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D 第460~463经:此四经为长者瞿师罗向阿难请教有关“界”的话题。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38

  第460~463经:此四经为长者瞿师罗向阿难请教有关“界”的话题。

  460经叙述眼界、色界乃分别存在,此二因缘而生识,三事和合乃生触。值得注意的是,此四经并非佛亲口说,而是由阿难代为宣说。有位名叫瞿师罗的长者造访阿难,向阿难请教一个问题:“所说种种界,云何为种种界?”看样子瞿师罗长者在别的地方听到过“界”这个名词,但是他搞不清楚什么叫“界”、“种种界”,于是来阿难尊者地方讨教。阿难告诉了我们前面所讲的“十八界”。此十八界分别为六根、六境与六识,所谓“眼界异、色界异喜处,二因缘生识”。阿难在这里不仅提到了十八界,也提到了“三事和合生触”的三种触、三种受,即喜触生乐受,苦触生苦受,不苦不乐触生不苦不乐受。

  在461经中,阿难提到了三界,即欲界、色界与无色界。阿难在偈中说“舍一切有余,得无余寂灭。于身和合界,永尽无余证”,是说此三界皆不究竟,只有证得了无余涅槃,才是真正脱离了“界”的束缚。在462经中,阿难仍就三界之事而作偈,所谓“若色界众生,及住无色界,不识灭界者,还后受诸有。若断于色界,不住无色界,灭界心解脱,永离于生死”,其大意与461经总体相仿,也就是说三界并非安乐之所,欲界不用说,色界也有问题,就连很多人企盼终生的无色界,也是没必要去留恋的。只有出离三界(灭界),才能真正脱离于生死。因此在463经中,阿难进一步提出了“出三界”,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出离方法,即“断除一切爱,一切行灭尽,知一切有余,不复转还有”。断除贪爱,就不会造出种种恶业,这是灭除烦恼的根本方法。如果贪爱不除,烦恼将无从断起。这是常识,也是佛陀以及诸大弟子们反复强调的话题,也是原始佛教的根本要义所在。(9月12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七)~E 第464经(同法经):本经阿难诣诸上座以及佛所请教问题,均得到同一答复。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七)~C 第459经:本经是佛陀与婆罗门之间的问答语录:婆罗门主张众生非自作、非他作,佛陀乃告之说众生有自作、有他作。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二)~C 三、分别观法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二)~E 589经:本经是佛陀对于财富的观点,即..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四)~C 957经叙述命与身的关系,重点为“意生..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M 1075经:本经记述慈地比丘由于饮食之..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G 978经:重点阐述如何鉴别恶知识冒充善..
 漫说《杂阿含》(卷十五)~F 第374~378经(有贪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四)~K 1193经:记述梵天劝说瞿迦梨比丘离开..
 漫说《杂阿含》(卷十六)~J 第452、453经、454经:本三经叙述..
 漫说《长阿含》(卷八)~D 二、众集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二)~G 912经叙述众生皆依之二边,若离二边即..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乘是否是从龙树菩萨开始?[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专注而享受的做事也是修行[栏目:雪漠]
 福德日记12月23日─佛法的处世之道[栏目:福德日记]
 81 檀腻羁的故事[栏目:佛经民间故事]
 《心经》释义(云香)[栏目:其它法师]
 一切莫执著[栏目:宣化上人]
 可怜悯者[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一]
 《劝修净土诗》第十三首[栏目:大安法师]
 内观禅修手册 5-1 内观禅修手册[栏目:佛法与内观系列]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人类成段食,社会成封建[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