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上篇 第二章 从现代思潮看唯识学
 
{返回 法舫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84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第二章从现代思潮看唯识学

第一节时代思潮与佛学

为什么要从现代思潮看唯识学呢?因为佛教在世问是不能离开世间法的。佛教必须与世间发生关系,合乎世间的要求,才能立足世界上。譬如在世间建立寺庙,有人出家,有人弘法,这些都是与世间有关系的,都象征着佛教是合乎世间人生需求的,在社会上有地位、有作用。如果佛教对人类没有利益,那世间人类就不需要佛教。若是世间不需要它,或是佛教于人世毫无利益,就应该早已消灭了。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它——佛教之所以在不同的区域、种族间流传下来,且拥有广大的信众,这证明佛教的确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既是有价值,故佛法可以弘扬于世间,但佛教学说在现代社会的思潮的地位怎样?是值得注意的。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一大学派,对近三十年来的思想界,发生了很大的作用,更需要注意去研究去观察。

这里所说的现代思潮,是指十九世纪以来,西洋的文艺复兴时代到二十世纪的科学时代的运动。一个时代的思想,能成为一种有力的运动者,就名之曰时代思潮。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前,是宗教特权时代,也可说是黑暗时代。因为人人迷信宗教,神权高于一切,人类是处于一种暗无天日的境遇。文艺复兴是科学昌明,由科学的研究,打破了神权乃至上帝万能的迷惑,遂产生了光明的近代科学文明。现在因科学有原子能的发明,故有人说今日是原子能时代,这可以说是科学最发达的时代了。在印度是先有婆罗门教的思潮,次有六派哲学的思潮,后有佛学的思潮。在佛教又有小乘和大乘、显教密教等思潮,最后又复原到印度教的思潮。

就中国文化发达史说:我们先有先秦诸子之学,汉朝的经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考据学①,和今日的科学。这些,都可以代表每一个时代的思潮。清末民初以来,我国思想运动成为潮流者,即所谓五四运动。这个运动包括多方面:在政治方面是争取独立、平等、自由;在社会方面,要脱离一切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礼教约束;在文学思想方面,是争取白话大众语,争取科学知识,打倒文言文和「孔家店」,以及一切迷信的封建思想。因此运动的策励而有了北伐的成功,抗日的精神。现在中国思想,又有一种洪流大潮,正在澎湃地激荡着整个的中国和亚洲,这就是唯物的、社会的、新民主主义运动。这些思想,都是先有它接受西洋科学和哲学的背景,方能发扬成这样成果的。

总之,现代的思潮,可分说两点:一种是科学的,另一种是哲学的。先从科学说:

第二节科学与佛学

一、科学的性质与佛学:科学是什么?或者说科学的性质是什么?这是很难说明的,因为科学家对此问题,各有各的说法,人人不同,绝不一致。今略举数说:

㈠数与量说:有人说「科学乃在量的范畴下想象世界之试图。……当吾等言科学观察准确,吾人不过谓其依数量标准而进行思想也」。有人说科学不过是一种分析的方法而已,是研究或观察宇宙万有的方法,这种方法所用工具,不外乎是数与量,用这些方法去分类析别万有的每一个总体。因此有人说科学就是数与量及类与测度等,科学这一名称,就是指这些概念的,离了这些,就没有科学可言。

㈡关系说:张东荪教授在他的《思想与社会》一书中指出这些(量与数等)概念,都是零碎的狭义的解释科学。他说:「因此我主张在这些(量与数及类与测度等)之根底上,实更潜伏有一个根本原始的概念,我名之曰『关系』,或『关系的秩序』,因为我这样主张,可以把物理学、天文学等都能包括在内。不然只把数学当着科学的代表,这是不十分妥当的……。」

㈢全体与部分:张君又说:「至于关系这个概念,就是在一个复合体之中,如其可以分析,则其所得的结果无论有多少的项目,而这些项目是有关系的,所以一说到关系,势必连及到『全体』与『部分』等概念。我们可以大胆的说:凡是可以分析的必是其中有关系的,即普通所谓因果关系。总之,倘使不预先设有关系这个观念,则一切皆无由进行了。」

