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做好本我,消除嫉妒心理
 
{返回 给大忙人看的修禅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59

做好本我,消除嫉妒心理

嫉妒之心,很多人都有。佛教认为,嫉妒是一个人烦恼产生的根源之一,它不仅危害自己、祸及他人,还会因为“因果报应”而殃及子孙。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嫉妒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

1.如果嫉妒者对他所嫉妒对象的重视和关心比较轻时,他会因嫉妒而陷于一种焦虑不安、情绪低落的状态之中;

2.若对嫉妒对象表现出强烈重视和关注,他可能会有恐惧和绝望感,可发展成憎恨、敌视、仇恨等恶劣情绪,在行为上表现出恶意中伤,甚至产生攻击性、破坏性的行为。

《迁善录》上有一则故事。


宋朝大夫蒋瑗有十个儿子,个个身体残废,不是驼背、跛脚、手足不能屈伸、瘫痪,就是疯癫、愚痴、耳聋、眼瞎、哑巴,有一个还死在狱中。

蒋瑗问子皋说:“我平生只不过经常要嫉妒比我高明的人,喜欢逢迎巴结我的人。我怀疑别人做的善事,坚信他人的恶事;见别人得到好处,就像自己损失了什么;遇到别人有了损失,就好像自己得到了好处似的。”

子皋说:“这是你嫉妒的恶报,你应当改过向善,则必可转祸为福,从现在开始,仍然还不会太晚。”

蒋瑗便痛改前非,广修善行,几年后,他九个儿子的毛病都逐渐痊愈了。

这个故事未免夸大其词,只是佛经宣扬因果报应罢了。但它提出的忠告却令人深思。这个故事是说,免除嫉妒之心是消除烦恼的办法之一。

在现实生活之中,嫉妒作为一种病态心理危害极大。嫉妒者往往不择手段地采取种种办法,打击其嫉妒对象,既有害自己的心理健康,又影响他人。因此,佛教劝诫人们不要嫉妒,在今天而言仍不失为有益之举。

人生活于社会当中,难免处于嫉妒的煎熬之中,一方面自己产生嫉妒心理,一方面则被他人嫉妒。那么,又该如何能消除嫉妒呢?

1.摆脱嫉妒情绪。要正确对待别人的优势和自己的长处,不要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要注意开发自己的潜能,防止病态的“自尊”和“自卑”。

2.不断充实自己。对他们和自己之间的差距,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去缩小,而不是损害他人。如果能以进取心来激励自己,在充实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落后状态,嫉妒之火自然就会变成奋斗的激情。

3.转移妒忌视线。如果自己有成就容易成为嫉妒的对象,这时应当学会保护自己免受妒忌,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转移视线。一方面将自己的优势加以弱化,藏而不露;另一方面要夸大嫉妒者的长处,使之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减少其嫉妒心理。


{返回 给大忙人看的修禅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对精神危机的解释
下一篇:自在自我的修身养性
 播下笑容,保持健康
 生命中的至高心境
 最有武功的人
 可求安心之法
 脱出囚笼,坦荡随缘
 禅诗分类
 居静体味生活
 以有舍有得放下牢骚与执念
 点亮心灯,成就好人缘
 茶道中悟禅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这里没有老人[栏目:慧礼法师]
 怎样如法地放龙王宝瓶,地藏宝瓶?[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药山惟俨的宗系和禅风[栏目:徐文明教授]
 五十七世 雪庭福裕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不容易衰老[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一]
 如斯岁月[栏目:超然法师·我的清晨诗稿]
 第六章 其它北传佛经与大圆满法关系[栏目: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
 福德日记8月22日-修菩提心[栏目:福德日记]
 舍卫国给孤独长者献精舍[栏目:佛宝论·明贤法师]
 唤醒明觉的心(开示摘译)[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