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佛教三字经》新注 十八界
 
{返回 唐思鹏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011

十八界

  根尘接  有六识  十八界  从此立

  六根与六尘常相涉入,即有六识生起。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界”略说有种子、能持、法界三义:种子义是说阿赖耶识中能生诸法的功能名界,即十八界法各从自种生起而有差别相;能持义是说能持诸法自相名界,即十八界法各持自相不乱;法界义是说此十八界法统摄一切有为无为染净诸法。具此三义,故名为界。广说界义如《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中。
  《杂集论》卷一云:“界有十八: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何因界为十八?由身具等,能持过现六行受用性故。身者:谓眼等六根;具者:谓色等六境;过现六行受用者:谓六识;能持者:谓六根、六境能持六识,所依所缘故。过现六识能持受用者:不舍自相故。当知十八以能持义,故说名界。”
  以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名为三科。佛说三科的目的,主要是为令有情断除三种我执。为除遣有情的自性我执,特说五蕴法,令诸有情观自身心全是依五蕴假合而有,其中无有实我(自性)可得。说十二处为令有情断除有受者的我执想,因观十二处,能知根境接触,方有感受,其中并无实有的感受者。说十八界为令有情观己作业,知是根、境、识三相对和合,其中随离一法,皆无造作可得,故此三者都不是真实的造作者。既然五蕴法中求我之自性了不可得,十二处中、十八界中亦无真实的受者、作者可得。那么,真实的我在哪里呢?学佛者依蕴、处、界三科而观,不仅可以了达人我本空,断烦恼障而证涅槃,同时亦能了达法我也空,断所知障而证大菩提。这就是佛陀建立“三科”法门的所以然。
  另外:蕴、处、界三科更可以互融互摄,一以贯之。如十八界中的五根界、五尘界及法界中的法处所摄色,与十二处中的五根处、五尘处及法处中的法处所摄色类同,也与五蕴中的色蕴类同。十八界中的意根界、眼等六识界,与十二处中的意根处、法处中有为部分的眼等诸识类同,也与五蕴中的识蕴类同。十八界中法界里有为部分的心所有法和不相应行法,与十二处中法处里有为部分的心所有法和不相应行法类同,也与五蕴中受、想、行三蕴类同。十八界中法界里的无为法与十二处中法处里的无为法类同。(五蕴中未立无为法,故不与之相摄)


{返回 唐思鹏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三字经》新注 转八识成四智
下一篇:《佛教三字经》新注 十二处
 《佛教三字经》新注 法界
 《佛教三字经》新注 前言
 《佛教三字经》新注 诸法
 《佛教三字经》新注 叙述古德
 《佛教三字经》新注 忏法
 《佛教三字经》新注 净土宗
 《佛教三字经》新注 大法东来
 阿赖耶识的伟大意义
 《佛教三字经》新注 天台宗
 《佛教三字经》新注 十八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三戒印――止恶、行善、利他(刚晓法师)[栏目:戒律学研究]
 修行的方法、次第、步骤[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三届:在第三届生活禅夏令营开营式上的讲话(扈本训)[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五戒的持守与违犯 违犯的对治[栏目:法增法师]
 临时抱佛脚[栏目:高处不胜寒·迷悟之间 ]
 10、将这段话体会3次,每次5分钟,并记录下感受:“无实如幻”就像幻师以幻力加持手巾,好像有兔子显现..[栏目:益西彭措·深入经藏问答篇]
 禅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4 顺应自然[栏目:铃木俊隆]
 八○ 牧牛天宫[栏目:天宫事经 七 整备天宫]
 解脱之门 一、道次第、修心类 2、三主要道笔记-开妙道门[栏目:解脱之门]
 米商[栏目:佛教故事选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