㈣关系是本有的,「而关系这个概念却是最先有的,不是规定的,此外其它概念如秩序、结构、相续等等,无一不是与关系这个概念相结合在一起的。至于空间时间在科学上,只是系列的秩序而已。必须由测量而定,亦是离不了关系这个概念在暗中支配」②。以上是科学的定义。

我们再来看佛学:

㈠从上面所引述的,很明白地可以看出科学定义;或者说科学的性质就是关系,关系可以包括一切科学。这关系二字在唯识学上说,就是因缘或缘。佛说一切法皆因缘生,皆由缘起,同时也由缘灭,也就是说一切法皆由关系而生、而住、而灭。关系包括一切科学,等于因缘包括一切法。如在唯识原则上说:眼识这一概念,要由九种缘(关系)生,耳识由八种缘生……。佛学上说「缘」略有四种,广有二十四种。(参看我译之《阿毘达磨摄义论》)。

㈡其次,言关系是一个复合体者,因缘这一个概念,也就是总合体;佛学上也说是「因缘总相」(复合体),总相之中有别相,就是说关系的复合体中包括很多的项目。说到因缘,必定有总相与别相,因此佛学上说:随拈一法摄一切法,一法之中有一切法,一切法中有此一法,这是「事事无碍」,和关系有全体与部分,完全是一样的;不过只是代表这些概念的符号(名词)不同而已。所以在科学上说「关系」,和唯识学上说「因缘」,是全无差别的。那么,唯识学(或者说佛学)是极合乎科学的了。

㈢更可注意的是「可分析的,必是其中含有关系的,普通说是因果」。这几句话,在因缘所生法上说:凡是一法的生起,必是有多种的因缘,这些因缘当然可以分析的。这中间就是因果性,佛陀最初觉悟的就是这种关系,这种含有因果性的因缘法。佛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等万法生起的法则,这就是说明因果关系的因缘法则,也就是佛学的基本法则。

复次,张君说:「若不先有关系这概念,则一切皆无法进行了。」在佛学上则说:一切皆由因缘生,离因缘外诸法不生。佛说:若言「若有一法超因缘者,是外道说」,一切法不但由因缘生,而且是由因缘灭,若无因缘则一切法不可得。你若问什么是因缘?一切法就是因缘,恰如一切概念都是从「关系」这一概念来的是一样。那末,我们也可以说,关系这概念是什么?关系就是一切概念。

㈣复次,契经言:「如来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缘起法性常住。」这就是说「关系这概念,却是最先有的,不是规定;但是应该知这关系不是离万物而别有」。此缘起性,也是本来如是而有的,佛虽证之、说之,而却不是佛陀所规定的,不是「有别法体,名为缘起,湛然常住」③。故《增一阿含》(卷二十六)云:「欲使空为地,复使地为空;本缘之所系,此缘不腐败。」

现在我们说一说缘起的缘吧:缘起性的缘在小乘有部诸经论中说有四种缘:即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大乘唯识宗诸经论中也详说此四缘;在《成唯识论》中又依四缘及十五依处而建立十种因(《成唯识论》第七、八卷),其所说因,也就是缘义;南传上座部的诸论中说二十四种缘(南传《阿毘达磨摄义论》第九品),都是这因缘的别名别相。就等于关系以外其它的概念,如秩序、结构、相续等诸概念,是无二无别的。因此,我们应该知道,在古时代说因缘,今时说关系,名字不同而已。

从上所说,也可以说科学是什么?科学是关系学;佛学是什么?佛学是因缘学,是因果学,就是不研究佛学的人,谁也知道佛学是谈因果的。从上面所引述的,我们知道科学也讲因果,佛学中不论大小乘,任何学派都讲因缘和因果的道理,其中讲得最精详而透彻的,就是法相唯识学了。

