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经文相应部5相应2经/受摩经(比丘尼相应/有偈篇/祇夜)(庄春江译) 
  起源于舍卫城。 
  那时,受摩比丘尼在午前时穿好衣服后,取钵与僧衣,为了托钵进入舍卫城。 
  在舍卫城为了托钵而行后,食毕,从施食处返回,前往盲者的林园中以作中午的休息。 
  进入往盲者的林园后,坐在某棵树下作中午的休息。 
  那时,魔波旬欲使受摩比丘尼生出害怕、僵硬、身毛竖立;欲使她退出定而去见受摩比丘尼。抵达后,以偈颂对受摩比丘尼说: 
  「凡那能被仙人到达之处,是难到达的, 
   它不能被女人,以二指慧到达。」 
  那时,受摩比丘尼这么想: 
  「谁说偈颂?这是人或非人?」 
  那时,受摩比丘尼这么想: 
  「这是魔波旬,他欲使我生出害怕、僵硬、身毛竖立;欲使我退出定而说偈颂。」 
  那时,像这样,受摩比丘尼已知:「这是魔波旬。」后,以偈颂回应魔波旬: 
  「与女人的状态何干?当心已善入定时, 
   当智转起时,正确地观察法者。 
   确实有这样的人:『我是女人,或男人』, 
   或我是其他任何东西,那是适合魔说的。」 
  那时,魔波旬: 
  「受摩比丘尼知道我。」沮丧、悲伤,就在那里消失了。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施食」(piṇḍapāt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施舍的食物」(almsfood),为「球;团食;食物」(piṇḍa)与「落;投」(pāta)的复合字,意思是「投入或落入钵里的一团团食物」,也就是「托钵的食物」,所以也译为「钵食;托钵食;乞食」,北传汉译为「乞食」,或容易使读者误解为动词的「乞食」(bhikkhati),故译为「施食(施舍的食物)」。 
  「二指智(SA.1199);鄙秽智(GA)」,南传作「以二指慧」(dvaṅgulapaññāy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以她两根手指的智慧」(With her two-fingered wisdom),并引注释书的解说,这是指「微少之慧」(parittapaññāya),或者指女人之慧,因为女人惯用二根手指处理线,或测试谷物煮熟了没。 
  「当智转起时」(Ñāṇamhi vattamānamh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当理解稳定流动时」(When knowledge flows on steadily),并引注释书的解说,这是指证果时的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