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非永恒,非断灭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97

非永恒,非断灭

   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率先提出“意识流”之说,认为思维活动如流水般连绵不断。这一学说不仅成为西方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并极大影响了文学、影视等艺术领域的创作。

  其实,相关思想在佛典中早已有之。《成唯识论》云:“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瀑流,因果法尔。”认为心理活动如瀑流般刹那生灭、相似相续,不常不断。

  流水永不止息,此为非断。但此刻的流水又非之前、之后的流水,此为非常。了解这一原理,可帮助我们纠正断、常二见。这是世人在认识中的两大误区,非此即彼。

  1、心非永恒

  持常见者,认为在物质领域有独存不变的原子,在精神领域有永恒主宰的灵魂或神我。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否定世间有独存、不变之因,从而提出无常、无我的思想。我,为常(永恒)、一(独存)、不变(坚固不坏)、主宰(具有绝对力量)之义。佛法认为,无论外在世界还是内在心灵,都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

  在我们心中,储藏了无量生命经验。意识的活动,正是以阿赖耶识的种种经验为基础,六尘境界为所缘,不断分别,引发各种心理。在伦理上,与善心所相应,即成善心;与不善心所相应,即成不善心。在感受上,因所缘境界的顺逆变化,而引发苦、乐、忧、喜之情。

   正因为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才有被改造的可能。否则,凡夫心就永远无法断除,更没有成就圣贤品质的可能。

   2、心非断灭

  持断见者,则认为人死如灯灭,一切将随死亡化为乌有,这是比常见危害更为严重的错误观念。须知,心的活动虽缘生缘灭,念念无常,却不会彻底断灭。事实上,每个起心动念都将在内心留下痕迹。

  佛教认为,生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始无终。生,不是最初开始;死,更不是就此结束。今生,只是漫漫生命旅程的一个片段。现有色身虽会消失,生命洪流仍将继续。人生的一切努力,尽管终成泡影,但由此形成的业力及内心经验,将成为未来生命延续的潜在力量,尽未来际地影响着我们。

  这也是改善人生的意义所在。如果死亡会结束一切,将曾经的善恶行为划上句号。那么,止恶行善又有多少意义?正是这种错误观念,导致了功利主义的盛行,为了眼前利益不择手段,无视未来后果。而了解生命真相的人,绝不以明天的巨大不幸来换取一时之乐。因为善恶行为是功不唐捐的,多行不义,不仅要付出代价,更会成为未来生命的阴影。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从无所得中求证佛法
下一篇:真的信因果了吗
 皈依后,你找到归宿了吗
 《道次第》修学意义
 说说而已,还是付诸实践
 正见,是持戒的方向
 把佛念到心里
 传灯,在世间传递光明
 慢慢修来快快到
 用功的三个步骤
 《解深密经》与唯识思想
 菩提心在大乘佛教中的重要性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二四四 离欲本生谭[栏目:第二篇]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2)[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破戒后再持戒也能解脱[栏目:戒律学研究]
 为什么有人念佛求财得财,有人求财不得财,甚至反而亏本?[栏目:念佛实用问答·净宗法师]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七十二天[栏目: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严 第三节 学术研究的误区(8)[栏目:般若锋兮金刚焰]
 信念[栏目:远凡法师·禅的世界]
 与祖师同行 捌 大地无寸尘 道熟不起憎爱心[栏目:与祖师同行·明一法师说公案]
 摄大乘论 第58讲[栏目:韩镜清教授]
 禅定思惟断烦恼[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