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二讲:大自然的观想
 
{返回 黄国达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82

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

第二讲:大自然的观想

身心调柔的第二个课程就是大自然的观想。观想就是要发挥想像力,在我们的大脑里储存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及经验,都与大自然有关,但是我们在都市的生活中都和这些隔绝了。

观想就是要将它唤回来,例如观想在田野上漫步;在海边看日落;在深夜里躺着看天上的星星;观想自己是一座山,是那么的稳重;观想自己是一棵柳树的垂条,是那么的柔软;观想自己在盛夏之时,舒服的躺在一棵大而浓密的榕树底下,空中不断传来蝉的吱叫声,清凉的微风不断的吹抚着,还伴随着花草的香味,心情是那么的悠闲开朗;观想海浪一阵又一阵的拍打岩岸「唰!唰!」;等等的大自然场景。

之所以要做这样的大自然场景的观想,主要是因为现代都市人的生活都与大自然脱节了,但是我们是来自大自然。我们在人为的环境中受到规则及各种条件的制约,为了要满足这许多人为的条件,所以生活在大自然的本能都流失了,丧失了内在与大自然的连接,也因此会有孤独与疏离。人与人之间各式各样的冲突,都会使我们活得很不快乐,当我们到野外独自一个人时,与大自然融和在一起时,反而能将这些压力放下舒解,这时不需要有深的禅定就可以有一种轻松的感觉。除非有一种状况是你还不断的思索着烦嚣都市生活的事务,这时你虽身处大自然,心仍在「人为」的世界,还是一样得不到舒解。


现代人的生活与古代人不同,现代人有一层制度性的压抑。古时候制度性的压抑没有现代人多,而制度性压抑指的是我们出生在这样的一个文明社会里,受到文明条件种种的制约。每个人都背着很重的担子,要努力符合社会的标准,儿时欢乐的场景几乎快要从记忆中隐没了,其实人不一定要活得那么辛苦,这些都是文明的产物,基督教说人从伊甸园出来以后就不快乐,因为他(她)必须要自己不断的和其他的人竞争,才能获得所须的一切。

然而大自然的生活是最单纯的,也是最喜悦的。文明的压抑是它的制度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什么,于是我们就努力地去和自己比,和他人比,然后我们就觉得很没有信心,但是在外表却伪装成很自信的样子。其实对自己并不是那么的有信心,常常怕做错事,怕人不理会我们,怕这怕那的。男的怕被人看不起,女的怕没人爱,这都是观念所造成的。我们都忘了我们是来自大自然,我们的身体是大自然所生成,死后都要回归大自然。我们把自己看得很伟大而要脱离大自然,但这是违背缘起的。

我们做大自然的观想,就是帮助自己回归大自然,这有助于身心的放松舒解,对般若智慧的开发也很有帮助。很多森林里的修行人,他们在大自然里很容易悟道,因为那里没有很多人为的瓜葛,不需要去担心许多的事务,可以直接在大自然中见到「法」。只要解开自己对自我的执取,自己对大自然的执取,这样就能解脱。他不须花很多的时间去处理「人」的事,「社会」的事,所以他要解脱比较容易。

我们现代人这种环境比较缺乏,所以更要把握在大自然禅修的机会,大自然中的禅修是一个很好的助缘,但也不是说都市生活的一切都是错的,而是说在解脱的过程中,负面的障碍比较多。至于到了禅定成就以后,已无所谓都市或森林,即使十字路口也可以参禅打坐了。一般初学的人很容易被外在文明世界所干扰,若是到大自然去,你就不会想说我要拥有这棵树,我要拥有那彩虹、那太阳,你不会这样想,但是在这文明社会里,你会想要拥有一部车子、一栋房子,想要拥有名拥有利。在大自然中想要呼吸早晨清新的空气,就尽管去呼吸。天边的彩虹要看就尽管去看,浩翰无际的天空尽管去投入,没有人会阻挡你,除非是自己阻挡自己。

大自然的观想,对学佛非常有帮助。练习观想的方式是唤起自己记忆中的场景。在佛教里,观想的内容种类繁多,在这里为什么我们采取大自然的观想,因为这种方式对我们现代人最有帮助,最能调和都市生活的步调。古时候的修行人有的是观想「四大」,也就是观想自己是大地,观想自己是水、整个世界都是水,观想有热度的,观想流动的等等。也有的修行人观想青色、白色,观想佛相,观想咒字等等,但是这样的观想和大自然还是有一段距离,因此对现代人的效果就不是很理想。

大自然的观想大约有两种性质,一种是会有力量的升起,例如:清晨情景的观想,会升起一股清新的力量。另一种观想是日落的观想,具有止息的作用。在黑夜里轻松地躺着,看着星空,这是一种寂静的观想。一个属于动态,一个则属于静态。一个是明亮的,一个则是以黑夜为背景的观想。当我们很烦燥时,就可观想日落的场景或观想夜空里浩翰无际的宇宙,这样的观想具有安抚的作用,也可开扩心胸。

另外,若不是工作所产生的疲倦,而是心里感觉到没有力量时,就观想清晨日出,大地变得一片明亮,或是观想阳光照射在一片金黄的稻田,或是观想果园里累累丰硕的果实,都可以使我们恢复能量。这样的观想可以让身心做一次洗涤,不必担心走火入魔,它只是让你回到记忆中的大自然。


{返回 黄国达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三讲:六尘中的寂静
下一篇: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
 心的观察
 无住生心与日常生活
 人间佛教与止观禅修
 佛学漫谈 甚深般若
 大乘佛法对五欲的态度
 缘起无我的现观
 不增不减
 三种假施设
 “无诤之辩”导读
 无念、无分别的探究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关于峨眉山普贤菩萨信仰的哲学诠释[栏目:华方田教授]
 在我的记忆中从来不吃牛、马、羊好多动物的肉,是否和前世我的种子有关呢?[栏目:宽见法师·心灵答疑解惑]
 治家要有谨慎度[栏目:蔡礼旭老师]
 沙门果经 Ⅰ 经文篇[栏目:菩提长老]
 专修念佛之前与专修念佛之后的,同样行善,二者之间有什么差别吗?[栏目:念佛实用问答·净宗法师]
 大音希声 三、附编 王骧陆上师示徐恒志居士般若要旨、观心方法[栏目:大音希声]
 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略记[栏目:莲池大师]
 遭受痛苦的四种功德(达真堪布)[栏目:忍辱]
 《林间录》蠡测[栏目:陈士强教授]
 清凉境中运悲心[栏目:传喜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