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宗炳的《明佛论》——公元五世纪初的中国佛教观念
 
{返回 宋立道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608

宗炳的《明佛论》——公元五世纪初的中国佛教观念

宋立道

一、宗炳与《明佛论》

《明佛论》是五世纪时的一篇杰出佛教论文,写作者是宗炳(374—443)。宗炳所以在历史上名,主要是因为他在南朝宋时的佛教中的居士地位。他是庐山慧远大师的弟子,又是最早的莲社成员之一。与刘遗民、谢灵运等人为一时的俊杰。《明佛论》的缘起先是有当时的释慧琳写有《黑白论》,该论黜释迦学说。《明佛论》是对《黑白论》的驳斥。从慧琳的《黑白论》看,其基本论点在于说:1.生死之事出视听之外,所以周孔圣人存而不论,释迦强作分辩,结果诬而不实;2.佛教以天堂地狱之说或恐吓或引诱信众,因而是以贪欲化天下,结果未必能达到佛教的初衷;3.佛教的空无之说,因为缘起,而无碍现存世界的存有;4.金刚不朽和无量寿佛都是无法见证的,因此慧琳怀疑人死精神不灭,怀疑人可成佛。

二、《明佛论》的内容和意义:

《明佛论》竭力说明佛典与周孔之教并不冲突,而只会包含并超越于它们。至于精神不灭,则可以见于儒典。阴阳蕴化之中便有鬼神之道。从终极之本到个体灵魂之本。其间的动因是缘数——“结因于往劫之先,缘会于万化之后哉。”缘数是以行为道德的价值为依据的,这就是业或功德。只有肯定不灭的神,才能确立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宗教修行的必要性和宗教解脱的可能性。神识之由精转粗,便取决于革欲祛爱的道德修养,修佛所以同老子的日损之学是一致的。减损的终了是“无生”,“无生”则至法身,即泥洹。因而佛之可成是没有疑问的。由于神的伦理价值,也就是人的善恶最终取决于心的、意志的活动,因为正是心意的取向构成了缘数之理。所以宗炳引佛经说:一切诸法从意生形;“‘心作天堂,心作地狱’,义由此也。”

此下宗炳解答了五个疑惑:1.至虚的神何故会沾有而与之为缘呢?至虚的本体如何与未有发生关系呢?2.无知是否也是缘数之一?3.周孔老子与佛如何会通高下?4.三皇五帝以来的坟典何以不见言及佛教?5.如果佛教威力自在,何以不能使一切人同时觉悟?为什么不能救拔许多人同时出难?人为何不能杀生?

针对以上数种疑惑而作解答后,宗炳再次以“论曰”的形式,申明自己的主张。第一,儒家虽然有“积善余庆,积恶余殃”一类纳庆后身、天道祸福的说法,但真正能够说明任何人现实状况的只有因果报应。孔释虽然一致,但佛比周孔高明。第二、人的神识是众生根本存在的依据,也是达到解脱的主体。因果报应的法则是实证的可体验的。在解脱生死的大事上,最终说来是以信而非以理可以达到的。

通过《明佛论》,我们看到在公元五世纪之初,传人中国的佛教已经成为真正的中国人了生死的佛教,而非学理佛教。当时的土大夫心目中的佛教,虽然与儒道有所纠葛,但在基本的佛教原理——神灵不灭、报应有对与成佛可至——方面,是完全坚持佛教的印度原则的。从宗教解脱的目的看,当时佛教的中国化基本完成,当时它已经能够熟练运用固有的孔老说法,来融会贯通地说明宗教解脱的可能性。


{返回 宋立道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当代印度的新佛教运动
下一篇:从《颂古百则》到《碧岩录》
 佛教与现代化的关系考察——以南传佛教国家为案例
 早期禅宗的楞伽禅要点
 中国净土理论的开山者昙鸾
 西方生态伦理观与佛教生态伦理(宋立道)
 本于印度,融摄中华——惠能禅法的认识论特点
 集合教学政三界学术力量,卓有成效地发展佛学研究
 介绍斯里兰卡的上座部佛教
 读《景德传灯录》等中的延寿本传
 《弘明集》所反映的佛教观念
 中国佛教伦理的形成及其如何能为和谐社会出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一片茶叶[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文以载道,寓意深远[栏目:传喜法师]
 最最感恩上师尊——“当魔王使用幻化术考验时”心得感悟[栏目:圆满人生·佛子心语]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六七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观呼吸对那些不能确认或呼、或吸、或停止的微息怎么处理?[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相应59经 同伴经[栏目:相应部 1.诸天相应]
 踏上心灵幽静 第14章 我是谁:无我或真我 无我的本质[栏目:杰克·康菲尔德]
 无我了,忘我了,是否就等于空[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四]
 法师穿红色袈裟如法吗?[栏目:戒律仪轨·净空法师问答]
 印光大师说——放生十大功德[栏目:放生功德]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