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如何才是修行
 
{返回 白云禅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84

  如何才是修行 

  白云禅师著述

  于现实生活中,耽于计较的人,往往活得很辛苦;心识中,充满了烦恼和怨尤;因为,这种类型的人,太过于执着自我的感受与想法,眼目之中,完全是别人的言语和行为。

  这,于佛法中称之为随着色尘缘境而转。

  众所周知,人的思想发生变化,产生作用,无非是依于自己的感官,相应于外界所接触到的现实种种情形,而引起自心中的想法,形成好受与不好受,分别自我意识的接纳或抗拒,以至肯定苦或乐的情绪。

  这,在佛法中谓之“蕴相”,也就是因色而发受,缘受发想,依想起行,如是行必完成结果;或者说,即为五蕴的变化现象,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

  学佛之人,讲求“修行”,其实所谓的修行,即是修正自我意识所确定的行为;然后,持之以恒,精进不懈,久而久之,便能水到渠成,形成越逾世俗人的德养;同时,由于具足德养,自然也就可以自度度他,入达饶益功德的效力。

  修行之道,依五蕴的调适要领而言,建立起“想、行”之间的“间隔”,可以说是“入道”的基本条件;如果,当“受”而发“想”之时,先能不即刻入于“行”,而能建立起一个间隔,那末,于原有从自我意识而生起的“想”,便可以调整、或者说修改;如是于“想”的内涵,即能入于“非想”的德养,发起不同于原有的作用,自然,于“行”的表现,便能展现出有修养的行为了!

  于是,堪称学“觉——佛”的行者。

  您以为如何呢?不妨先从“想、行”之间而建立起“间隔”着手;您将会发现,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

 


{返回 白云禅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如何觉悟自我
下一篇:语言的尊严
 因缘生法说
 忏悔之道
 运用思想发挥智慧
 大般若经要解——不合不散义
 菩提之路
 寂寞
 一味的固执
 攀缘与结缘
 身份、立场、观念
 无畏不是鲁莽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中观宝鬘论广释[栏目:五部大论专集·现证庄严论·参考]
 什么是正信的宗教?[栏目:问星云大师]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第一集[栏目: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二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栏目:净空法师]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栏目:入菩萨行论讲记·达真堪布]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第二章 道 第三节 善知识[栏目: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相应29经 富吉经[栏目:相应部 47.念住相应]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十六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请问如果想要在讲堂担任志工或做香灯,维那等事物,若没吃素,或已吃素,没受五戒,可以吗?会影响道场磁场..[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