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三乘佛法心要·大乘·明性
 
{返回 创古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655

明性 
 

  菩萨及大乘行者的动机及态度含有两个主要的因素:对空性的了解及对法界(dharmadhatu)的了解——这是佛陀二转*轮时的开示主题。经由这个观点,我们了解一切事物都是空性的;但是,同时一切事物也确切无疑地依照相互依存的过程,在空性之中进行、开展。菩萨观点的第二个主要层面是“明性(clarity)”或“智慧”,或梵文所称的“佳那(jnana)”,这是佛陀最后一次转*轮时的主题。
  所谓空性并不是一片空白或虚无一物。如果只是如此的话,那么,空性就正好是显相观念的相反——如果空性存在的话,显相就不存在,因为这两者互不相容。把空性视为只是虚无或虚空是不正确的,因为空性指的是任何事物都不是真实的,都不具有真实的本质;然而,透过相互依存的过程,在相对的层次上,事物的确会有所显现,但是同时它们也是空性的。所以,我们不能把空性想成是虚空的,因为空性之中有所显现;然而,当我们去寻找空性的本质时,我们却找不到它。所以,空性具有光明或清明的本性(藏文“萨瓦(sal wa)”)。在藏文里,“萨瓦”和阳光或非常强烈的光亮有关。一旦有了那种光明,一切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分辨得很清楚。所以,空性的本性是“明”,因为它具有让事物极其明确地从空性之中显现的能力。这种明性和空性的智慧层面是同义的,因为智慧能看清一切。但是,智慧并没有实质的存在性,因此,它并不是我们可以对之产生嗔恶感或执着的物质性实体。这种智慧的真正本性是空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谈到智慧与空性融合的原因。当我们控讨空性的真正本质时,我们发现它含有的正是这种了达一切的智慧及明性。但是,当我们去分析这种智慧时,我们却找不到任何物质性的实体。所以,它的真正本性是空性——智慧和空性同时存在。


 


{返回 创古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三乘佛法心要·大乘·佛性
下一篇:三乘佛法心要·大乘·世俗谛及胜义谛
 转心四思惟·序 前言
 月灯·法身·第二十三章 如来身
 三乘佛法心要·大乘·世俗谛及胜义谛
 三乘佛法心要·小乘·五蕴
 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 3
 海涛法师访问创古仁波切 1
 转心四思惟·第一项修行的警醒:珍贵人身 修持佛法的障碍
 冈波巴四法 3
 阿弥陀佛法门实修教授问答
 开展佛性的道路──开示「自生」与「对生」观想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四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一集]
 十法界全是自己做主[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四]
 放生一定要按照仪轨来进行吗?[栏目:希阿荣博堪布问答]
 很难在别人忘恩负义的时候还感恩,该怎么做才对?[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密勒日巴大师歌集 第十五篇 旅店中的开示[栏目:密勒日巴]
 十二祖 马鸣大士[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居善地,心善渊[栏目:贤崇·贤宗法师]
 感悟人生 第六讲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 一、生命,一道深奥的命题[栏目:学诚法师]
 “人间佛教”的三时(朗明)[栏目:人间佛教]
 警觉性跟习气、惯性有关联吗?「断除相续心,即可出三界免轮回」又是什么样状态?[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