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提婆(Deva 约3世纪)
 
{返回 古印度佛教人物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93

Tipo

提婆(Deva 约3世纪)

古印度佛教哲学家,大乘中观派的理论奠基人之一。龙树弟子。也称迦那提婆(意为一眼提婆),意译“圣天”。生于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据传他原是一个王子,后舍弃王位出家,学婆罗门学说,学识渊博,富有才辩。因久仰龙树的名声,特从师子国到 萨罗去求论义,拜龙树为师。他曾到过中印、北印等地,并先后在珠利耶国和钵罗耶伽国定居。在波 厘(华氏城旧都)曾和佛教及佛教以外的各派哲学家进行激烈的辩论。尽管他的学说曾使一些异教徒折服,但最后仍为异教徒折服,但最后仍为异教徒所杀。其传略有汉译《提婆菩萨传》和《传法藏因缘传》,《大唐西域记》卷八亦有所记载。

提婆进一步发挥了龙树中观学说。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和人对它们的认识都是相对的观念,不过是由于人被无明所覆盖而主观臆造的一种假名;世界上各种事物的名称虽然不同,但就它们的实相而言,是没有差别的,一切都是空。有为法空,无为法亦空,诸法空不可得。但他并非只是消极地解释龙树的空观,百是进一步提出了“破想”的正观。所谓“破想”,不单是破除主观的想象能力,而且也是从根本上破除客观上的存在,即破境,认为只有破境,才能破识,证得空见。

他还对龙树的二谛说提出了“真假”的问题。他认为“诸世间可说,皆是假非真;离世俗名言,乃是真非假”。指出,以思维语言了解的法才是真有。意即法若是可说的,那末一定是假非真;如果是真的,定不可说。因此,为了使人了解真谛,必须从假有的俗谛入手,然后离开假有,才能进入第一义谛(真谛),这就比龙树不偏于俗,不偏于真的中道说,更加前进了一步。在批驳印度其他学派方面,也发展了龙树的学说。他的论证原则是用“空”来破斥异论。主张一破到义,“破而不立”,认为如果立了自宗,就会给人留下反驳的余地,因此,他在破一切过时,首先声明,自己的武器也是“空”。在破斥方法上,则采用三分法:破有、破无、破亦有亦无。不同于龙树的破有、破无而得中道的二分法。

主要著作有《百论》、《四百论》、《百字论》等。其中《四百论》现存有梵文、藏译。汉泽即玄奘所译《大乘广百论本》与梵本后二百偈相当。1914年,印度学者曾将此残存梵文后半部连同月称的注释一并印行。后又有法国学者重新校订,将其中残缺部分根据藏文还译成梵文。

(黄心川   宫静)


{返回 古印度佛教人物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无著(Asanga 约4或5世纪)
下一篇:世亲(Vasubandhu 约4或5世纪)
 寂天(Santideva 约7世纪)
 陈那(Dignaga 约5~6世纪)
 世亲(Vasubandhu 约4或5世纪)
 月官(Candragomin约7世纪)
 护法(Dharmapala 约6世纪中叶)
 十大佛弟子
 月称(Candrakirti 约7世纪中叶)
 清辨(Bhavaviveka 约490~570)
 释迦牟尼(Sakyamuni)
 迦腻色迦(Kaniska)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集体共修放生的意义?[栏目:希阿荣博堪布问答]
 请问文殊菩萨是怎样发菩提心的?[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唯识思想与佛教修学[栏目:魏德东教授]
 论竺道生的佛学思想(法慧)[栏目:其它法师]
 助念过程是否需要洒净?什么时候才适当?若病者已断气,是否需要再做洒净?[栏目:临终助念问答·净空法师]
 《摩诃止观》论“一念三千”(戈国龙)[栏目:天台宗文集]
 第五章 利爱品 四一 罗沙伽长老本生谭[栏目:第一篇]
 现在这个社会很浮躁,我们当代大学生如何才能抛弃杂念,保持心灵的平静呢?[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共同外前行是对治懈怠、拖延的强大力量[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慈悲心与出离心[栏目:修行笔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