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附录二:法显大师年谱
 
{返回 新译佛国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74

附录二:法显大师年谱

说明:以下文中凡出现月份而未特别标明者,均是指古历而言之。

后赵建武六年,东晋咸康六年,公元三四0年 法显一岁

法显大约于此年出生于平阳郡平阳县之龚姓人家,其地即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关于本年谱暂定的法显大师之出生年份的考证,可参见本书「导读」。

后赵建武九年,东晋建元元年,公元三四三年 法显三岁

法显三位兄长都是童年丧亡,其父恐此祸殃及法显,在法显三岁时就将其送至寺院度为沙弥。

后来,法显曾经被接回家几年,病笃欲死。但只要送还寺院,几天后病便痊愈。法显便不再愿意回家,其母想见之而不能遂愿,只得站立于屋外凝视法显。

冉魏永兴元年,东晋永和六年,公元三五0年 法显十岁

闰二月,后赵大将汉族人冉闵夺得政权建国,国号为「魏」,史称「冉魏」。法显所在之地山西,也在「冉魏」统治之下。

法显十岁,其父卒。法显的叔父以其母寡居,逼迫法显还俗,法显不从。法显对其叔父说:「我本来就不是因为有父而出家,只是想远尘离俗,纔入道耳。」叔父以为其说有理,遂听任其出家为沙弥。

不久,法显之母丧亡。法显回家办理完丧事,仍然回到寺院。

冉魏永兴二年,东晋永和七年,公元三五一年 法显十一岁

后赵时徙居中原的氐族,乘后赵崩溃的时机,由苻健率领,西归关中,在长安建立政权,国号曰「秦」,史称「前秦」。

法显此时大概仍旧在山西的某所佛寺中做沙弥,其地归属冉魏统辖。

冉魏永兴三年,前燕元玺元年,公元三五二年 法显十二岁

鲜卑族首领慕容俊率部从辽河流域南下,消灭了冉闵政权,建立前燕政权,定都邺城。

法显此时大概仍旧在山西的某所佛寺中做沙弥,其地归属前燕统辖。

前燕元玺四年至光寿三年,东晋永和十一年至东晋升平三年,

公元三五五年至三五九年 法显十五岁至十九岁

法显为沙弥时,曾经与同学数十人于田中刈稻,当时有饥贼欲夺其谷。其它沙弥都跑开了,唯显法显纹丝不动。法显对劫贼说:「如果你们需要稻谷,就随便拿取吧!但是我要告诉你们,正是你们昔日不做布施,因此在现世纔会陷入饥饿贫困状态。现在你们又实施抢劫,来世恐怕要遭受更多的苦难。我是因为替你们担忧,纔告诉你们这些的。」法显说完这一席话,就转身离开了。劫贼被法显的劝告所打动,竟然放弃抢劫,空手离开了。当时在场的几百僧人无不佩服法显的气概。

前燕建熙元年,东晋升平四年,公元三六0年 法显二十岁

法显年二十,受具足大戒。

前燕建熙十一年,前秦建元六年,东晋太和五年,公元三七0年 法显三十岁

十一月,前秦灭掉前燕政权。此后不久,北方大部分地区被前秦统一。

法显住锡之地不详。

前秦建元十五年,东晋太元四年,公元三七九年 法显三十九岁

二月,前秦攻陷襄阳,道安大师北上到达长安,被苻坚安置在长安五重寺。由于道安的特殊感召力,长安成为当时北方佛教的中心。随侍道安的弟子竟达千人。

法显住锡之地不详。

前秦建元十六年,东晋太元五年,公元三八0年 法显四十岁

法显到达长安的具体时日不详,但其之所以前往长安,可能与当时长安佛教的状况有关。因此,法显最有可能在道安大师来到长安之后若干年抵达长安。因为这一段,恰好也是北方地区比较稳定的时期。法显所在的山西也在前秦的统治之下,正好成行。

