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六十七天
 
{返回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73

第六十七讲

自他相换有两个方面:一是我爱执交换为他爱执,将本来执爱自己,变成舍弃自己、执爱有情;二是自他交换位置,把自己当作他人、把他人当作自己。有时候我们说“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去想一想,便是以这种方式修自他相换。

我们再将“自他相换”的第二个方面重温一下:

劣等有情摄为我 自身易地为彼人

依无分别心修习 嫉妒竞争及我慢

我们很容易对别人生起竞争、嫉妒、我慢、蔑视的心。现在就反过来:原来我们不好的心都向外发展,现在则站在对方的角度,对自己生起嫉妒的心;站在对方的角度,对自己生起竞争的心;站在对方的角度,对自己生起我慢、蔑视的心。就这样去修。

这样便可以分成三种情况。第一种,站在比自己低劣的人的角度,对自己生起嫉妒心。

彼得恭敬我独无 我得利养不如彼

对彼赞扬诃骂我 彼享安乐我受苦

“彼”,就是未换位置前的、原来的自己;“我”,即是换位置之后的自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恭敬利养他都有,而我没有。以此来修嫉妒的心。

平时我们生起嫉妒心,缘的都是他人的好处——对方有各种各样的功德,而自己没有。此时换一个角度:站在比自己低劣的有情立场,从前的自己各方面都超过了现在的自己,恭敬、利养、安乐、赞叹乃至清闲以及种种名声,这些原来的自己都拥有。那么,站在低劣有情的角度,便生起嫉妒的心。

通过换位的思考之后,我们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有什么样的想法?较为低劣者那种既自卑又嫉妒,同时暗自渴望得到援助的复杂心态,我们已充分体会,自然就会削减那种洋洋自得的炫耀心态和骄矜我慢,同时也会对他们生起悲悯之心。此处生起嫉妒心,则能对治我慢心。

那就是,当别人有恭敬、利养、安乐、赞叹时,我们便不要去嫉妒了。他人有何好处、有何功德,不应去嫉妒。因为当我们拥有这些高胜之处时,也不希望别人嫉妒自己。我们不应该嫉妒,反而应该让他们都得到这样的功德。

这个意思大家是否理解?即是通过这样的观想后,别人获得安乐时自己应该欢欣,别人离开痛苦时自己亦应该欢喜,不应产生相反的心态——别人安乐时自己嫉妒,别人痛苦时自己幸灾乐祸,此是不合理的。

有余胜者彼不及 有余劣者我犹胜

谓坏律仪及见等 烦恼使然非我力

功德的差别、胜劣,因为观待的物件不同,就会产生功德大或功德劣的区别。如有人的功德高于自己,但亦有他人的功德更高于彼人。返观从前的自己,虽然有种种的功德,但比起更高的还是逊一筹;虽然现在的自己颇为低劣,但比起更低的却又胜一筹。便是这样:观待的物件不同,安立功德胜劣也不同。

对于功德差于自己的有情,站在他们位置上去思维——虽然功德低劣、虽然受到指责,但也是有原因的:由于戒律不清净、或者见解不清净,这都是烦恼力量的作用。这并不是自己所希望的。

功德较差表现在几个方面:戒律不太清净;对于三宝没有正见;对于因果不净信;以五邪命来维持生活,也容易被别人诽谤,功德也不容易显现出来;或是行住坐卧的威仪不够。通过这几个方面,显现出功德比较低劣,比不上这位菩萨。

应须尽力救我等 自愿代受诸灾害

若于我等不能救 何反轻蔑于我等

彼有功德我何益 彼自有其功德耳

于住恶趣毒蛇口 诸有情类无悲心

易位后的自己,返观从前的我:他自身是菩萨,已经发起菩提心了。具备悲心的他,应该救助我们这些没有功德、没有能力的有情;我们所受的苦、所受的伤害,他也理所应当去承担。因为他是发了大心、自愿来救助众生的,那为什么对于我这个功德低劣的人不予援助反而轻视呢?

这里一直指责他——原来的自己,这位菩萨具备功德又有什么利益呢?对我们这些即将堕落恶趣的有情,他的功德只是他自己的,对我们有情毫无帮助!

反欲以功德骄人 于诸智者竞高低

他的功德,对我们这些低劣的有情非但没有帮助,反而还洋洋得意地炫耀。非但如此,还要与智慧更高的人一较高低。

前面讲与较自己低劣的有情易位后,对自己修嫉妒心。下面讲与自己平等之人易位来修竞争心。一般人的心,都逃不出嫉妒、竞争或慢心三种,均是恒常辗转于这三种心之中。通过这样的互换来对治此三种心,不令它们生起。

换到与自己相差无几的有情角度,来对自己修竞争的心。

观待与己相等者 云何令我胜于彼

或于名利或恭敬 不恤斗诤决令成

与自己差不多的这个人,在名闻利养等各个方面,“我”要不惜一切手段与其诤斗,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让自己超过他!

