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学禅若终生不悟怎么办?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50

学禅若终生不悟怎么办?

   禅宗所说的悟,是放下万缘、心无执著,既无可求、亦无可舍。一念能够摆下万缘,此一念就在悟中。顿证、顿悟是没有渐次、不假阶梯的,所以也没有必要顾虑到临终时悟与不悟的问题。
   禅的修持,切忌将心求悟、以心待悟。求悟不得悟,待悟即是迷;因为企求和等待都是妄念、执著、攀缘、放不下。所以、真正的禅者,知道有悟这样东西,但并不以悟境的贪求为修行的目标。悟境是在修行之前的一种观念,在修行的过程中,必须将此观念摆下,才能真正得力。所以,禅者修行,重视过程不重视目的。在修行过程中依照明师的指导,用正确的方法,精进不懈、勇往直前。所谓一掴一掌血,一步一脚印,贴切著每一念,不容瞻前顾后,念念不断、丝丝入扣、绵绵不绝,功夫自然得力。得力之后,始知悟与不悟、生死与涅槃,和修行了不相关。
   但是一般初学佛者,虽已知道生死是苦海、涅槃是彼岸,但却不知生死和涅槃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所以要畏生死而求涅槃,认为未悟之前是为烦恼所缚、为生死所苦、受众苦煎熬,但若一旦开悟,就能了生脱死、得大自在。殊不知这是方便说,是为迷人说,不为悟者说,以此诱导迷人来修学佛法。一旦进入佛门,生信起修,就要告诉他们,修行不为目的,悟境也是执著,除执著才能开悟,才能离开生死的烦恼。如能有此认识,即不会再有求悟、待悟之心。
   倘若一生修行,都不得力,也就是自始至终,无法体验舍执、离执的功夫。经常都在畏生死、求菩提的心态下,努力修行,那更不必担心死后下堕三涂了。因为心向涅槃,总比心向地狱来得好。佛法重视愿力和业力,依愿力为前途的导向,但因修行时业力的障碍,此生虽然可能无法得到解脱,但也不会离开三宝。此生若不成,来生可再继续,在愿力的引导下,努力于戒、定、慧三学的修持。也就是持戒的福业及定业、慧业,三者相加,必能使之上生天国、往生净土,乃至成就菩提;至少也还能够转为人身,继续学佛修行。
   所以,修行的禅者,第一:不必为死后的去向而担心。第二:如果自己功力浅薄,没有把握,没有自信,不知自己的愿力有多强、修行的功夫有多深?唯恐由于愿心不强,戒、定、慧三业的功力不够,临命终时会受到恶业的影响,魔冤的牵引,而离开三宝,堕至三涂,于此出没生死,再也无法回头,那就最好一方面依弥陀的本誓愿力,以求往生西方净土;一方面以禅修等一切的修行功德,增长往生净土的资粮,这样是最可靠的。
   所以,中国在宋朝以后,禅净交流且倡导禅净双修,是以禅的方法和求生净土的愿力两者并重。倘使禅修的功夫得力,则自可不愁悟或不悟;不然的话,也能以殊胜的净土为其暂时的归宿。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陀会不会骂人(星云法师)
下一篇:一位尼师谈如何对待情欲
 人生小语(妙赋)
 历险思佛悲愿深(宋雨田)
 读《愚人食盐喻》有感(龙恩)
 把修行与日常生活打成一片(海天)
 消气(乔叶)
 五戒与心理疾病预防(天心)
 临湖禅院佛像开光法语(了中)
 工作的信条(星云法师)
 十大碍行
 石径山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贤愚经白话 羼提婆罗因缘品第十二[栏目:贤愚因缘经白话]
 相应2经 男子经[栏目:相应部 3.憍萨罗相应]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寿乐无极 第三十二[栏目:净空法师]
 模块三:集谛--在困境中放松心灵(2)[栏目:佛是一棵树 第二部分:四圣谛-企业精神之所在]
 放下这个“我”,去理解别人[栏目:实修教言]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一[栏目:世亲菩萨]
 道恭[栏目:僧诗句集]
 无绳自缚[栏目:觉真法师]
 佛教与人生 人生学佛的利益[栏目:竺摩法师]
 应可皈依处,须具如何德相?[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