前秦建元十七年,东晋太元六年,公元三八一年 法显四十一岁

西域鄯善王、车师前部王朝秦,大宛献汗血马,天竺献火浣布,康居、于阗等国都入朝于秦,并请求出兵讨伐不服者。第二年九月,苻坚派遣氐人吕光率兵七万进军西域。此后,内地与西域的交通趋于恢复。这为法显等人的西行提供了基本的前提。

法显住锡于长安。

前秦建元十九年,东晋太元八年,公元三八三年 法显四十三岁

前秦苻坚发兵九十万,企图消灭东晋政权,但在淝水被东晋军队击溃。此后,北方又陷于混乱局面。

法显住锡于长安。

前秦建元二十一年,东晋太元十年,公元三八五年 法显四十五岁

二月八日,道安大师于长安圆寂,年寿七十四岁。

法显住锡于长安。

前秦苻登太初元年,后秦建初元年,东晋太元十一年,

公元三八六年 法显四十六岁

前秦将领、羌族人姚苌攻陷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姚苌信奉佛教,长安佛教继续呈现发展势头。

法显住锡于长安。

后秦建初八年,东晋太元十九年,公元三九四年 法显五十四岁

十二月,姚兴即位。不久,姚兴遣使至后凉,邀请鸠摩罗什来长安,未能获得后凉统治者的同意。鸠摩罗什继续停留于凉州。关中地区已经有僧人西行求师,僧肇就是其中之一。

法显继续住锡于长安。

后秦姚兴皇初五年,东晋隆安二年,公元三九八年 法显五十八岁

法显感于当时中土佛教律藏的残缺,遂发心西行求法。

法显在长安联络西行同道。

后秦姚兴弘始元年,东晋隆安三年,公元三九九年 法显五十九岁

此年三月间,法显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一起,从长安出发西行求取戒律文本。

四月,法显一行翻越陇山,到达干归国夏坐。干归国是指十六国时期西秦的国都金城,其故址在今甘肃省兰州市西。

七月底,八月初,法显一行从干归国出发,继续西行,到达耨檀国。耨檀国是指十六国时期南凉的都城,法显到达耨檀国时,其国都为西平,即现在青海省西宁市。

在耨檀国停留不久,法显一行翻越养楼山,到达张掖镇。

后秦姚兴弘始二年,东晋隆安四年,公元四00年 法显六十岁

因张掖一带大乱,法显等一直停留在张掖镇,并且在张掖镇度过了离开长安的第二次夏坐。注意:法显第一次、第二次的夏坐可能是遵从中土当时的习惯,以四月十六日入安居,七月十五日解安居。

在张掖镇,法显遇到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等同契,后结伴西行求法。西行队伍已达十人。

七月底或八月初,法显等由张掖前进至敦煌,停留一月有余。后来得到敦煌太守李皓的资助,并随同使者一起前行度过沙河。

在沙河之中行进十七日,路程一千五百里,到达鄯善国,在此国停留一月余日。鄯善国即古楼兰国,其地在今新疆若羌县。

大约在十月初,法显一行从鄯善国出发向西北行进十五日,到达焉夷国。焉夷国位于现今新疆焉耆县。法显一行在此国停留两个多月。

大约在此年十二月中旬,智严、慧简、慧嵬返回高昌寻求川资。其余六人与法显一起,从焉夷国出发,向西南方向行进。

后秦姚兴弘始三年,东晋隆安五年,公元四0一年 法显六十一岁

经过一个月零五日的长途跋涉,法显等人于此年一月下旬到达于阗国。于阗位于今日新疆和田县。慧景、道整、慧达先行出发,前往竭叉国。法显因为打算观礼行像,便在于阗国停留了三个多月。而行像是从四月一日开始,十二日结束。注意:僧绍随胡道人前往罽宾,与法显分手。慧达之名在《佛国记》中首次出现,至于慧达是何时加入西行队伍,不详。一走一来,法显西行的队伍仍然为七人。