此是讲利养恭敬方面的竞争。下面颂文讲的是功德的名闻:

云何能令我功德 普遍显扬于世间

彼之所有诸功德 任何一人不令闻

希望换位后的那个自己,功德能让世间人悉皆了解;而以前的那个自己,他的功德最好任何人都不要听到。

我之过失令覆藏 供养于我彼不尔

对于“我”的过失要尽量隐藏,想尽办法不让他人知晓;而对方的过失则恨不得举世皆知。于供养上,也是如此:他人应殷勤供养自己,而对对手便不要有所奉献。

彼遭横逆恒拂意 我当欣然久乐观

彼为众人所讥笑 亦复相与作诃厌

希望竞争对手——从前的自己,他各方面都遭遇不如意的事,而“我”就在一边冷眼看笑话;希望他受到众人的讥笑,被别人讨厌和诃斥,而“我”却刚好相反,声誉鹊起、收获种种赞叹。

易位后的自己,对原来的自己生起竞争之心。通过这样的换位学习、这样的思维,除掉我们的竞争之心。在生活中,和我们差不多的人得到名闻利养时,我们应该生起一种随喜的心。别人有怎样的名闻、受到怎样的赞叹,我们都应该生起高兴和随喜。不要总想着超越别人、不令别人的功德显扬。对他人的功德应该诚挚地随喜赞叹,自己的功德反而要隐藏。当和自己差不多的那人为痛苦所侵时,我们也不应幸灾乐祸,而是生起慈悲的心。

我们对于和自己差不多的有情的竞争心,就通过以上的方式去破除掉。平时在生活中,和自己关系不太好的人一旦有什么功德产生,或是当他受到别人赞叹时,往往我们内里便会产生一种难忍的嫉妒心。一旦生起这样的心,便应如是去认真想一想、返观一下:自己的我爱执——这个执着又在作祟了!嫉妒心在里面捣鬼。我们应该想到,产生这种不如意的痛苦,均是我爱执作祟。这个我爱执,对于自己而言只会出生各种各样的痛苦。因此,我就应希望将自己的功德加诸对方,而那些不如意的有情、自己看不上的有情,我也希望他得到更好的名闻。他人之恶业、恶果,我应执取来一力承担——直接放在自己的我爱执上,这样便直接压迫和消弱了我爱执的力量。将我爱执调伏下去,而不是在它的左右下、令自己内心充满各种各样的烦恼。

另一个方面,亦可用“观无我”的思想,参一参究竟这个“我”在哪里?当别人遭遇不如意时,自己便庆幸;当别人喜逢乐事时,自己便痛苦难忍,这就是嫉妒啊。此时“我执”的现象就非常明显。当自己非常嫉妒、或者非常幸灾乐祸时,便应返观一下:到底是谁在这里嫉妒或庆幸?是在身体的五蕴上面,还是在身体的支分上面?去观察,用空的无我的思想来破斥它。通过这样观察,去发现自身——哪有一个实在的自我呢?在五蕴上,没有;身体各支分,也不会有。如是思维后,会发现这是一种非常颠倒的思想。通过观察这种颠倒的思想,可以知道其他各种各样的烦恼,都是在这种颠倒思想的左右下生起的。在自他换修法中,有将其余有情的痛苦、烦恼,悉皆降到自己我爱执上的教授,以此来将我爱执调伏。不令自身有这样的我爱执思想产生,正是因为这种颠倒让自己产生形形色色的痛苦。现在就把所有的痛苦都降落到这上面,以此来调伏它,不让它左右自己的身心。

下面是与劣者修慢。即是与比自己高胜的有情相换,站在对方的角度,过去的自己当然较为低劣。便对从前的自己修这种慢心。

彼惑迷故于我等 敢言欲与相抗衡

慧闻色力及富贵 彼与吾曾等不等

他这个人竟如此愚昧!想和“我”这样高胜的有情抗衡?不管是智慧还是多闻,乃至形色圆满、种姓宝贵等各方面,他都根本没法与自己相提并论。

愿其如是遍称许 自身功德若闻时

身毛坚立生欢喜 悉皆享受大安乐

虽或彼自有利养 若为我等作事业

于彼仅令足支身 余皆我力应受用

希望他能听到“我”誉满天下的功德,“我”非常殊胜的种种功德他都悉皆听闻。听闻后,他生起很大的欢喜、对“我”生起大信心,享受种种安乐。他,不应与“我”斗争,应生起信心才对。即使他有一些利养,安享一些财产饮食,“我”都全部夺取、归己所有。不让他有自在的权利,令他为“我”操持种种事务。只需给他能够维持生活的衣服饮食便足矣,不令有一点富余。多余之物均为“我”所夺,被“我”所有。

