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抛弃苦」和「知道苦不是真实存在」有何不同?
 
{返回 嘎玛仁波切·解疑答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69

问:「抛弃苦」和「知道苦不是真实存在」有何不同?

答:如果「想抛弃苦」的原因是「不想受苦」,就必须知道「苦不是真实存在」,这两者并不冲突,甚而相辅相成。一味地想抛弃苦、躲避苦,只会苦上加苦,因为苦想丢也丢不掉,关键是要理解它的来龙去脉,也就是理解「苦是怎么造成的」,才能知道「苦不是真实存在」,也才能「不受苦」。

所有的苦,源自于不善的业力,而这些不善的业力,是因为伤害众生而来,所以要净除业力必须对众生具备慈悲。但是如果执着一切的存在是实有,又会形成「法」有「我」执,而导致起初虽然说要慈悲众生,但是到最后往往会变成慈悲自己;又或是行慈悲的过程中,遭到一些逆缘时,我执又会出现。所以若是不证悟空性,无法破「人我执」和「法我执」,也无法进入佛的境界。

因此,若是想明白「苦不是真实存在」,必须依靠空性,有了空性,才可以不执着于苦而受苦,众生则是执着于苦而受苦。两者好比做恶梦和已经从梦中醒来的人,对恶梦的感觉会有所不同,因为已经从梦中醒来的人,可以从尚在睡梦中的人的表情,体会他所感受的痛苦,但是不会跟着他受苦,因为他知道那是一场梦。同样的,当一个人证悟空性,也就是理解胜义菩提时,才能真正的抛弃苦难。


{返回 嘎玛仁波切·解疑答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为什么慈悲是证得空性最重要的原因?
下一篇:想皈依,但怕违犯戒条带来灾祸怎么办?
 每天诵咒,是不是要对着佛像?
 在修法时精神散乱,无法如法观想该怎么办?停下来回向,还是继续念诵?..
 佛教徒是内教徒,是向内观察,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功德?
 平日要如何检验自己是安住在慈悲中?还是在无明烦恼中?
 怎样的修行是不要太松、也不要太紧,应该怎样做到适度的修行?
 俗世生活中如何培养出离心?世俗生活与修行如何抉择?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帮忙佛事?师兄弟之间的意见不同如何面对或处理?..
 想皈依,但怕违犯戒条带来灾祸怎么办?
 要如何克服想亲近上师却又畏惧的心情?
 您会不会担心,弟子修行后,会逃避社会?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比丘尼传 4 齐 南永安寺昙彻尼[栏目:比丘尼传·白话文]
 云门宗史话(冯学成)[栏目:禅宗·云门宗]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十九课 探病须知[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六册]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五节 有情无佛性与无情有佛性[栏目: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二、轮回[栏目:法遵尼师]
 老祖宗的功德[栏目:圣旭法师]
 有些事不在道德、法律和戒律之内,但是犯戒,我该怎么办?[栏目:宽见法师]
 佛学纲要 第十章 佛家的修行方法[栏目:蒋维乔居士]
 在佛前供花、供果、供香和供水[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二]
 完善僧团管理 加强僧才培养 —— 在上海玉佛寺真禅大师圆寂十周年纪念研讨会上[栏目:能利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