行像结束后,法显等人出发前往子合国,路途经历二十五日。法显等人在子合国停留十五日。子合国位于现今新疆叶县。

法显于五月中旬从子合国南行,进入葱岭山,历时四日,到达于麾国。于麾国故址可能就在今奇盘庄西南之库拉玛特山口更西南之叶尔羌河中上游一带。法显在此国度过他离开长安的第三个夏坐。不过,此次夏坐是从五月十六日开始,八月十五日结束的。

大约八月下旬,法显等人行进二十五日,到达竭叉国,与慧景等人会合。竭叉国王城故址大致位于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竭叉国供养有佛陀唾壶,建有佛齿塔。法显未曾明确谈及在竭叉国停留的时间,但从下文所说在乌苌国夏坐(次年六月)的情形看,中间的时间段落很长。因此,可以大致推断,法显在竭叉国停留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从竭叉国出发,历时一月,得以翻越葱岭,到达北天竺境内。法显抵达的第一个天竺国家是陀历国,其故址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印度河北岸达尔德斯坦的达丽尔。陀历国有天竺最著名的弥勒菩萨造像。

十二月二十日,后秦姚兴迎请鸠摩罗什到长安译经。

后秦姚兴弘始四年,东晋安帝元兴元年,公元四0二年 法显六十二岁

初,法显等顺着葱岭向西南方向行走十五日,度过了印度河的支流,到达了北天竺的另一个国家——乌苌国。乌苌国有佛陀遗留的足迹。此国在斯瓦特河上,包括现在的Pangkora,Bijawar,Swat和Buna四县。国都「瞢揭厘城」为Mangalaaor西南约五英里处的Mingora。

慧景、道整、慧达三人先行出发去那竭国,法显等人则继续留在乌苌国度过了夏坐。

八月底,法显由乌苌国南下,到达宿呵多国。宿呵多国有佛陀本生时「割肉贸鸽」之故址,其上并建有大塔。此国应在今印度河与斯瓦特河之间,当即今所称斯瓦斯梯之地。章巽据此引申为,今曼格勒城西南跨斯瓦特河两岸之地区,称为斯瓦脱者,当即宿呵多国故地。法显一行大概在此停留时日不太长。

大约九月,法显等由宿呵多国东下,经过五日跋涉,到达犍陀卫国。该国疆域迭有变更,其强盛时期为公元前一世纪左右。法显到达之时,其国势力已经逐渐衰落,其时此国的故地约在斯瓦特河与喀布尔河交汇处之地区。犍陀卫国有佛陀本生时「以眼施人」的遗迹,其上并建有大塔。

从犍陀卫国东下,经过七日的跋涉,法显等到达了竺剎尸罗国。此地曾经是犍陀卫国之首都。佛陀为菩萨时,曾经在此地「以头施人」,也曾在此地「投身喂饿虎」。此二处都建有大塔。关于此城遗址,曾有不同考证,然近代以来的考古发掘证明,此城的遗址在印度河与桀鲁姆河之间,距离拉瓦品第新城西北约二十英里。

从犍陀卫国南行四日,法显等人到达了弗楼沙国。此国有迦腻色迦王修建的、人间最宏伟壮丽的大塔,此国所供养的佛钵也深得人们敬仰。慧景在那竭国生病,道整就留在那里照看他,慧达一人又返回弗楼沙国。慧达、宝云、僧景于是一起返回中土,慧应在此国的佛钵寺圆寂。由于这些情况,法显一人独自前往供养佛顶骨的地方。弗楼沙国的故址,经学者考证,一致认为就是现今巴基斯坦喀布尔河南岸白沙瓦市西北之地。

