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应如何令所受皈依戒条,如法而得清净?
 
{返回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02

  【第六六则】
  问:应如何令所受皈依戒条,如法而得清净?
  答:於皈依三宝,应遮止学处,及应奉行学处,当郑重实行。应遮止者:即“皈依於佛,於他天神不应礼供”,若礼供犯不知内外差别。天神等於善恶法,邪见颠倒故。“皈依法不残害有情”,损害有情,即为非法,故应遮止。法,梵语“达摩”,意为引导有情出恶趣,而入解脱道。佛曾授记说:“於未来世有相似法,令诸有情,心生忧恼,起诸残害,得大痛苦!”故应视其所说法门,其见行修是否清净。依理为量,视其与龙树、无著之学,是否相合。若不郑重观察,而信奉相似法,适犯此条(皈依正法,不残害有情)。“皈依僧则不应共外道住”,喻如毒树、毒海仅害身,邪见伴侣并害身心。外道不应共住,固无论矣,即於内道中僧俗人等,若自己确知其曾犯轻师(根本重罪)慢法者,亦不宜与之共住,恐受其恶之加持,而生大障奇灾。
  应奉行者:佛之塑画形像,随为何种(包括显密),美恶不应讥弹,置不净处(如坐处、卧处),作物品质当买卖,作装饰玩具等,凡不敬重及轻毁等方便,悉当断除,应视同真佛,为如敬之田;於法凡四句局以上之法,皆当恭敬,不应质当经典,作为货物,搁置露地及污秽处,或与鞋合持及跨越等,悉当断除,如法宝而敬。上师说:“乃至不能在经上堆置佛像铃杵、哈达等(哈达作供则可);於僧或是僧众,或仅具出家相,亦不应呵毁及妄分彼此派别,而兴仇视,应敬僧如宝。又末法世,因众生业力关系,虽出家相犹不得见,以此希有因相,故应敬重僧相。
  共同学处:有六:一,随念三宝功德(如前所说内外差别等功德),数数思之,知唯三宝能作救护,而至诚皈依。
  二,随念三宝大恩:当以报恩意乐,而勤行供养。此中分不间断供养及圆满供养。若供饮食(或随每日所餐)而不间断,则少用功力,而能圆满采多资粮。应知於资具获得自在诸大菩萨,犹化身多亿,往一切刹,於诸佛所,经历多劫而行供养,如菩提道次第所举十事,知此十差别,於一座间亦可具修,是名菩萨圆满供养。法性供:知法性无别,则遍十方三守,眼见有限,意则无量。自不能举办众多微妙之物,於他所办,心生随喜,亦称广大供养。若真无可供之物,若有信者,即以坛供(曼遮)及水,与无主物而供亦得,当以信心及修行而供。自有说无,吝不兴供,感现见财物不能受用之果。
  三,随念大悲:以悲心安立其他有情,令受皈依,有法施功德。
  四,启白三宝:凡所作事及有所需(如病灾急须救治),皆应仰赖三宝,以行与三宝相合之供养;而於与三宝不顺之外道等,及其他世俗法,则不当依从。惟一切时中,无论顺境逆境,皆一心依於三宝。
  五,既知胜利,勤修皈依:知如前说八种胜利,至心皈依佛法僧,为我作救护(口中不念亦可),心中至诚希求救护之念。如死囚往礼拜一相识且有权能救护己者之官吏,希求速救之心。以三宝为极大依怙,而生希求(三宝)救护之心,即皈依体相(心所中一种,心於境感动)。因皈依,令馀有情生起皈依之心;果皈依,自皈依後,对於未来希求三宝救护,为解救三途、生死苦,度脱一切有情,愿得三宝果位,此即果相皈依。又如佛为大师,僧为良伴,皆因相皈依;而法为正所皈依,乃果相皈依。知如是皈依之体、因、果等,复念前说种种胜利,须於画三夜三而行皈依。
  六,守护不舍:菩提道次第中说:“身命受用终须舍离,若因彼故而舍三宝者,则一切生中常为苦逼。故当立誓自决,任过何缘,乃至失命,皆不舍离皈依,虽戏笑亦不说舍三宝之言也。”总之,重在依学处实行,令所受皈依与学处不相违,而得清净。


{返回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怖畏三途苦,知三宝功能,一心希求救获,此为已於三宝之救护下,其真能离三途之法为何者?
下一篇:何谓真实皈依?
 此心(菩提心)如何发起,此一标题有何重要性?
 应如何明我所无自性?
 试举正修观法初、中、后纲要。
 应修何等道,而为减除生死轮迥?
 行苦之行,是否即行蕴之行?
 一切分别皆是[应破分](须破除者)者。宗喀巴大师破斥甚广,云何非理?..
 依七因果言教,已能发起菩提心,何故再加自他相换法门?
 应如何理解一切经教互不相违之理?
 问:真实成止之量?
 有说:若唯名之外,别有量能成安立瓶名之义者,则不须说[唯]词。此说合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智慧的能量 第一章 修道三要 洞察实相[栏目:智慧的能量]
 永嘉禅法 第九章 初禅修证法[栏目:达照法师]
 第一篇 理论 1.8.1 善恶和无记[栏目: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佛经是觉者的言音[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福慧滋长]
 牛头宗法融禅法的探讨(释启明)[栏目:禅宗思想研究]
 我们越来越浮躁的心靠什么去滋润[栏目:人生智慧·济群法师]
 龙树菩萨的大乘佛学思想略论[栏目:清远法师]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妙湛长老僧教育思想浅释(余君山)[栏目:妙湛老和尚纪念文集]
 圣者言教 第十一课(一)调伏内心而成办解脱是佛法唯一的宗旨[栏目:圣者言教]
 海涛法师·菩提心语[栏目:海涛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