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华雨集第四册 三 中国佛教琐谈 一六 四句料简
 
{返回 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55

一六 四句料简
  佛教界流传有禅净的四句料简,据说是宋初永明延寿大师造的。现在简略的引述如下:「有禅无净土,十人九岔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无禅无净土,铜床并铁柱」。四句偈中的「禅」,不是一般的,专指达磨传来,发扬广大的禅宗;「净土」也不是十方净土,而是 [P185] 「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禅与净土,表示参禅与念佛往生净土的修行。永明延寿是一位禅净双修的,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这四句偈,所以是否延寿所作,是值得再考虑的。依四句偈的内容来判断,这是在禅、净都流行的时代,作者没有轻视禅宗,而却是志在西方净土,以净土行为最殊胜的法门:这是四句偈作者的立场。

  「有禅有净土」的,最为理想。如虎称「兽王」,老虎头上生角,那真是雄猛无上了。最理想的「有禅有净土」,姑且不论。所说「有禅无净土」,「无禅有净土」,到底怎样是「有」,怎样是「无」?如看语录,或住过禅堂,打过禅七,这是不是有禅?如有时去佛寺,或去居士林、莲社等念佛(名号),或打过佛七,这是不是有净土?如说是「有」,这样的有禅,可能还没有到达禅的边缘,走入岔路的资格都没有呢!这样的有净土,就能「万修万人去」吗?念佛而能生净土的,如『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三种「净业正因」,其中发菩提心,决不是心里想一下,愿成佛道,愿度众生就得了,发起菩提心,也不太容易吧!放低 [P186] 标准,如『阿弥陀佛经』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要修到「一心不乱」与「心不颠倒」,也不能说是「万修万人去」呀!如说「有禅」,把标准提高,以为禅者即使「彻悟自心」,还可能多数走入歧途。说到「有净土」,把标准尽量抑低,以为只要口头喃喃,称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那不是公正恰当的料简!六度万行,是如实的难行道;念佛往生净土,是方便的易行道。难行与易行是有的,那是适应根性的,不同而又相成的法门,决不能如四句料简偈的那种偏私论法。末后一句──「无禅无净土,铜床并铁柱」,可说是岂有此理!中国的禅宗,自达磨传来(经过中国的玄学化),被称为「最上乘禅」。中国的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也有适应中国的特性。这是中国佛教,但佛教是不限于中国的。如今日锡兰等南传佛教国,佛教非常兴盛,就是我国的隋、唐时代,也不及他们。然而南传佛教国家,没有我国所弘的禅,也不知道西方极乐净土与阿弥陀佛,这当然是「无禅无净土」的,难道这样的信佛修行者,都要「铜床并铁柱」,非堕入地狱不可吗?作者处身于禅、净盛行的中国,只知道禅与净,缺乏对佛教深广的远见,一心要弘扬净土,才作出这不合情理的料简。

  以上所说的「横出三界」,「带业往生」,「隔阴之迷」,「四句料简」,是一般净土行者,用来赞扬净土法门的。依法义说,这都含有似是而非的成分,但在弘扬净土来说,确有接引初学的作用。可以说:虽缺乏真实意义,却有「为人生善」的宣导价值。


{返回 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华雨集第四册 三 中国佛教琐谈 一七 临终助念
下一篇:华雨集第四册 三 中国佛教琐谈 一五 隔阴之迷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十章 「秘密大乘佛法」
 华雨集第五册 四0、致陈永权居士
 佛在人间 九、佛教的财富观
 华雨集第二册 上编「佛法」第一章 中道正法
 以佛法研究佛法 十、如来藏之研究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自序
 空之探究 第四章 龙树——中道缘起与假名空性之统一
 印度之佛教 第八章 学派思想泛论
 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大乘佛法」第四章 忏悔业障
 佛在人间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离欲,清净平等觉就现前[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一]
 荒唐的拜拜[栏目:佛教与拜拜·圣开法师]
 相应18经 食物经[栏目:相应部 4.魔相应]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九[栏目:学诚法师]
 《安乐集》讲记 第十七集[栏目:安乐集讲记]
 第三届禅七开示 培养信心[栏目:净慧法师]
 蝾螈[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修学道次第颠倒的危害[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殊胜的药师法门(海涛法师)[栏目:药师佛·文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八九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五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