法显独自由弗楼沙国西行十六由延的路程,到达那竭国。那竭国的故址在今阿富汗的贾拉拉巴德。法显在此度过了「冬三月」。印度习惯以十月十六日至次年的正月十五日为「冬三月」。因此,可以推断,法显到达那竭国的时间为十月中旬,而离开那竭国的时间在第二年的正月下旬。法显在那竭国瞻礼了佛顶骨、佛齿塔、佛锡杖精舍、佛影窟。

后秦姚兴弘始五年,东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四0三年 法显六十三岁

一月下旬,法显、道整、慧景三人南度小雪山,慧景不幸在小雪山北麓圆寂。法显、道整翻越小雪山到达罗夷国。法显由此到达了西天竺。法显在此国度过了他离开长安的第四次夏坐,时间大概为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

八月下旬,法显、道整从罗夷国南下,经十日的跋涉,到达跋那国。一般认为,此国即今巴基斯坦北部的邦努。

从跋那国东行三日,法显、道整到达毗荼国。

从毗荼国东南行八十由延路程,法显到达摩头罗国。摩头罗国位于今朱木拿河西岸的马特那西南五里处的马霍里,为古代印度与西方通商之路上的重要地点。由此,法显踏入其目的地中天竺,即佛教史籍所说的「中国」。

后秦姚兴弘始六年,东晋安帝元兴三年,公元四0四年 法显六十四岁

法显在此年由摩头罗国继续东南行八十由延的路程,到达僧伽施国。一般均认为,此国国都位于现今印度的北方邦法鲁迦巴德县德桑吉沙村。僧伽施国有多处佛陀升入忉利天为其母摩耶夫人说法重归人世间的遗迹。此国有一座白龙精舍,法显在此寺度过了他离开长安的第五次夏坐,时间大致为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

大约八月下旬,法显、道整从僧伽施国出发向东南方向行走七由延的路程,到达著名的「曲女城」,其故址在今印度北方邦西部的卡瑙季城。此城之西六、七里的地方有佛陀当初为其弟子说法的故址,此故址之上建有大塔。从此城度恒河,南行三由延的路程,有一座叫「呵梨」的村庄,佛陀曾经在此散步、说法,其故址之上也建有大塔。

由呵梨村继续东南行十由延的路程,法显到达了沙祇大国。此国是佛陀所用过的齿木弃之又复生的遗址所在,此外还有过去四佛经行和坐处之遗址。对于此国的所在,现在学者未能取得一致意见,大多数学者认为「沙祇大」即是古代印度北部拘萨罗国的首都,位于今印度北方邦中部法扎巴德以东约六里的哥格拉河旁的阿约底。

从沙祇大国北行,法显和道整到达了拘萨罗国的舍卫城。此城曾经是波斯匿王的治所,佛陀传道的遗址甚多,重要的有:大爱道精舍、祗洹精舍、孙陀利杀身谤佛处、佛与外道辩论处精舍、影覆寺等。在佛陀活动的时代,拘萨罗国的国都在舍卫城。舍卫城的故址位于现今印度北方邦奥德境内的贡达与巴赫雷奇二县交界处的沙赫特-马赫特村。

法显还瞻礼了舍卫城周围过去三佛的圣迹。

从拘那含牟尼佛出生处继续东行一由延的路程,法显、道整到达了佛陀的故土迦维罗卫城。迦维罗卫城是佛陀出生、作太子时生活的地方,圣迹自然很多。此外,释迦成佛后返回故土,为其故国人民讲经说法,这些圣迹也都存在。法显在迦维罗卫城对上述两类圣迹都一一进行了瞻礼。关于此城的地理位置,现今仍未能取得完全一致,有两种意见可以考虑:其一,迦维罗卫城位于尼泊尔南部的提劳拉柯特,此地据塔赖首府陶里伐以北两英里。其二,迦维罗卫城位于现今印度北方邦东北部巴斯提区北部的比普拉瓦。两种看法都有考古发掘的成果作依据。