应令彼失安闲乐 常时为我所损恼

让他没有什么快乐可言,常时因为“我”的缘故,而受到各种各样的损恼。

为什么对于我爱执要通过这样的反复思维去对治?正因为它对自己造成的伤害。

因此于百千生中 生死轮回损恼我

百千生的轮回流转中,我爱执让自己受到地狱种种的伤害。所以现在要通过这样的思维去对治它。

汝心唯欲求自利 纵复经于无数劫

历经无义大辛苦,汝唯造作生死苦

你这颗心啊,为了追求自利,虽然经过了无数劫的时间,历经许多辛苦,但都没有什么意义。而且,你造作的都是生死的痛苦啊!徒劳无功还造苦:辛苦了多劫的时间,非但没有一点帮助,反而给自己带来的又是痛苦。

下面讲执爱他人会生起无边的功德,我们应尽力修学。

如是决于利他事 以胜解心力趣入

能仁教示不虚诳 如是功德后当见

对于各种各样的利他事业,应该发起坚定的心,非常坚固地进入修行。利他之事应该用非常坚固的心去做,为什么呢?诸佛能仁,如释迦牟尼佛所开示的内容均为现前观见,不会有什么虚假欺诳的内容在其中。如果对于我爱执全部舍弃、对他爱执致力修行,它的功德果报一定会在未来全面地显现出来。

若汝昔时曾修行 作此自他相换业

不成正觉圆满乐 如斯之事决非有

如果从过去久远以来便这样修自他相换,现在你一定已是成就自他二利圆满的佛陀了,也不会有任何痛苦之事出生。但正因过去没有修持,现在你便尝受着这样的苦,也没有成就圆满的佛陀啊!

是故如汝于他人 精血和凝成色体

执以为我未为难 如是应修自他换

此是劝勉对他人应好好地关怀爱护。有这样的比喻:对于父母精血凝成的东西,由于我执习惯的力量,就会把这样的东西当作自己的身体去看待。这种观待是很自然地产生的,原来并不是自己的身体。以此来比喻对其他有情也可以生起这样的执着——我们经过串习,也是可以成功的。像爱护自己一样去爱护有情,慢慢也就成为非常习惯的事情了。

于他有情修大观 我身遇何可欲乐

即从自身而夺取 汝应于他作饶益

大观就是时时观察,亦即返观。对其他有情是伤害了,还是利益了?在这方面时刻地去观察。一旦自己有什么美好的事情、圆满的事情发生,便从自身上夺取。把自己认为美好的,自己执着的可爱之物夺过来,供养给一切有情。对治我爱执,便是用他爱执来破斥。然后把自己贪着之物夺过来供养给一切有情。

若我欣乐他不欢 我居高胜他低劣

我作饶益他不尔 云何于我不嫉妒

以前由于我爱执,产生对他人的嫉妒,产生种种不同的过患。现在反过来,自身已经很好了——无论权势、地位还是受用已经居于高胜;而其他人则不同,还很低劣。自己在做形形色色能饶益自己的善法,而别人却不知去做。我已经比别人好很多,为什么对自己不去嫉妒,反要去嫉妒别人?

我当舍离诸安乐 他人之苦加于我

若问谁人令如是 当观自身之过失

把自己的安乐施舍给一切众生:不管衣食还是其他受用安乐,都应该布施给一切有情。而对方有情的痛苦,则希望自己代为领受。通过这样的方式去修自他相换。当自己造作伤害有情的事情时,应该返观:为什么做这样的事?谁让我干这样的事?便这样来返观自己,不要去伤害有情。

若时他人作恶事 引咎归过于自身

自身作罪虽微细 亦当大众披诚忏

闻赞他时倍称扬 不嫌映夺己名闻

当别人伤害了自己时,作为菩萨,我不应该以怨报怨,应该知道这是自己往昔所造罪业的结果,自作自受而已。自身所造的罪业,哪怕非常微小,亦要在大众面前忏悔发露。当他人赞叹别人时,我们也应该欢喜附和,倍加地赞叹他,而不是忌惮他的名声超过自己。

我如最下仆使人 为人佣雇作诸务

此我自性之过失 偶有功德休称扬

如是所有诸功德 终不应令一人知

自己情愿做最低劣的仆人,操持种种最低贱的事务,正如有情的最卑微仆人一般。这样,我便没有一点慢心了。我本来就有着各种各样的过失,缺点也数不胜数,偶尔有一点微弱的功德,也不必让他人赞叹。这根本没什么可赞叹的,也不值得到处去宣扬!因为过失很多,而功德只有一点。

 


{返回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六十八天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六十六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九十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九十八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二十七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前言 第一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四十九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七十四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八十二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七十五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六十四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四十六天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七讲话 第七集 第二期 第四天 精进念佛修心修行[栏目:智谕法师]
 3. Ten Benefits of Chan[栏目:The Chan Hand book]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一)~I 572经:讲述的是诸比丘为根、境之间谁为系缚的问题争论不休,而质多罗..[栏目:界定法师]
 学习打法器,请问是否一定要在寺院庙堂,在家里学习有何妨碍?[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