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摩诃止观》之十乘观法
 
{返回 妙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852

《摩诃止观》之十乘观法

     十乘观法:一观不思议境、二真发菩提心、三善巧安心、四破法遍、五识通塞、六道品调适、七对治助开、八识位次、九能安忍、十无法爱。如上十法可度生死、可成佛道,故名“十法成乘”,又名“十乘观法”。是能观之法。 如果想当生心能转境的话,怕是只有修“十乘观法”了。
    这是释迦后身之天台智者大师《摩诃止观》中的修法。 修行得力,可以业净往生净土,不必临终,随愿而生。若人生时,心不能转境,必是带业往生之属。修十乘观法是大根器人所能为,不必临终,心能转物,生为人师,中上品得生。
    带业往生是果,心为境所转是因。而且必有坚定的信愿才能往生有分。十乘观法具足,当生可以大开圆解,缚地凡夫可知如来秘藏。 随拈一境即是,不必拣择。关键不在于境之差别,而在于能观之智的差别。
    以能观之差别见所观之不思议。 以积极之心观消极之境,便是修道逆增上缘;善体失败,是成功之由。 以消极之心观积极之境,顺境反致祸端。如果会运用十乘观法,十种互用,为能观之智。那么无论外境好坏,都将无往而不利。
     《摩诃止观》中所列境有十种差别:一阴界入境、二烦恼境、三病患境、四业相境、五魔事境、六禅定境、七诸见境、八、慢境、九二乘境、十菩萨境。以上十境,是从凡夫地到成佛所要经历的各种境界,也是十乘观法所对之境。
    十乘与十境,是一对。人有人的境界,如人间的事业生活衣食住行等。二乘必然也有二乘的境界,一如人间的诸诸妄相;菩萨亦如是,成佛亦如是。虽说诸境如幻,但不碍于诸境宛然。于历历宛然之中,知其如幻之理,便是十乘观法之功。
    现菩萨身,观菩萨境;现二乘身,观二乘境;能观无非十乘观法。如是方能于菩萨法中,离执去爱;于世间法中,离执去爱;于二乘法中,离执去爱。处于十境之中,不染不着,全赖十乘观法。
    只是这个法门,若非精于藏通别圆之理,万难下手。 所以称为《摩诃止观》。


{返回 妙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欲界话离欲
下一篇:楞严修证玄谈
 信仰中不容置辩的因素——戒律
 见性就是成佛吗?
 四阿含的现实意义
 痴定须明理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二
 大话《观无量寿佛经》之四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三
 大话《观无量寿佛经》之六
 大话《观无量寿佛经》之八
 信息时代的心理保护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觉社意趣之概要[栏目:太虚法师]
 佛教的基本认识 一、佛陀是什么?[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学佛入门]
 第十章 单纯地安住[栏目: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又名根道果]
 内观禅修学经历[栏目:参学经历]
 以戒庄严之五戒问答篇(四) 什么情况算犯杀生戒?[栏目:慧光法师]
 安居第四十八日(二):庄严身业功德成就[栏目: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比丘七法[栏目:永海法师]
 论“四谛”的“灭苦”方法论[栏目:吕凯文博士]
 看到心的作用,才能感受心的存在及影响[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评改造要全部改造[栏目:太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