由释迦太子出生地「论民园」东行五由延路程,法显、道整到达了蓝莫国。此国有阿育王未曾开启的佛舍利塔——「蓝莫塔」,也有一座「灰炭塔」。蓝莫国的故址位于今印度北方邦奥德境内巴斯提县的拉姆浦尔•德奥里亚。

法显、道整从蓝莫国东行十二由延路程,到达拘夷那竭国。此国为佛陀涅槃焚尸的地方,现今却很荒芜。此城大致位于廓拉克浦尔以东三十五英里的迦西亚村。

法显、道整从拘夷那竭城出发东南行十二由延路程,到达梨车族人追赶挽留佛陀的故址。

从梨车族人挽留佛陀的故址再东南行四由延路程,法显、道整到达了毗舍离国。此城中有阿难半身像以及庵婆罗女为佛陀奉献的住所。佛陀最后一次离开此城回头观望之处也修建了大塔。此城西北有著名的「放弓仗塔」以及「七百长老结集大塔」。 毗舍离国的故址在现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木扎伐浦尔地区的巴沙尔。

从结集大塔继续东行四由延路程,法显、道整到达五河合口,这里有阿难于河中涅槃分身的故址。此处为五大河流的汇聚之处,位于从毗舍离城至摩竭提国巴连弗邑的恒河渡口。五大河流是:甘达克、腊普提、哥格拉、恒河、宋河。五大河流汇聚之后成为恒河下游而继续东流。

法显、道整渡过恒河南下一由延路程,到达了摩竭提国的巴连弗邑。此城是孔雀王朝阿育王的治所,据传说,城中宫殿以及城内的小山都是役使鬼神所造。摩竭提国是印度古代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在印度历史上占据非常突出的地位,其领域大致相当于现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和加雅地方。巴连弗邑的曾经长期为孔雀王朝的首都,因此,有关阿育王的遗迹非常多。法显到达时,此城为笈多王朝的国都,相当富庶繁荣。此城的故址位于现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西北至顶那浦尔的中途。近代以来,在此地发掘出不少文物。

从巴连弗邑东南行九由延路程,法显、道整到达小孤石山,此山中有一座石窟,当初天帝释就是在此石窟之中,以天乐娱佛并且向佛陀请教的。

从小孤石山西南行一由延路程,法显、道整到达那罗聚落,此村是舍利弗出生、涅槃的地方,在其故址之上建有大塔。

从那罗聚落西行一由延路程,法显、道整到达了佛陀时期阿阇世王所造的新国都——王舍新城,城西门外有阿阇世王建造的佛舍利塔。王舍新城距离旧城以北四里处。

从王舍新城南行四里路程,就可到达环绕王舍旧城的五山里。王舍城是佛陀当初传播佛法的重要城市,周围五座山峰之中,佛教的圣迹非常多。法显与道整一一瞻礼了这些圣迹。位于王舍旧城城内的圣迹有:舍利弗、目连初见頞鞞处,尼犍子作火坑、毒饭请佛处,阿阇世王酒饮黑象欲害佛处,庵婆罗园精舍。位于王舍旧城东南方向的耆阇崛山上的圣迹有:佛陀坐禅石窟,阿难坐禅石窟(即雕鹫窟山),石室前有调达投掷石块伤佛足指处,佛说法堂。王舍旧城外东北三里处有两处遗址:一是提婆达多石窟,二是一比丘自杀得罗汉果处。王舍旧城故址位于现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以北的一个叫作「拉杰吉尔」的山村。

法显离开王舍旧城,到达摩竭提国的伽耶城。佛陀出家后,正是在这个城市以及周边地区修习苦行、悟道、成道的。释迦修苦行之地位于距离伽耶城南二十里的地方,而释迦放弃苦行而洗浴、食糜的地方也在此地附近。伽耶城位于现在印度的比哈尔邦。

