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慈悲平等与吃素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78

慈悲平等与吃素
文/见旻法师
  
  儿时,长辈给予幼童的教育多半源自于童话故事、儿童文学。苍穹宽阔、沙鸥翔集;湖水澄静、锦鳞游泳,温馨动人的图书充斥着赤子的心灵。随着光阴消逝、岁月长成,童年记忆不复,心神迷醉于声色犬马、五光十色的光影幻像中。愍物垂慈的性情逐渐隐殁,活鱼龙虾、满汉大餐遍满桌席。席上高谈阔论、大快朵颐,杀食一切蠢动含灵。“护生”成为稽谈、“吃素”变为迷信,童稚时的纯净烟消云散。 吃素,传统上被视为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故一般人一提及“素食”,所想的便不外乎淡饭清斋,或近代提倡的健康主义。然而,吃素并非仅只是遵循形式,也并非纯为健身,实则在微小的行为上蕴含多重之意义。

  亚圣孟子尝云:“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试想,每个人一生中不免遭逢病苦。无论头痛、胃痛、刀伤、烫伤,任何一种病痛都能使患者寝食不思、苦痛不绝。而人畜外貌虽殊,但都同样具有情识、有神经系统、有痛痒觉知。当人们为了三寸舌根之欲而弑杀众生时,利刃在牲畜的身体上来回割锯;沸水浇灌在未亡命的牲畜身上,使其身首分离、强除毛羽、哀声遍满庖厨。倘若,利刃下受苦的主角不是牲畜,而是人类时,大众必然感叹杀手的残酷及无情。而当牲畜刀下断魂,鲜血滴滴留下时,势必和人类一样惊慌、痛苦,但不同的是牲畜虽极苦,却无言对诉。

  所谓“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故君子于一虫一蚁,不忍伤残;一缕一丝,勿容贪冒,便可为万物立命、天地立心矣。”如古训所云,不仅修行学佛者素食,儒家的仁人君子亦不伤杀虫蚁,何况因口腹之欲而弑杀禽命。由此即知,杀食禽命,是与仁德、慈心背道而驰的行径。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资讯爆炸,讲求男女平权、人性平等的新世代。然而,在讲求平等的同时,却鲜少有人意识到,人与畜其佛性也是同等的。在人与畜二种截然不同的世界中,相同地都存在有骨肉亲情。在世间,儿女会为了亲友、父母的骤逝而伤心;在禽兽的世界中,也有母猴因丧子而自杀,秋雁因同伴被捕而交颈共亡。在世间,孝子奉养双亲;在动物的世界中,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亦为千年美谈。其实,人畜形体虽殊,保命畏死之心却相同。在事事追求平等的同时,何不停下脚步,想一想,给予动物相同的平等与尊重。

  “奉劝世人早持斋,人性物性一处来;忍心杀食同胞肉,将心比心实可哀。”平常,吾人仅知自己求安乐,却不知牲畜亦求安乐;只知有我身,不知有他身;只知有我苦,不知有他苦。由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于是能为了自己而饱食众生之血肉。仔细想想,将心比心,此情何堪?此苦谁代?

  蔚蓝长空,秋雁翱翔,万物不相悖害,自能普成温馨动人的画作。以护生的慈心取代猎网及刀枪,社会自然少除戾气,灾厄也必能化为祥云。如此便可普天合庆、万物同欢。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永恒的依循
下一篇:心静自然凉
 慈悲平等与吃素
 安居随笔
 观心二三事
 真相
 学者为何?
 终生受用的财富
 伦理 维系僧团之和谐
 良朋益友
 当仁不让
 丛林出坡的意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源禅师禅七开示 次七第三日[栏目:佛源法师]
 信为道源功德母[栏目:传喜法师]
 有亡者需要我们助念,但是和晚课时间冲突了,怎么办?哪个更重要呢。[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2)[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慧眼看因果[栏目:瓜熟蒂落·达真堪布]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一二、唯识学的几个问题[栏目:慈航法师]
 25、什么是六度?[栏目:居士学佛100问]
 You say there is no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栏目:Good Questions, Good Answers on Buddhism]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六 一、广六位心所──善心所[栏目:韩镜清教授]
 退步原来是向前[栏目:觉醒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