二、科学的分析与佛学之分别:分析法就是讲条理的,在科学也叫做演绎法。学过科学的人,都知道科学是着重在分析的,就是前面说过数、量、类、测度、系列等概念,也就是科学的本体;或说科学的方法,这些部门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作用,就是分析。在科学家不论研究一件什么事体,或化验一种什么物体,或测量一种什么地形或物体,都要确实的依那事体物体的本身,用一种仪器去分析它。或者以数学的各种方法去分析,或去测量,或用分类法,或用测度法,用记录法记录下来,然后一计算,就可以得到结论——物体或事体的真象。从此得到一种结果的概念,就是所谓科学知识。

法相唯识学也是最重分析的,分析研究的方法,也是如此的。譬如说色法,英译曰Form,等于物质——唯识学上先下一个定义曰:色者,是对碍义,凡是有对碍的都是色(物质)。那么,唯识学上先分为二类:一是有对色,二是无对色。第一类中分二:一是五根色,二是五尘色等,无对色中又有五种。

如再分析,就是在色境上把它分析成几多极微,再把极微一分析等于空了。因此佛学说析空观。

看了这个表,就可以知道唯识学对法相(事物)分析法是多么精细,系列是多么有条理,类别与数量是多么分明清楚,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不能不佩服,都不能说这是不合科学的。唯识学上的法相分析法是很重要的,凡是研究唯识的人不可不注意。我们对于解释每一法的时候,总有「诸门分别」一科,所谓诸门分别者,就是科学的分析方法。这些分析法,在《俱舍论》最详细最精密了,比科学分析得还细密。因此使胡适之博士读来觉得大费脑筋,于是他说佛教法相唯识学「是一部烦琐的哲学」。我想胡先生是个哲学家,不是科学家。

三、经验与性境现境:科学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其自然科学的研究:㈠特别注重现实的对象,㈡经验的方法。由此才可以得到科学的真实知识。这种现实的对象就是唯识三种境界中的性境(现实的境界)。科学所研究的各种对象,都是我们眼见的、耳闻的、鼻嗅的、舌尝的、手所触摸的,有现实性的实在物体,这就是唯识学上说的。五识所观察的性境,性即实在的意思。科学方法得来的真的标准的知识,即是唯识学上的知识,名曰「量」,就是真的标准之义。三量智中的现量智,量即知识,现实的知识曰现量智,决不是幻想的,也不是猜度,更不是想象的。此外科学家的态度注重假设,因为对某一事物的真相,没有现实的真智,没有分明了了的时候,不敢妄下断语(科学家最怕武断),与妄作定论。因为不敢自信,故对不能确实决定之境,常常以假设的态度,留作进一步研究与考验;或者他们以此而推及其它,这也很合乎唯识学上的比量智,比量智是推度比较之义,即是因明学。

四、逻辑与因明学:逻辑就是科学中的论理学。有人说,某种事物,或某种理论,若合乎逻辑的,就算是真实的、正确的;不合逻辑的,就是不真实的、不正确的。逻辑本来是讨论命题的,一个命题只有两个概念,其中二者有了关系,就成命题。因明叫做「立宗」 ,所以有人说,逻辑只管形式的关系,逻辑用的推理方法是三段论法,因明是三支比量。有人说:逻辑不能算是一种独立的科学,而只是科学的一种方法。佛学中的因明学,就等于科学的逻辑。因明在印度很发达,不只是佛教专有品,其它学派也都应用它。佛教的唯识学,处处以因明量式来组成,《成唯识论》及其他唯识宗经论,全是用因明法式写成的。因此,凡研究唯识者,必须先研究因明学,因为因明是研究唯识最不可少的工具。读《成唯识论》等,若不通因明方式,则虽精通亦难了解其奥义。其他中观学派的书,奶清辨之《掌珍论》等,也都用因明论式。

