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top
{返回首页}


供的是他人,养的是自己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74

供的是他人,养的是自己

  供养,也是修行的方式之一。寺院每天过堂之前,都要诵供养偈,以三德六味供养三世一切诸佛,供养诸尊菩萨摩诃萨,并令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而在初一、十五,寺院还要特别隆重地上供,以种种美妙饮食供养诸佛菩萨。那么,是佛菩萨需要这些东西吗?如果我们不供养,他们就会忍饥挨饿吗?显然不是。

  通过供养这一方式,既是为了表达我们对佛菩萨的恭敬,也是体现我们对佛菩萨的报恩之心。佛陀教导我们,每一位佛弟子,不仅要“知恩”,更要懂得“报恩”。恩有四重,分别是三宝的恩德、父母的恩德、国土的恩德、众生的恩德。因为有佛陀出世,我们才能了知人生蕴涵的巨大意义,才能认识真理、摆脱痛苦。这种大恩大德,我们倾尽所有也报答不尽。或许有人会说,既然报答不尽,且佛菩萨并不需要,那我们又何必多此一举?须知,供养是积集福德资粮的捷径。倘能以至诚恳切之心供养诸佛,在报答佛恩的同时,更在成就自身修行。

  广修供养,即广泛修习供养,没有尊卑之分,没有亲疏之别。我们不仅要供养诸佛菩萨,还要供养世间一切众生。佛教认为,世间有三种福田:一是恩田,即有恩于我们的人,如父母、亲友等,应怀着感恩心报答。《杂宝藏经》云:“若欲供养诸贤圣及佛,但供养父母,诸贤圣及佛即在家中。”佛陀还告诉我们:无佛出世时,孝敬供养父母,就是世间最大的功德。如果连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话,就不是合格的佛子。二是敬田,即我们恭敬的对象,如诸佛菩萨、善知识及师长等,父母给了我们色身,养育我们成长,而善知识与师长则为我们指明了人生道路,使我们找到了心灵归宿。三是悲田,即需要我们帮助的对象,如穷苦的乞丐、病人等,他们缺吃少穿,贫困无依,甚至生活无法自理,作为学佛者,我们应本着慈悲心积极帮助他们。

  在佛教中,将孝敬父母、供养师长、布施贫者称为培植福田。就像农民种田那样,必须在春天播种、耕耘,秋天才能获得丰收。否则的话,必定一无所获。同样,福报也不是从天上掉下的。有些人一生坎坷,什么好事都擦肩而过,于是怨天尤人,责怪老天不公。其实,这不能抱怨他人,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造就的,是取决于我们的福报。而福报并不是上天给予,也不是与生俱来,正是源于往昔的积累和培植。若能常行布施,广修供养,努力耕耘恩田、敬田、悲田,福报自然源源不断。事实上,这是最好的投资和储蓄方式,是任何人无法占有、无法夺去的财富。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行愿品是加行还是正行
下一篇:学佛的重点是在内心而非书本
 十善业道经的启示
 解脱会让你失去什么
 正念,使浮躁远离 二、寻找调心之道
 《世界佛教名著丛》编译缘起
 漫谈“自性”
 四念处——让我们看到真相
 云游——处处无家处处家
 成佛作祖的教育
 解深密经讲记
 步行禅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34.回国挽救寺难 Returning to China to save the monaster..[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戒是无上菩提本[栏目:多宝讲寺学僧文稿]
 发心学习菩萨行的修行者会退转吗?[栏目:学佛学经·净空法师问答]
 五百罗汉 001、阿若憍陈如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中的禅学思想(伍先林)[栏目:六祖坛经思想研究]
 心安[栏目:实修教言]
 事业的定位[栏目:仁焕法师]
 好好活着,因为我们要死很久[栏目:活在当下·静心修行]
 佛经里的秘密[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在修上师瑜伽时,是否可将莲花生大士观为根本上师?[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top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