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四念处——让我们看到真相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19

四念处——让我们看到真相

  作为解脱道的行者,要想出离三界,了脱生死,应如何令念头安住呢?佛陀临涅槃时告诫弟子们说:应依四念处而住。

  一、观身不净。凡夫虽有种种执著,但其中最执著的,往往是这个身体。很多人终其一生,忙忙碌碌,无非是为了这个色身的吃、穿、住,为了这个色身的调理、保养、康复。年轻人关心它是否美丽出众,费尽心思地装扮它;老年人关心它是否健康平安,竭尽全力地呵护它。但我们是否想过,这个让自己操劳一生的身体究竟是什么呢?其实,这个身体远不如我们以为的那么值得贪著。经云:“九孔常流不净。”在我们身体上,有九个时常流淌不净秽物的窟窿。此外,每个毛孔都会分泌汗液,若不及时清洗,就会散发令人掩鼻的异味。一旦死去,这个身体更会迅速恶臭、腐烂,最后剩下一堆枯骨,化为一抔黄土。常人迷惑于色身假相,才会贪著不已。若能透视其本质,明了色身的不净和不可爱乐,自然就能减少贪著。

  二、观受是苦。受,即对环境的感受。很多人觉得,人生感受是有苦有乐的,当我们患病或情绪低落时,自然是苦受。但“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之类,难道也是苦受吗?明明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何苦之有?那么,佛法又是怎么看待这些的呢?以佛法智慧透视,这三种感受的本质都是苦的。苦受本身自不必说,大家都知道是苦。至于乐受,佛教称之为坏苦,因为没有一种快乐是永恒不变的。事实上,快乐的当下,就是在趋向痛苦。当快乐消逝时,痛苦就接踵而至了。我们饥饿时,品尝美味佳肴会感到快乐。一旦超过身体所需,快乐就转为痛苦了。如果品尝美味的本质是快乐的,应该越吃越快乐才对,事实却不然。所以,乐受的本质也不是真正的快乐。快乐只是来自某种欲望得到满足时的心理平衡,并没有实在、不变的快乐。此外,还有一类属于非苦非乐的感觉,为舍受。依舍受建立行苦,即有为法无常变迁之苦。总之,一切感受终会归于痛苦,就像一切生命都会走向死亡这个终点。

  三、观心无常。我们的心念是无常变化的。快乐到来时,不会永远快乐;痛苦降临时,也不会永远痛苦。情绪高涨时,未必长久保持;心情沮丧时,也未必持续不变。心念总是飘忽不定的,念念都是无常,时时都在变幻。认识到心念的无常本质,就不会执著于某种感觉,不会因顺境而自鸣得意,也不会因逆境而难以自拔。

  四、观法无我。法,指宇宙人生的一切诸法;我,指独存、不变的主宰。宇宙一切诸法,包括我们自身,都是众缘和合而成,其中并不存在独存的实体。但众生由于颠倒无明,妄执有我。所以,佛陀告诫弟子应观法无我,从而摆脱对世间万象的贪著。

  世人由于对宇宙、人生缺乏正确理解,导致常、乐、我、净四种颠倒观念。佛陀所教导的四念住,正是为了帮助我们对治这四种错误观念。通过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修习,最终能够摆脱因常、乐、我、净四种错误认识制造的种种烦恼和痛苦。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学佛是消极的选择吗
下一篇:靠三宝,靠自己
 这个奇妙而无所不在的缘
 对他人最有意义的帮助
 时间随想
 如何是佛,舍我其谁
 汉传佛教的反思
 三好营员——在开营典礼上的讲话(菩提静修营)
 人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
 出家出什么
 佛法对人生问题的解决
 什么是佛教应该继承的传统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洞山录》禅语诠解[栏目:刘嘉诚博士]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一)认识大悲菩萨的修行意义[栏目:大寂尼师]
 现代物理学和佛学的关系(刘洪斌)[栏目:佛教与科学]
 客尘烦恼[栏目:远凡法师·禅的世界]
 警觉无常、策励精进-2005观音纽涅法会[栏目:噶玛天津仁波切]
 《金刚经》系列开示 47[栏目:常福法师]
 漫说《杂阿含》(卷九)~K 第247经(习近经)[栏目:界定法师]
 佛教的环保思想[栏目:济群法师]
 我年纪大了,打坐时是否可以背后靠一个垫子,还是背必须要挺直?[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栏目:妙莲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