在印度空有大乘学派盛行时,常集学者在一堂,共同辩论。其辩论的方式,都用因明论式。此种方式,今日蒙藏各寺院中,仍然进行。由此,我们知道佛学,特别是唯识学,是最合逻辑的学说。

第三节哲学与唯识学

其次从哲学说,哲学这一词,它的意思是求知,或求智慧。求智慧是追求认识真理。凡追求宇宙人生真理的学说,都叫做哲学。哲学又叫做形而上学,因为他所探求的,不是客观的现象,而是事实的本体。因此哲学上有本体论和知识论。

西洋哲学,有唯心论或云观念论、唯物论、心物二元论等派别。唯心论也有很多派别,不能一一讨论,今则只说唯心与唯物。所谓心,就是我们的认识,或者是一种观念。观念就是等「相」,或是一种意象,也可以说是理性。现在略说一二。

一、素朴实在论:在中国哲学中有无极太极之说,其主张与此相似。此派以为耳目所见闻即能得事物是实在,故吾人知觉所得是符合事物之实体——如轻重、厚薄、大小、方圆,皆事物之实在性,此种实在性是事物原有的,不是外来的。此实在性的事物不离心的范围。吾人心识去认识它或不认识它,它都是如此存在的,心识不过是依事物之形式去了知事物而已。依此种实在论的见解,就有一元多元的分别。谓事物体是一元的,或是多元的。这合乎唯识理论中的世间极成真实。在一切法唯识变现的原则上,此派学说是被否定的。

二、主观唯心论:此派主张唯有知觉的主观心,而无一切外物,但是我们认识的观念是在意识之内,而不在意识之外。故此派否定一切外物的存在。一切外物的存在,都是主观自心所现的影子。如世间诸法,科、哲学等,人伦道德等,人格习性等,都被否定了。此派所说与唯识说的外境非有好像相同,其实不同;唯识不否定外物的存在,说外境非有者,是说外物不离心识的关系而已,说外境物没有实体性而已,外境仍有那因缘所成的假相。

三、客观唯心论:以为宇宙万有都是世间人类的共同心的客观存在。诸法虽千差万别不同,可是皆是人类共同心理之表现。这种共同的意识,赫格尔学派称为观念论。认为吾人意识上底物的观念,就是物的本身,此共同心在个人是有一分而非吾人心理之全体。又此共同心是无可证明的,与这「一神」之无可证明是一样的。意谓此不可证明的共同意识,就是万能的。换句话说,赫格尔用辩证法把「一神」论改为观念论罢了!而以心神为万有之造物主⑤,此与佛教唯识学正是相反。

四、机械唯物论:此派与前说之唯心是相对的。因为物与心是相对的,物是有形体有限量的,心是无形体无限量的。物是占空间的,自然界的一切东西,自然科学的对象,统称曰物。一切世间都现象差别,都是物的互相创造,故谓宇宙本体是物质,并不是唯心,更不是上帝;人生的历史演变也是唯物论的演变,因此而有唯物史观的哲学产生。因为人类历史变迁,是以经济作背景的。经济是什么?经济本身就是物质,或曰生活物质。这就是马克 思的资本论的出发点。故人类自古迄今一切历史演变是唯物论的。近代唯物学者更说人类之意识也是由物的反映而产生的。意识的活动,就是脑的活动,离了大脑的反映活动就没有意识了,所以说存在决定意识。此能活动的脑就是物质,故主张一切唯物,即心不过是物的条件。这种唯物有一个缺点,就是会演变成定命论,因为物物相生的因果律是确定的。若成了定命论,在唯识学上是讲不通的。还有一点,唯物论否定善恶业的因果律,也是讲不通的。

