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南怀瑾谈忏悔
 
{返回 忏悔业障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7877

南怀瑾谈忏悔

  我们学佛法为什么不得成就呢?“由昔业障”——由于被过去生(包括前一天、前一小时、前一秒钟)所造的业因障碍住了。业障的问题,讲起来很多,可另作专题讨论,在这里不详细讲。

  那么,被自己的业力所障碍,不能证得道果,怎么办呢?“当勤忏悔”。忏悔这两个字,我们很熟,尤其是我们学佛的人,动不动就忏悔。到佛菩萨前面磕几个头,拜一拜,哭一场,唉呀!我在忏悔。事情过掉以后,又是我行我素。这样是不是忏悔呢?这不是忏悔,这是作假、自欺。所谓忏悔,就是停止以前所做的错误,永远不再犯, 以后的行为只起善不起恶。

  佛在《圆觉经》里告诉我们忏悔的办法,“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常常生起希望断除业障之心,先断除憎心与爱心。憎是讨厌,爱是喜欢,那是正反两面。憎是由嗔心而来,是一种仇恨的心理,讨厌这个人,讨厌那个人,埋怨这件事,埋怨那件事,怨天尤人。我们仔细观察人的心理,很好玩!一个人做错了事,刚开始,脸红一下,过几秒钟,红就退了。想了一想,我还是没有错,错的是他,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才促使我这样。甚至归咎于社会问题,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错,是社会的错。不要忘了社会也是人组成的,归咎社会问题,这是推托之辞,不负责任的行为。把错误推给人家,把责任推开,或是排斥一切,这种心理是憎。

  憎的反面是爱,爱不只是男女之间的爱欲,还包括了广义的贪爱。爱就是执着、占有。假如把自私的贪爱反转过来,变成牺牲自我,爱护别人,就是慈悲。

  嫉妒的心理属于嗔,嫉妒的心理也有很多种,发生在感情方面比较多,比较明显。因为求之不得,贪之不足,所以产生嗔恨,见不得别人比你好,也因为智慧不明了,自己的心结解不开,佛学称为结使,共有九十八个。修行就是去除这些结使,把这些结使一个一个解开来。就是修行的成果,例如一个内心充满仇恨的人,经过修行,变成非常慈悲,或是一个愚苯的人,经过修行,变得聪明开通。但是,很多人学佛结果,变得越来越笨,脾气越来越大;信了教以后,越学越脱离现实生活,变得精神兮兮,古里古怪,几乎每个宗教都是如此,看了真使人害怕。再说,宗教徒彼此之间互相排斥,也是嫉妒;不管男女老幼都有嫉妒心理,你的学问比他好,他会嫉妒;你的事业比他好,他会嫉妒;你长得比他美,他会嫉妒。你在街上多看女人一眼,夫妻回家就会吵架,有些人对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很好,对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不理睬。其实,这是嫉妒心理的反面。你为什么要有所差别?能平等对待就好了,他不能平等,修行要从这个地方检查自己,不是说我去学了一个法,又会打坐,又会念咒,又会结手印,这就可以修成佛了。

  还有谄曲。谄曲就是圆滑,转个弯。讲话拐弯抹角,内心打主意、想计谋,都是谄曲。谄是谄媚,在外表上讨你喜欢,曲就是弯曲,掩饰作假。所以佛说:“直心是道场。”你说:“我要骂他就当面骂他。”这就是直心吗?不是,这是嗔心。

  佛告诉我们,忏悔要去除切断憎、爱、嫉妒、谄曲这些心理,把内心洗刷干净,这才是忏悔。并不是跑到佛堂哭一场,就是忏悔了。哭是情绪的发泄,哭过以后,心很平静,那是哭累了,别的事情想不起来了。你不要以为在佛(或上帝)前一跪,一哭,忏悔之后,觉得好安祥啊!得到上帝的灵感啊!得到菩萨的加庇啊!那是累啦!不是佛菩萨的感应。不信再过几个钟头,吃饱了,体力足了,他的脾气又来啦!注意!什么是真忏悔要搞清楚。

  忏悔之后,内心洗刷干净之后,再来修止、修观、修禅那,《圆觉经》里说:“求胜上心,三种净观。”但是,我们一般人相反,不求忏悔,就想修止、修观、修禅那,结果越修心越乱,止也止不了,静也静不下。先求忏悔,内心纯善,到了善的境界,中国人讲“为善最乐”,心理产生喜悦,生理发起轻妄,再来求定,那就容易了。

  摘自《邢台佛教》2000年第1期

 


{返回 忏悔业障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如何忏悔(济群法师开示)
下一篇:道德人心的第一课 静思“忏悔”
 罪业不可放置 须励力修忏悔 (益西彭措堪布)
 如何忏除业障(净空法师)
 持佛名号至诚忏悔(智谕法师)
 弥天大罪 一忏便消(宣化上人)
 莫让善法成“赝品”(达真堪布)
 如何以“惭愧忏悔法”来对待错误(黄胜常)
 一切经法难忏除的重业 念佛可消(净空法师)
 七种忏悔心
 南怀瑾谈忏悔
 三十五佛礼忏法教授(果硕仁波切讲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修心养性[栏目:白云禅师]
 2008年7月香港法会开示[栏目:宗萨钦哲仁波切]
 如何请法[栏目:仁焕法师]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 16[栏目: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傅味琴老师]
 290.问曰:舍利弗知空无我义,何以故事事致问?[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五种非人[栏目:人生佛教语录]
 若欲学行当择契理契机之法[栏目: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三集 第五品[栏目:如是语经]
 佛教和自然科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顿渐品第八[栏目:白话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