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深入“经”藏
 
{返回 白云禅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52

  深入“经”藏

  白云禅师著述

  学佛行者,当学佛之法,如法之行。

  譬如:各家各宗,皆具经之依典,论之参考;所谓依法不依人,即使是世亲、龙树、马鸣等菩萨,所造之论,是依经典而提出心得报告,并不能代表佛说之法。

  吾人同样是学佛,学佛陀之法,当依经藏为“法”的依皈;切记、学佛不是学人,更不是学人法。

  譬如:学习律法,当以律部而为依皈,方能确知佛陀制戒;无论戒的任何方式,其体为何?其用为何?其相为何?其境为何?也就是说:制戒的宗旨,用意,精神,以至缘起等相关的问题;尤其,不可凭自我意识而揣测,或者,依后人的知见而认定为佛的本意。

  三皈中说:

  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不过,必须知道,经文不能从“字”义而解,必须了知“法”之所在;知“法”不是探究即能发现,必须有正知正见,如实行证的善知识开导与释疑,才不至沦于瞎摸的流弊。

  总之,经是依典,论供参考;吾人远佛时遥,知识难求,最好的修学方法是:

  多看、看原典,看不同的注解。

  多听、听讲解,听不同的讲解。

  多问、问所疑,问不同的善德。

  依三多之法,搜集许多的资料,然后作比较而行选择;就这样,不断的搜集资料,不断的比较,不断的选择;久而久之,可以从一个吸收者而成为消化者;终究,不仅只是一个拥有者,而且,可以成为一个灵活的运用者。

  皈依法,如入宝山,不仅要发掘宝藏;而且,必须使其发挥实际的效益,圆成其珍宝的利乐功德。要不:

  何以称之谓、深入经藏,而能达到智慧如海的饶益性!

 


{返回 白云禅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贴心话
下一篇:圆觉境界
 爱语摄
 勿存妒忌与怨恨之心
 大般若经要解——离相义
 讨债
 自我的价值观
 禅宗面面观
 大舍心
 时空剥削
 事相与意境
 多看、多听、多问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祭祀不要杀生[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二章 后汉的佛教 传来与容受 第二节 明帝求法[栏目:中国佛教史概说]
 戒忍大和尚访谈录[栏目:佛教人物访谈]
 坐禅三要素 调息(郑石岩教授)[栏目:禅定]
 僧宝论34、老实念佛的具行法师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十三)[栏目:僧宝论·明贤法师]
 石窟岩洞对联(一)[栏目:佛教楹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十三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杨岐方会的禅学思想及其禅风[栏目:杨维中教授]
 做人的佛法 序 佛在身边[栏目:做人的佛法]
 佛堂越干净越好?[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