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自度度人
 
{返回 论语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188

自度度人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好仁的人厌恶不仁的人。好仁的人,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他虽然厌恶不仁的人,但仁者无敌,他实行仁德,不使不仁的东西再加在他身上。有能一整天把都自己的力量用在仁德上的人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也许还是有的,但我还没见过。”

  因为对孔子的“无恶也”没有作正确理解,所以翻译这句话的时候一般人也译错了。“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一般人以为是“不使不仁的东西再加在自己身上”。实际上不是这样。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仁者虽然厌恶不仁,可仁者无敌,真正的仁者眼里没有恶人,所以他实行仁德,就要不使不仁的东西再加在不仁者身上。也就是说我要同情他,还要想法度他,让不仁的东西远离他,那么我怎么还来得及厌恶他呢?如果厌恶他,我难道还有仁德吗?

  孔子这是从更高层次上要求仁者,“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是说一个仁者,看到一个不仁者,不仅要同情他、怜悯他,而且还要想办法怎样把他改变过来。仁者不能独善其身,他必须入世度人。若不能入世度人,他还是停留在自度的阶段,相当于佛教里面的罗汉(已经自度的人)。而大乘佛教不是这样,大乘佛教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双方面都是辩证统一。所以,孔子在这里说的话,有大乘佛教的风格。即仁者就是自度度人的菩萨。

  舜就是这样的人,他的以大孝着称。虽然他的父亲和继母千方百计害他,可他仍旧不恨他们,而且仍旧孝顺。这种人如果没有普度众生的菩提心,也就没有这种大定力去对待不仁者。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在佛教的禅修叫做发菩提心,就是时刻想着对别人好,时刻想着帮助别人,也就是孔子说“一日用其力于仁”(孔子的弟子颜回可以做到),这种人就是入世修行的菩萨。什么是菩萨?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这两个字到了中国变成了神的代名词,实际菩萨不是神,菩萨是“觉悟有情”的意思,“有情”就是指一切众生,大菩萨就是觉悟的圣人,一般人只要初发心利人都已经走入菩萨的行列。修菩萨道,就是利益他人,觉悟众生,普度众生。因为利益了他人,实际何偿不是自利?觉悟了众生,自己何偿不会觉悟?普度了大众,自己何偿不会得渡呢?所以菩萨就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渡渡他的仁者。大乘佛教的菩萨道就是禅宗的渐修。

  论语禅:

  发大乘心,普度众生。


{返回 论语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内省
下一篇:仁者的平等心
 菩萨之才
 颜回的“一指禅”
 无欲则刚
 以孝悌治天下
 孔子的“棒喝”
 美在天然
 常不轻菩萨
 游必有方
 不敢承当
 无言之“道”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征求华文佛学分科研究编辑启[栏目:太虚法师]
 知罪愆逆子回头成孝儿[栏目: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
 五百罗汉 108、雷音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末利 (节译)[栏目:巴利语佛经选译]
 遣虚存实唯识观之特胜义[栏目:太虚法师]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A 第993经叙述佛教诗人婆耆舍尊者的赞佛之偈,重点赞叹佛陀的殊胜功德。[栏目:界定法师]
 54 心与性[栏目:石头路滑]
 早期法华信仰与普贤感应(徐文明)[栏目:普贤菩萨·文集]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栏目:仁焕法师]
 谈因果 (净空法师)[栏目:基础佛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