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自信不离自性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89

自信不离自性
文/ 见襟法师   

  在繁华热闹的都会中,人们虽然物质上不虞匮乏,但心灵上却往往没有依靠,对国家、社会,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在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时,许多人求助于卜卦、算命,或是寄望于拥有超能力的人,但这样的方法往往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甚至容易受骗,让自己及家人蒙受其害。从心里建立自信,不借助外在的力量来肯定自己,对现代人而言,的确是重要的课题。如何建立真正的自信,且能长久持续呢?

  经云:“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佛陀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对众生有十足的信心,为何我们反而对自己没有信心呢?过去的祖师大德经常四处行脚,参访善知识,就是为了究明心性,想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在体悟心性之前,他们不曾停下脚步,反而益发精进。他们不但不自怨自艾,反而是道心更加坚定!这些祖师最后明悟心性,对自己建立起无上信心,乃至于生死之中得大自在,凭藉的就是不放弃自己的积极态度!反观时下,人们也在“行脚”,四处奔波,但却是追逐五欲之乐,染污身心。由于习惯享乐,一旦遭遇逆境,便选择放弃自己,不能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如此怎能产生自信?因此,不沉溺在五欲之中,并保持正面的态度,是建立自信的第一步。

  有了正面的态度,还须端正知见。对于自己和世界的认知,必须符合三世因果、缘起性空及心性本具之理。如果与这些真理背道而驰,将面临挫折、苦恼,使信心受到打击,失去希望,导致以悲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相反地,如果能相信这些真理,并具体地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便能心安理得,步步光明。心能安定下来,自然不会轻易被烦恼所左右,或被外境所动摇,不攀缘过去、现在及未来,而保持清楚明白的心。这念清楚明白的心就是我们的常住真心,是真正的自己,唯有直下承担,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自信。

  过去有一位比丘,因为年纪很大,无法读经及打坐,不了解佛法的道理,却对佛法有着无比的信心。有一天,这位老比丘听到一群年少比丘热烈地讨论从初果到四果等不同的修证果位。他虽然无法理解他们谈论的道理,但由于求法心切,便诚恳地请求年少比丘将四果送给他。年少比丘看他对佛法一无所知,想要捉弄他,便郑重地举行四果的传授仪式,以球对准老比丘的头猛力击去。老比丘秉持坚定的信心,摄念专注,在球正中头顶之际,当下证得初果。接着,年少比丘又如法炮制,继续用球丢掷老比丘。因为真的获证初果,信心更加坚固,老比丘在第二次、第三次及第四次被球击中时,分别证得了二果、三果、及四果阿罗汉。老比丘虽然遭到年少比丘的戏弄,但他虔诚坚固的信念,却令自己获致小乘最高果位,值得所有修行人效法!

  《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义者,即是信。”亦云:“无信如无手,无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都无所得。”老比丘的公案即是最佳例证。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大善知识难遇”,今生有因缘接触佛法、亲近善知识,就要懂得珍惜,对“人人本具佛性”深信不疑,这就是真正的自信,也就是种下了菩提心苗。进一步,还要让它发芽、茁壮,在因地上清净身口意三业,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最后回归本心,圆满本具佛性。由此可知,自性因自信而证得,自信亦不离自性。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善知识的重要性
下一篇:生命学堂
 科技发展与心灵净化
 自信与自性
 善灭嫉 福无量
 自信归自性
 慈悲与智慧
 和觉性做朋友
 菩萨悲心方便开,众生佛心究竟入
 天祥烟云妙出尘 一尘廓然始见岸
 做众生的良朋益友
 如实修行,作真佛子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双椒豆腐[栏目:素食菜谱]
 唯识学认知理论的现代心理学解析[栏目:林国良教授]
 因果[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九]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六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杂阿含经卷第三(七六)[栏目:杂阿含经]
 生死心切 做事认真[栏目:万行法师]
 佛法如海,日饮一瓢[栏目:放不下就打碎·盛噶仁波切]
 体光老和尚 开示十四[栏目:体光法师]
 相应34经 天道经第一[栏目:相应部 55.入流相应]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教理)[栏目:元音老人]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