从佛陀悟道处南行三里路程,法显、道整到达了鸡足山。此山为大迦叶圆寂之处。

法显、道整瞻礼了鸡足山之后,又重新北上回到巴连弗邑。

法显、道整从巴连弗邑顺恒河西下十由延路程,到达一个叫作「旷野」的地方。佛陀曾经在此地住过。

从「旷野」出发继续顺恒河西行十二由延路程,法显、道整到达了迦尸国的波罗捺城。法显、道整在此城瞻礼了鹿野苑精舍以及佛陀初转*轮处、佛陀为弥勒授记处等圣迹。波罗捺城的今址是印度北方邦的贝拿勒斯,后来改名为瓦腊纳西。

法显、道整又从鹿野苑精舍出发西北行十三由延,到达了拘睒弥国。这个国家也有佛陀当初住过的瞿师罗园精舍以及、经行、坐过的地方,佛陀还曾经在此地化度过恶鬼。拘睒弥应该是现在印度北方邦南部阿拉哈巴德西南三十里处、朱木那河畔的科桑村。

法显、道整又从拘睒弥国出发,中经波罗捺城,重归巴连弗邑。

鸠摩罗什在长安译出《摩诃般若经》二十四卷、《百论》二卷,与罽宾僧人弗若多罗译出《十诵律》五十八卷。

后秦僧人智猛与沙门十五人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历经二十年跋涉,于刘宋景平二年(公元四二四年)返回凉州。

后秦姚兴弘始七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四0五年 法显六十五岁

法显在巴连弗邑学习梵文、梵书,抄写经律。

十二月二十七日,鸠摩罗什译出《大智度论》一百卷。

后秦姚兴弘始八年,东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四0六年 法显六十六岁

法显继续在巴连弗邑学习梵文、梵书,抄写经律。

鸠摩罗什译出《妙法莲华经》七卷、《维摩诘经》三卷、《梵网经》二卷等。

后秦姚兴弘始九年,东晋安帝义熙三年,公元四0七年 法显六十七岁

法显在摩诃衍僧伽蓝得《摩诃僧祇众律》一部,《萨婆多众律律抄》一部,《杂阿毗昙心》一部,《綖经》一部,《方等般泥洹经》一部,《摩诃僧祇阿毗昙》一部。

道整来到天竺以后,欣羡此地僧众戒律的严整而决心留在天竺。而法显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天竺的戒法流通到汉地,所以,他决心返回汉地。

法显独自顺恒河东下十八由延路程,到达瞻波大国。此国也有佛陀当年活动过的故址。该城遗址在巴迦尔普尔附近的Campqnagara与Campqpur两村之间。瞻波城是古代印度的六大城市之一。

法显由瞻波大国继续东行十五由延路程,到达面临海口的多摩梨帝国。多摩梨帝国位于东天竺。此国佛法兴盛,其古城遗址位于今印度西孟加拉米德那浦尔县的塔姆鲁克,在胡格里河与鲁甫纳拉扬那河汇合处上游的十二英里处,古城位于鲁甫纳拉扬那河的西岸。