五、心物三元论:这里的心便是吾人的认识,物就是自然的一切东西。这派是说一切外境,都是我们意识的对象。外境是物,我们的意识是心,我们看见一朵花,在意识上起了一个花的观念(或是概念),这就是心。但是这花的观念,是根据外面的花这东西而生起的。而我们的认识,知道这东西是花,却又是从观念有的,所以说外物与内心是互相不离的。所以说心物二兀是万法的本源、宇宙的本体。这理论,好似小乘经量部的色心互熏之说、色心互为因的种子论。但是根据自然科学和生理学,我们认识一个外物,如一朵花,是由于这花的本身,由于光线等关系,将花的影子,射到眼珠上,经过眼膜到于眼神经,即将此花影印在眼上,而起了花的认识(观念),再由此眼神经将此认识传到(或报告给)大脑神经,于此,花的认识程序完成,而意识造出或传出这是属于心的「一个花的观念」来。由眼神经传入大脑,毫无疑问是机械性的。可是这花的作用,到了大脑中枢之后,怎样可以引出一个意识上的概念呢?科学家和二元论学者,至今还没有解释⑥。唯识变现一切万法,并非如此。

六、佛教唯识缘起论:佛教的唯识学,和以上所说的哲学,是不尽相同的。所有唯识的理论体系,以后将次第详述,这里略说一说。经云:「诸法唯识,三界唯心,一切皆心所作。」因此说唯识无外境。但是唯识对于外境界物,并不否定其存在。说唯识者因为在万有诸法的生起上,心识的影响力最大,不是说万法都由此唯一无二的识所创造,说识不过是生起诸事物的重要因缘之一环——有力的一环而已。若是从识的产生上说,吾人之心识,是依靠根、境、光明、物质等众多关系(缘)而生起的。这是三元论和多元论。然而识和境是不相离的,故说识外无境,以识最胜,名曰唯识。这是着重缘生的道理,不是绝对说只有识的存在,否定一切客观存在。可说是心境合一论。

从上面各种说法看来,佛学,特别是唯识,是理智的,也可以说不是宗教的。若说是宗教,是理智的,决不是迷信的。唯识学与哲学、科学都合得上,而且可以纠正其错误思想,改正那些歪曲的理论。故研究唯识学,不但使佛学得以发扬,更可以增进科、哲学的昌明。这就是近四十年来佛教唯识学很为学术界所注意的原因。

注释:

①见梁任公《清代学术概论》 (商务版二页)。

②张东荪之《思想与社会》第二章第二十八至三十页。

③《俱舍论》卷九,十七页云:「有说:缘起是无为法,以契经言:『如来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缘起,法性常住。』由如是意理则可然,若由别意理则不然!云何如是意?云何为别意?而说可然及不可然。谓若意说,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行者常缘无明等起,非缘余法,或复无缘,故言常住,如是意说,理则可然。若谓意说有别法体,名为缘起,湛然常住,此是别意,理则不然。所以者何?生起俱是有为相故,非别常住为无常相,可应正理。」

④《法相唯识学》上。

⑤《法相唯识学概论》。

⑥王季同之《佛法省要》。


{返回 法舫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上篇 第三章 从中国佛学史看唯识学
下一篇: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上篇 第一章 今日研究佛学之现状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下篇 第七章 理性的唯识论
 佛学:中国文化血液中最哲学的分子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上篇 第一章 今日研究佛学之现状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上篇 第二章 从现代思潮看唯识学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下篇 第三章 唯识大意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下篇 第六章 阿赖耶识(本体论)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上篇 第三章 从中国佛学史看唯识学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下篇 第一章 绪论
 南传吉祥经
 佛教对人生的看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说阿弥陀经 Sutra of the Buddhas Teaching On Amitabha[栏目:英文佛典]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二)~I 915经是刀师氏诘问于佛:“若欲安慰一切众生者,以何...[栏目:界定法师]
 无死的金刚心 第10章 山洼里的诛坛烟火[栏目:无死的金刚心]
 有人批评吃素太执着!?[栏目:明证法师·开示问答]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二)[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禅-内外和平 二、佛教所见的内在与外在[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心灵成长]
 《阿弥陀经》讲记四: 信心成就与临终接引[栏目:纯祥法师]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4[栏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灯供修法与功德利益(海涛法师弘法讲义)[栏目:供佛]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