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生活方式
 
{返回 益西彭措堪布·微教言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13

生活方式

俗人的生活目标,概括起来,总不出家庭美满,钱财充裕,精神满足。那为什么这种目标是错误的呢?大家来考虑两个问题:一、它们的稳定性如何?得到它们之后,是否可以安然享受了?对于这点,大家很清楚,无论是美满的家庭、富足的物质,还是精神的愉悦,都需要不停地去维护,这就是它们的无常性。

凡夫的生活目标和理念具体是哪些内容呢?欲界的凡夫,以佛法兴盛的南瞻部洲为例,追求的主要是健康长寿顺利富足,和心灵的充实,色界无色界的凡夫,追求的则是更高禅定的境界。但以佛法的慧眼来看,这些即使得到了,还是苦性无意义,并将会堕落恶趣,还浪费了大好的暇满时光,因此是短视的,不可取的。

因此佛法与生活的融合,其实是和具体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内容的融合,而不是与凡夫的生活目标、理念的融合。恰恰相反,凡夫的生活目标与理念,本身是错误的,根本无法与佛法真正融合,所以应该完全被改造成正确的佛法的理念。这么看来,学佛人应该重新反思自己的学佛目的,剔除利用佛法来改进生活的想法。

佛法和生活是否能融合,如何融合?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何谓生活,何谓佛法。生活,是众生在轮回中过的日子,目的是为了求得今生的一丝安乐;而佛法,则是引导众生脱离轮回的方法,即使是共下士道,也是以放弃今世生活中的安乐为前提的。因此众生的生活和清净的佛法,势同水火,互不相容。

像导师佛陀,以及六祖大师等圣者也一样要吃饭、穿衣,他们的生活是否也和清净的佛法水火不容呢?这当然不会,对圣者而言,生活就是佛法的展现,两者是完全融合的。由此可见,凡夫的生活之所以不能与佛法融合,原因就在于生活的目标、理念和佛法相违背,而与吃穿住行等具体的生活内容无关。

更确切地说,生活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指导生活的目标和理念,二是生活的具体内容。无论是凡夫,还是在这个世界应现的圣者,生活的具体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因为指导生活的目标、理念的不同,导致结果的大相径庭。凡夫因为错误的目标和理念,导致了生活浸满了三苦,而圣者则过着清净的生活。

佛弟子的生活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上等的生活,是经过了闻思修,拥有了佛法的实质,即使说世间话,做世间事,但都是基于慈悲与智慧的内涵;中等的生活,是经过了闻思,但是没有串习,因此和生活还没有融合起来;下等的生活,是尚未开始闻思修,因此是路过宝山,空手而还,只是做形式上的事情,最是可惜。


{返回 益西彭措堪布·微教言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世间生活
下一篇:颠倒世俗
 远离邪见
 忏悔心和慈悲心
 串习
 起心动念不离因果
 劝念暇满 用修解脱
 “我”的束缚
 “我”的假相
 学习佛法
 如何看待对别人的厌烦
 远离偷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受了戒但为了工作还是会犯戒应如何做[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八]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二章 佛陀遗体‧遗物‧遗迹之崇敬[栏目:印顺法师]
 入出息念 第六节、确定所缘[栏目:玛欣德尊者]
 佛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栏目:赖永海教授]
 中国佛教史话 西晋大翻译家竺法护[栏目:中国佛教史话]
 相应24经 释迦族人色勒那尼经第一[栏目:相应部 55.入流相应]
 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之十六[栏目:达照法师]
 信仰与土地──建立缘起性空的佛教深层生态学(杨惠南)[栏目: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
 感化人就要感化心[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地狱之苦,何故那般长永剧烈?[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