后秦姚兴弘始十年,东晋安帝义熙四年,公元四0八年 法显六十八岁

法显在多摩梨帝国写经、画像。

鸠摩罗什译出《小品般若经》七卷、《十二门论》一卷。

罽宾僧人佛陀耶舍到长安译出《四分律》六十卷。

后秦姚兴弘始十一年,东晋安帝义熙五年,公元四0九年 法显六十九岁

法显继续在多摩梨帝国写经、画像。

十月,法显由多摩梨帝海口搭乘商人的船舶,历时十四昼夜,到达师子国。

鸠摩罗什译出《中论》四卷。

后秦姚兴弘始十二年,东晋安帝义熙六年,公元四一0年 法显七十岁

法显在师子国瞻礼了首都城之北的佛足迹大塔、无畏山寺、贝多树、佛齿精舍、跋提精舍、大寺等。

三月,法显在师子国瞻礼佛牙,观看佛牙供养仪式。

法显住于师子国写经。

天竺禅师佛陀跋陀罗在智严的邀请下到达长安,不久被摈出长安。

后秦姚兴弘始十三年,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四一一年 法显七十一岁

法显在师子国求得《弥沙塞律》藏本、《长阿含经》、《杂阿含经》以及《杂藏》一部。

七月中旬,法显带着所得经卷搭乘商船踏上归国的艰难历程。

法显搭乘的商船东下两日后,风大更兼船漏,危机之时,小船上的人砍断与大船连接的缆绳。在海上随风漂行十三昼夜,大约在八月中旬,这艘漏水的大船方纔到达一个岛上,修好了漏处之后又继续航行。

在大海中漂流九十余日,大约在十一月十六日前后,法显等到达一个叫「耶婆提」的国家,并且在此国停留。

佛陀跋陀罗南下庐山,应慧远之请译出《达摩多罗禅经》二卷。

后秦姚兴弘始十四年,东晋安帝义熙八年,公元四一二年 法显七十二岁

四月十六日,法显在耶婆提国停留五个多月后,又搭乘商船向东北方向航行,直趣广州。

五月某日,在航行之中,商船遭遇暴风雨,同船信仰外道的商人提出将法显逐出此船,幸赖同船的施主据理力争,法显纔得以免祸。

在海上航行七十余日,大约在七月初,法显等人面临绝水危险,后经商议改变航向,转东北行为西北行。

向西北方向航行十二日,大约在七月十四日,法显等到达长广郡界牢山南岸,即今山东省崂山县北。

外国商人从长广郡界牢山南下扬州,法显则应兖、青州刺史刘道怜的邀请,到彭城居住。

鸠摩罗什译出《成实论》二十卷。

后秦姚兴弘始十五年,东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四一三年 法显七十三岁

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法显在彭城夏坐。

春天,天竺僧人佛陀跋陀罗与宝云一起,随刘裕从江陵到达建康,住于道场寺。

七月底或八月初,法显南下至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在宝云等人的协助下,开始翻译经律。

法显在建康开始撰写西行记游,即后来所称的《佛国记》。

四月十三日,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寺圆寂,终年七十岁。

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在长安译出《长阿含经》二十二卷,梵本另有来源,并非法显所带回者。

后秦姚兴弘始十六年,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四一四年 法显七十四岁

法显住于建康道场寺,完成了《佛国记》的撰写。

昙无谶在北凉姑臧开始翻译《大般涅槃经》。

僧肇在长安圆寂,享年三十一岁。

东晋安帝义熙十一年,公元四一五年 法显七十五岁

法显住于建康道场寺。

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四一六年 法显七十六岁

法显在建康道场寺某僧的劝说下,修订补充《佛国记》,某僧为此书撰写「跋」语,对法显西行的事迹作了高度评价。这一「跋」,后来一直附于此书之后流通。

十一月,法显与佛陀跋陀罗禅师等一起,在建康道场寺开始翻译《摩诃僧祇律》。

八月六日,庐山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圆寂,终年八十三岁。《佛国记》所附之「跋」文,日本所传镰仓本有「慧远迎法显道人」一语,章巽认为此「慧远」即为庐山慧远。

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公元四一七年 法显七十七岁

继续在道场寺翻译《摩诃僧祇律》。

十月一日,法显与佛陀跋陀罗等在建康道场寺开始翻译《大般泥洹经》。于时,佛陀跋陀罗手执梵本,宝云传译,在座有二百五十人。法显参加了翻译活动,但具体分工不详。

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公元四一八年 法显七十八岁

正月一日,《大般泥洹经》全部校订完成,共六卷。现今所传经本署名法显译。此经一经译出,就在建康佛教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抄写供奉、诵读者很多。建康城中,居住在朱雀门近旁的一户人家,自己抄写一部《大般泥洹经》读诵供养。由于没有专门的经室,《大般泥洹经》经本与杂书盛放于一屋。后来,别处燃起大火延及其家,物品房舍都被烧尽。只有《大般泥洹经》俨然具存,煨烬不侵,卷色无异。此事传徧了建康城,人们都称赞《大般泥洹经》的神妙。后来,竺道生据《大般泥洹经》而孤明先发,提出「一阐提」也有佛性,也能成佛的主张,对中国佛教影响尤为深远。

