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慈善在很多情况下不具有力量,被怀疑、侮蔑甚至以怨报德,如何修得慈悲心?如何推近民心向善?
 
{返回 济群法师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08

《胡润百富》:现代社会,在商业文化和社会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因为生存压力大,很多人在得与失的问题上找不到平衡点,患得患失,予取予求,包括对待慈善事业也是一样,慈善在很多情况下不具有力量,被怀疑、侮蔑甚至以怨报德,面对这种情况,如何修得您所说的慈悲心?如何推近民心向善?

  济群法师:要平衡得失,首先需要对因果有正确理解。

  因果有二,一是外在因果,即由言行导致的客观结果;一是内在因果,即由言行逐步造就的生命品质。很多人做慈善或宣扬慈善时,只是将之作为社会大众推崇的道德行为。如果定位于这种外在因果,往往会在付出后希求社会或受助方认同,以此作为回报,这就难免掺杂功利心,甚至演化为一种变相贸易。或是因为看不到行善的及时回报而失去动力。

  事实上,慈善应该是由慈悲心发出的自觉行为,并在实践过程中使慈悲心得到增长,人格得到完善,生命品质得到提升,这才是行善的最大回报。而不在于外界如何看待,也不在于受助者是感恩或误解。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慈善对生命改善的意义,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就像人们认识到事业、财富重要时会不懈追求那样。

  至于推进“民心向善”,应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帮助民众正确认识慈善行为对于自身生命改善的意义,也就是当下利益(令内心调柔安乐)和长远利益(令生命品质得以提升)。其次,需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高尚的道德理念,如儒家提倡的仁义,墨子呼吁的兼爱,大乘佛教倡导的慈悲济世精神,这些思想都是铸造慈悲品质不可或缺的基础。

 


{返回 济群法师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慈善”二字有何更深层次的理解?
下一篇:经济救助和心理呵护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去呵护人的心理健康?
 讲经说法,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才足以担当起这样的职责?
 如何在修行中根治情执?
 修行实践
 我们应怎样和众生结缘?怎样才能对他人生起同情心?
 礼敬诸佛
 京城论道
 什么是参话头?
 关于某些具体戒相的解释
 从中国传统的国学潮流中,是否能找到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终极皈依处?..
 发心为本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四章 认识自我 第一节 人与人性的剖析[栏目:庄春江居士]
 五三七 大须陀须摩本生谭[栏目:第二十一篇]
 缘起法泛谈 四、一心具随缘大用[栏目:智谕法师]
 听经札记[栏目:圆因法师]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二十八章)[栏目:南怀瑾居士]
 第二十三章 学佛真义重在行[栏目:影尘回忆录]
 甚深微妙缘起法[栏目:般若]
 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十章 佛教与修行[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论佛学次第统编[栏目:太虚法师]
 《菩提道灯难处释》探微[栏目:菩提道次第·参考资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