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环境的适应性
 
{返回 白云禅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14

环境的适应性

── 摘自白云老禅师著作《白云深处》

常有人,抱怨环境,叫人难以适应。

有识之士,教人适应环境,不要教环境适应自己。

学佛的行者,强调不要带着规矩行脚参方,尤其是不可反对他人的规矩。

无论如何,任处何时何地,少不了都有“环境”问题;唯一不相同的是“处环”时的“心境”如何?而生起抗拒、容忍、改革等分别意识,表现每一“自我”的差异性。

因此,佛法中开示有“调适”的道理和方法,针对吾人的“身、语、意”三者造作行为的修养,使其:

于过犯之时,能做到不犯,是谓之戒。

于散乱之时,能做到不乱,是谓之定。

于愚痴之时,能做到不痴,是谓之慧。

修,具改正义。

养,具培育义。

修养,依吾人的身之作、语之言、意之动,难免缺乏“修养”的功德力;以至于造作行为时,多过犯、多散乱、多愚痴,所得后果,总不离“人、我”伤害的缺憾。

基于“人、我”离不开环境的相处,而环境的构成要素,恰巧又离不开人与人及人与事;于是,相处中的实际利害,便有“为人、处事”的不能避免的问题。

因此,环境的大前提,建立于“人、事”两个重点;于是,人生的道途上,为人与处事,便成了必须学习的两大课题;或者说,就是生命与生活所组成的人生哲学。

众所议论,为人、处事,何者最难?

有的说;做事容易做人难。

亦有说:做人容易做事难。

但是,深刻的探讨“人、事”二者,互为因缘,关系紧密;也就是说,有人便有事,有事便有人,因人而缘事,因事而缘人;人与事,原本是分不开的,就像是生命与生活。

如果,分别“人难事易”或“人易事难”,则如同“生”的“命、活”或“活、命”,其互为因缘的事实,任谁、任何道理,也不可能使其分立,或是辨别难易。

因此,构成环境的“人、事”两大要素,既然是如此的休戚相关;身为“人”的你我,就不可能隔离环境,或者不跟环境打交道。于是,环境的适应性,便成了必须修养的课程;就像是如何维护自己的生命与生活,使得人生的道途,如何跨越坎坷,如何行的稳当。

前面提到环境的分别,在于心境的差异,这里举一禅门往事,述说在于“心境”的机要;思虑看,有何感想?可能发生甚么心得?!

从前,佛印禅师与苏东坡居士,二人相交甚密;有一天,东坡居士与佛印禅师共习禅坐于方丈室;彼此“较劲”一番之后,遗留了如下的一段对话。

东坡:禅师,认为我坐的怎么样?

佛印:居士坐的很好!

东坡:好到甚么程度?

佛印:有似如来模样!

未久。

佛印:居士,认为老衲坐的如何?

东坡:禅师模样,就像一堆牛粪!

佛印:因你心境好。

东坡:禅师败下阵来。

事后,苏东坡回到家中,兴高采烈的告诉苏小妹;说、今日禅坐,胜了佛印,当浮大白(酒),以资庆祝。

然而,苏小妹闻言,不以为然,反评乃兄败了,不与东坡酒喝。

东坡不服,诘问败由。

苏小妹答言:“佛印禅师的心境如佛,故说如来;兄长的心境高傲,故说牛粪;试想看?是否败了!”

东坡闻言,愧然不语。

行者大德!你说:

环境的适应性,是否在于心境?


{返回 白云禅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清净、庄严、淡泊
下一篇: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自我的有无
 菩萨行道与现实生活
 圆觉境界
 牺牲奉献
 闭关的知见
 功德效益
 忏悔之道
 容忍和谦逊
 大般若经要解——不可得义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在生活中持守五戒(慎独)[栏目:持戒]
 棒喝截流 六、曲折多方(下)——试说曹洞《宝镜三昧》[栏目:冯学成居士]
 怀疑还是相信——巴汉《卡拉玛经》的比较(真净法师)[栏目:其它法师]
 48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郢说(清.徐发)[栏目:04 经注]
 吴 越长耳和尚[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慈悲心是最灵验的感应[栏目:达真堪布]
 十二、拜访噶尔旦活佛[栏目:走近当代觉囊的法王]
 云乡禅师 法语一百则 之七[栏目:法师法语格言]
 华严六科 华严禅行法[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什么是生命的本分[栏目:仁焕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