二月末,《摩诃僧祇律》四十卷校订完成。

三月十日,佛陀跋陀罗等在建康道场寺开始翻译《华严经》。

东晋恭帝元熙元年,公元四一九年 法显七十九岁

法显在建康道场寺译场还参与翻译了其从天竺带回的《方等泥洹经》二卷、《杂阿毗昙心》十三卷(已佚失)、《杂藏经》一卷、《僧祇比丘戒本》一卷,由于未具译出年月,所以姑且一并系于此年,以供观览。上述四部,连同《摩诃僧祇律》四十卷、《大般泥洹经》六卷,法显共译出经律六部七十三卷。

法显很有可能是在此年离开建康前往江陵新寺的。具体理由为,建康佛教当时的风尚是特别重视义理,相对而言,对于法显最为关心的戒律问题并不是特别热心。具体例证至少有二:其一,在《摩诃僧祇律》未曾译成的情况下,佛陀跋陀罗等就已经开始翻译《大般泥洹经》;其二,在京城僧众的要求下,佛陀跋陀罗在义熙十四年三月开始翻译大部头的《华严经》,实际上已经没有可能翻译法显带回的其它律本了。在这种情况下,法显有可能选择离开建康,前往别处。

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刘宋永初元年,公元四二0年 法显八十岁

法显住于江陵新寺。

幽州沙门昙无竭(法勇)结集僧猛、昙朗等二十五人西行求法。翻越葱岭到达天竺,仅剩五人。昙无竭后来从南天竺航海到达广州。

六月十日,佛陀跋陀罗等在建康道场寺完成《华严经》初译工作。

刘宋永初二年,公元四二一年 法显八十一岁

法显住锡于江陵新寺。

十月二十日,北凉昙无谶译出《大般涅槃经》四十卷。

十二月二十八日,佛陀跋陀罗等在建康道场寺完成《华严经》译本的校译工作,共成六十卷。

刘宋永初三年,公元四二二年 法显八十二岁

法显在江陵新寺圆寂,终年八十二岁。

竺道生在此前于建康提出「顿悟」论,谢灵运于此年七月,撰《辨宗论》,会通儒佛,发挥道生的「顿悟」论。

刘宋景平元年,公元四二三年 法显圆寂后一年

七月,罽宾律师佛大什到达建康。

十一月,琅瑘王练、释慧严、竺道生请佛大什在建康龙光寺翻译法显从师子国带回的《弥沙塞律》。当时,佛大什手执梵本,于阗沙门智胜任传译。

刘宋元嘉元年,公元四二四年 法显圆寂后二年

十二月,法显从师子国带回的《弥沙塞律》译出,共成三十六卷。现今流传的经本署名「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简称为《五分律》,且为三十卷。

智猛、昙纂二僧从天竺返回凉州。


{返回 新译佛国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下一篇:附录一:法显法师传
 附录一:法显法师传
 新译佛国记 第七部分 东天竺记游
 新译佛国记 第八部分 师子国记游
 新译佛国记 第五部分 中天竺记游(上)
 新译佛国记 第三部分 北天竺记游
 新译佛国记 目录
 新译佛国记 第九部分 海路归国
 新译佛国记 第四部分 西天竺记游
 新译佛国记 第六部分 中天竺记游(下)
 新译佛国记 第一部分 由长安西行至沙河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阅陈撄宁孙女丹经注[栏目:太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