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精进佛七开示(一) 放下万缘 一心念佛
学诚法师开示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11
第一天(农历十一月十八日)
      今天是佛七的第一天,从昨天晚上起七到今天,二序大众都来参加了,看到大家一起认真地念佛,我很受感动!
  我虽然出家已经十多年了,参加过很多佛七、禅七,出外参学也有不少所见所闻,但在广化寺还未曾主持过佛七。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我知道本寺念佛堂里常年念佛,有见地的老修行很多,而我自己对念佛法门的体会也不很深刻,所以一直不敢主持。再则,佛七、禅七在佛法的行持上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理应礼请有修有证的大德来主七,否则,很难举行得如法圆满。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诸方丛林都难以请到有修有证的大德来主七,所以,当今丛林大众共修的情形难复旧观了。
  此次举行的精进佛七,对佛学院的许多同学来说,恐怕还算是一件新鲜事吧!诸位能不乏兴趣,踊跃参加,可以说对念佛法门满怀信心,只是对这一法门的殊胜理论及行持方法不甚明了,所以大众师父要求我讲一讲念佛的意义,期望能够更加真诚地念佛修行。由于这个缘起,所以决定每晚安排一段时间,讲讲我对净土法门的一些肤浅认识,以便使大众师父对念佛法门加深了解,生起信心,今天讲的题目是:
      放下万缘 一心念佛
      放下什么?外则宇宙万有,人我是非;内则身心世界,妄想杂念。这些东西要是看不破,放不下,那就万般烦恼挂心头了,又如何能在念佛堂里自在地念佛呢?合外在的繁杂境遇和内在的烦恼思绪,称之为万缘。
  万缘所包括的内容很多,但究其主要的,可以说是造成有情生死轮回不息的业因。业遇到种种因缘而产生果报,由于每个人所作的业不同,所得的果报亦不同,但都是自作自受,任何人都代替不了,它有很强的作用力和牵引力,故称之为“业力”。
  我们想好好用功,发心念佛,而心念总是无法静下来,这就是业力在作怪。佛经上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又说:得到人身犹如“盲龟得浮木”。意谓大海里有只海龟,眼睛是瞎的,每过一百年浮出海面一次。一块浮木中间有一小孔,在海面上漂流,等到有一天海龟浮出海面时,能恰好地钻进浮木孔中,这是何等的难遭难遇!我们在六道中得人身的机会就与此相似,非常希有难得!因此,我们一定要珍视自己得到人身的价值,纵有百年三万六千日,过一日就少一天,必须认识清楚,空过此生就太可惜了。
  念佛时,务必一切全然放下,譬如平时讲话喜欢讲是非,做不应当的事,起想入非非的念头,念佛时要把这种种都放下。念佛——关键是一心念。念的含义,同学们都明白,念字从今从心,就是现前一心,一句佛号从心里清清楚楚地念出来,还要明明白白地听到心里去,念念心不离佛,佛不离心,这才是念佛。如果一边念佛一边不停地生出别的念头来,想别的事情去,那还是念是非,而不是在念佛,应达到每一个心念都是佛号。
  为何要这样呢?因为一心不可二用。那么,一心念佛该如何下手呢?首先要心平气静,不急不慢,不可贪多急念,以为念得越多越好,这样很容易疲劳,疲则难持久。也不是悠悠闲闲,抱无所谓态度,念多少算多少,那样佛号提不起来,终则放逸懒散。而是要象精进佛七一样,安排好时间,从从容容地念,念兹在兹,就容易得一心。
  《像法决疑经》说:释迦牟尼灭度后,“初五百年,持戒坚固”,比丘持戒清净,证得解脱,所以正法时期,比丘以持戒而得解脱。“像法一千年,禅定坚固”,像法时期,比丘较注重禅定的修习,以禅定证解脱。“末法一万年,念佛坚固”,末法时期,比丘大都修念佛法门,以念佛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净土法门得以广泛地流传,大家都弘扬修学净土法门,所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
  为什么净土法门会如此兴盛呢?其原因是,大家都想离苦得乐,知道人生是苦,要求得到究竟的安乐,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种种苦,想舍离之,依世间法是达不到的,所以只有到佛法中求,而离苦得乐最容易、最有效的方法是念佛法门。这一法门非常适应中土众生的根机,所以千百年来,普遍地流传着。
  苦有生理、心理与物理等方面的种种不同。
  生理:有生老病死。古往今来,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这一规律。
  心理:有烦恼与痛苦。大家更是有体会的,如毁誉称讥等八风。自己时时受他人言行的影响,人家一个不好的眼色,有时会难过一天;见别人坏处,心里不好受;别人用功,心里觉得惭愧等等。自己看到别人是这样,别人看我们也会产生如此多的烦恼。
  物理:是指由社会与环境带来的痛苦。如:地水火风四大灾难。地灾,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了几十万人,国外发生的地震也时有所闻。水灾,如安徽大水灾,农田房屋被冲毁,人、畜被淹死。火灾,所谓水火无情,世界各地战火频繁,具有毁灭性的武器等日益增多,对整个人类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风灾,象台风、龙卷风等,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痛苦。
  这些苦难充满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未来的世间势必越来越不安宁。释迦牟尼佛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告诉我们:“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要得到究竟的安乐,只有超出三界,否则无论到哪里,即使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也难免福尽还堕之忧。
  净土法门,深契末法众生之根机。《大集经》中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末法亿亿人修行,很少有人能够获得解脱,其原因是不持戒、不修定,不积极储备福慧资粮,更何况现在修行的环境远不如以前,障道因缘甚多。往昔没有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交通又十分不便利,出家人修行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与干扰。可现在的出家人衣食丰足,四事不缺,而内心仍然烦躁不安、苦恼重重,所以唯有念佛才是对治散乱心的最好法门。现在就让我们以清净心来至诚念佛吧!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精进佛七开示(二) 四种念佛方法
下一篇:陕西法门寺佛法开示
 怎样亲近善知识 一、认清世间过患,远离恶友恶法
 皈依的意义,是要让生命觉悟起来
 中国佛教文化的走向
 感悟人生 第五讲 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 四、世间善法与出世间法
 感悟人生 第十讲 阿底峡尊者的启示 三、善观缘起 深信业果
 感悟人生 第三讲 佛教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 二、依师熏修 珍惜暇身..
 继承优秀传统 繁荣佛教艺术—— 在首届中国当代佛教艺术展开幕式上的致辞..
 学习佛法 改变生命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三讲
 倡导佛教十善 促进社会和谐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如何开展森林检疫和防治的工作?保护树木,一方面又要杀生,该怎么办?[栏目:戒律仪轨·净空法师问答]
 佛法仪规不能臆测[栏目:侯松蔚教授]
 着魔与佛菩萨加持有什么区别?[栏目:学佛学经·净空法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