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一讲之:大乘二谛没有不摄法
 
{返回 入中论讲记·11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53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总第十一讲之:大乘二谛没有不摄法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4月25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大乘二谛没有不摄法

二乘人所确定的修行模式和大乘人确定的修行模式是有所不同的。虽然释迦牟尼佛说了很多真理,说了很多谛,但是在中观的这一部分里面,我们现在所沿用的只用二谛,只用两种谛,不用四种谛。如果要用了四种谛,就会有一个麻烦,留下一个后患,就是灭法的问题,就一定要去认同它,而对于世间的存在也没有办法去进行完整的梳理。便不是了义了。

用两种“谛”来梳理,这所谓“两种谛”,就是一个世俗谛,一个胜义谛。世俗谛包括了三个方面,所谓苦谛、集谛和道谛,都是把它归纳到世俗谛当中。把灭谛归纳到胜义谛,还不是圆满的胜义谛,就是说它可以朝胜义谛来进行发展。因为给它发展空间的原因,把灭谛归纳到胜义谛当中就可以了。


《中论》里龙树菩萨说: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

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其实,因为可以灭“受想”的原因,灭完受想之后,阿罗汉必将得到的果实仍然还是这个胜义谛的大空性。这里的胜义谛没有不摄法,摄持不了净土的这个法要就不会剩下了。

没有不摄法,就是没有包含不了世间法的问题,主要解决的就是净土的问题,主要解决的就是报身和化身,就是神通、智慧、放光、动地,这些在大空性当中是可以包括的。我们上一次有这样一个表格,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

 


{返回 入中论讲记·11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一讲之:四谛法的范围:小乘四谛不摄净土法
下一篇:《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一讲之:清净名言在二谛中的判定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余论无此法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二十讲之:《大毗婆沙论》代表观念表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他生的因、缘、果元素总表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因果同在时,二者非因果,如秤之两头..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一讲之:清净名言在二谛中的判定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六讲之:八阶段之三、观察修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二讲之:天魔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由“止”的正行成就五验相
 《入中论》第一次课程 第一讲之:作者介绍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无中生有”与“生生不息”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观音信仰与观音文化(刘丙辰)[栏目:观世音菩萨专题文集]
 请师父慈悲开示,发菩提心的重要性?[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226.问曰:若如是人是新学,但应教行布施、持戒等,佛何以教令于诸法无所有毕竟空性中行?[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467.印中通授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叶子[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关于助念[栏目:药师山·紫虚居士]
 无门直指 第八十三节 祖师语句 容有不同[栏目:程叔彪居士]
 大乘四果[栏目:佛教词汇小百科]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五十八天[栏目: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莫以小善以为无福[栏目:法忍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