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佛教入门 三十八·教团生活的准则
 
{返回 佛教入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74

三十八·教团生活的准则 

  佛教徒虽有七众弟子的分别,但在团体生活的原则上,是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这个标准叫做"六和敬"。就是六种规则,能使大家过的生活是清一色的,互相敬重,和谐合聚,清净快乐。

  一、身和同住: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不发生磨擦,打架等粗暴野蛮的举动。

  二、语和无诤: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的语气,要谦和礼貌,悦耳可爱,不宜恶口粗声,引人不快,以致发生争吵的事件。

  三、意和同悦:大家同住一起,必须要做到意业清净,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怀,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和悦,不要为求个人的欢乐而不顾大众的欢乐,或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

  四、戒和同修:佛教七众,各有戒律,但在每一家中都有著共同遵守藉以修持的戒法。如以比丘僧团为例,比丘就有共同受持的二百五十条的戒法。应该大家怎么做,就该怎么做,才显出大家共同守法的精神。

  五、利和同均:利就是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必须要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发生利害冲突,或养成营私肥己的恶习,不能使教财成为公产,致引起争权夺利的纠纷,会影响到教团的破产。

  六、见和同解:见即是意见、见地或见解。大家同为教徒,在见解思想上,必须要相同统一,教团的力量才不会分化,否则,每个份子思想多、意见多,各持成见,自以为胜,那么这个团体一定不能清净,也必精神散漫,不能振作有作为了。

  这六和虽有六种,亦可摄为两种,即理和与事和。如见和同解,即指大家所证悟的真如理性,也就是对宇宙人生所认识的真理,是只有一个,没有两样的,故在思想方面,不消说自然能趋于一致;其他的五和都是属于事相方面的。思想既然统一,行动自然也趋于一律,这也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佛教徒的六和生活,不但可为佛教团体的生活准则,也可为普通社会一切团体的生活准则。

  六和僧团的最大好处,是佛陀在前"四和"重视法治精神外,还在后"二和"重视经济平均与思想统一。一个健全的团体,法治精神自然不能缺少的,但如不重视经济的平均分配和思想的统一,便是这个集团趋于分化或崩溃的致命伤。因小而团体的斗争,大至世界的斗争,其发生的原因,多在经济失其平衡的支配,和主要的思想不能统一。可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已拟出团体共同生活的原则,和平共处的要素,使后世一切团体生活的原则,都不能越此"六和敬"的范围,他的智慧和才力,不可谓不空前惊人了!
 


{返回 佛教入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入门 三十九·佛教服务的人生观
下一篇:佛教入门 三十七·佛教徒的类型
 佛教入门 三十八·教团生活的准则
 佛教入门 三十四·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
 佛教入门 十四·业力的因果律
 佛教入门 二十三·四圣谛简释
 佛教入门 二十七·五蕴浅说
 佛教入门 十七·宇宙器界概况
 佛教入门 七·卫塞节或佛陀日的意义
 佛教入门 十九·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
 佛教入门 四十一·佛教是佛陀至善圆满的教育
 佛教入门 十八·方便五乘佛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宣隆大师传 18、宣隆古创寺(迦韦大师定居之处)的缘起[栏目:宣隆古创迦韦大师·宣隆大师传]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五、鹿野苑初转*轮[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学佛入门]
 谈佛教戒律对于心理治疗的借鉴意义[栏目:戒律学研究]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 (1)[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本尊阿弥陀佛 第七章 现代启示[栏目:清净法师]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一[栏目:龙树菩萨]
 龙树与华严哲学(吴汝钧)[栏目:华严文集]
 大乘中观释论卷第九[栏目:安慧论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