱苦难是慈悲,至于未来会是如何,则不去在意。这是相当高的层次,需要在平时就有修行的基础,练习着将自己的罣碍、恐怖放下,如《心经》所说:「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龙:慈悲心难道不是一种罣碍吗?
  
  师:有罣碍就不是慈悲心,而是同情心。慈悲心是没有罣碍的,因为智慧就在其中。面对死亡,心中没有罣碍,那么无论去到哪里,处处都是天堂、净土。
  
  佛国净土就像一层保护幔,佛菩萨的愿力会庇护每一个众生,直到众生修证解脱为止;如果尚未解脱,但是到了佛国净土,也不会有人间的种种罣碍。
  
  一般人面对死亡,要能做到无有恐怖、没有罣碍、没有颠倒,大概很难,平时还是需要有一些修行的工夫。

{返回 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智慧对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生命与信仰的探索—圣严法师与龙应台的对话 宗教,并非为了理性而存在
下一篇:生命与信仰的探索—圣严法师与龙应台的对话 生命这堂课
 真正的自由-圣严法师与天主教枢机主教单国玺的对话 大师的一生
 珍惜生命—圣严法师与吴念真、黄春明、李明滨的对话 七、重新检视媒体,重..
 珍惜生命—圣严法师与吴念真、黄春明、李明滨的对话 珍惜生命
 舞中的禅机—圣严法师与林怀民的对话 走出未来的希望
 平安的追寻—圣严法师与李亦园、杨国枢的对话 八种宗教形态
 世界尽头的光明—圣严法师与维德.戴维斯博士的对话 知足常乐
 舞中的禅机—圣严法师与林怀民的对话 对宗教的感动与疑惑
 平安的追寻—圣严法师与李亦园、杨国枢的对话 平安的追寻
 全球化趋势下的信仰价值观与教育—圣严法师与单国玺枢机主教的对话 宗教如..
 用四安重建希望家园—圣严法师与萧万长、张淑芬、李连杰的对话 现场问答..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节课[栏目: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一节 禁行、善恶、戒律(1)[栏目:般若锋兮金刚焰]
 觉性与念头[栏目:正念动中禅]
 无爱即无忧[栏目:日常的佛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